十一面觀音信仰是源于印度的一種密教觀音信仰,傳入中國后很快得到廣泛傳播,形成一種獨特的佛教文化現象。遼寧海棠山普安寺現存五尊清代十一面觀音雕像,以其完整的保存和強烈的個性詮釋著藏傳佛教十一面觀音的文化特色。而佛教經典中有關十一面觀音的記載則涉及十一面觀音信仰的起源、形象、功能、道場、修法等豐富的內涵,堪稱一種完整的佛教信仰形態。
這種信仰形態在印度、中國漢藏地區的傳播也充分說明十一面觀音信仰所具有的文化魅力和信仰感召。

十一面觀音在六觀音之中,主救濟、破修羅道,給眾生以除病、滅罪,求福現世利益。
除惡向善,引導修行。
十一面觀音的經典主要有二種四部,即北周保定四年(564)天竺僧耶舍呢多譯《十一面觀音神咒經》,唐永徽四年(653)阿地瞿多譯《陀羅尼集經》卷四之經,唐顯慶元年(656)玄奘譯《十一面神咒心經》。
此三種經其實都是出自《金剛大道場經》同本異譯,唐慧沼還對玄奘譯本作過《義疏》。唐不空譯有三卷本《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北周譯經后并未滸,初唐高宗、武周時僅三年間即出兩經,而十一面觀音畫像亦現,如教煌石窟就從初一直到西夏。都有此經變壁畫流行。

關于觀音十一個頭面之寓義表征,一說以為以左右十面表示因位十地,最上一面表十一地佛果,以便使一切眾生轉明為十一品,得十一地佛果。藏傳佛則有一說,羅剎鬼有十個腦袋,非常狂妄自大,觀音變成十一個頭,將其降服(《造像量度經》)。
海棠山摩崖石刻中的十一面八臂觀音遼寧阜新普安寺近年來在一希噶哇仁波切的住持下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不到10年時間新建殿堂或建筑32座為阜新地區恢復了清凈莊嚴的佛教道場。
普安寺所在的海棠山現存200余尊藏傳佛教摩崖造像。
這些造像均刻于清代是藏傳佛教在蒙古地區傳播與發展的歷史見證。值得注意的是海棠山雕刻有五尊十一面八臂觀音像,其中有四尊是單獨雕刻,另外一尊和彌勒佛、綠度母、白度母以及無量壽佛組合雕刻在一起,十一面觀音居于中心位置。

這些造像雕刻風格基本一致共有十一面八臂。十一面共分五層排列圖像為面部呈三三三一式排列手臂有八臂。
下方三層每層三面共九面皆頭戴五葉寶冠其中前三面為慈悲相左三面為嗔怒相右三面為白牙上出相第四層有一面,為忿怒明王像,頭戴骷髏冠,怒目圓睜發髻外突第五層有一-面為佛說法相。
頭部所占比例較大層層堆疊形似寶塔。
觀音正面開臉明晰飽滿雙耳垂肩戴大耳環,身著天衣披掛瓔珞,帛帶繞肩,于裙擺邊垂折飛動腰系束帶,下著長裙刻有精美花紋。
兩臂胸前合十施禮敬印余六臂分散展開呈放射狀或持弓箭、凈瓶.法輪等法器,或結說法印、與愿印等手印觀音兩足并列站立下方為仰蓮座或覆蓮座或仰覆蓮座。此五尊造像保存基本完好。
所以,要整理海棠山的佛教摩崖石刻造像,十一面觀音信仰是令人矚目的重要內容之一。
【關于十一面觀音信仰的研究】
目前學術界的成果多局限在考古學和藝術史的領域,比較重要的成果有彭金章的《莫高窟第76窟十- -面八臂觀音考》 ,李翎的《十一面觀音像式研究--以漢藏造像對比研究為中心》

關于在藝術藏品市場有更多意見及建議可以向作者投稿在線反饋,涉及藝術市場二級市場拍賣行、拍賣規則、拍賣收費制度也可向作者拍磚頭(壹三二/4374/四七四八)
【關于十一面的起源】
關于十一面觀音的起源,一些學者曾經作過有益的探索。
一般認為本尊觀音淵源于印度婆羅門教的十一荒神( 梵Ekoda-rudra)大約在公元五六世紀摻入佛教。十一面觀音出名于"十一面觀音神咒"。
《佛說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說"時觀世音菩薩白佛言:世尊我有心咒名十一面。
此心咒十一億諸佛所說 我今說之,為一切眾生故,欲令一切眾生念善法故,欲令一切眾生無憂惱故,欲除一切眾生病故,為一切障難災怪惡夢欲除滅故,欲除一切橫病死故,欲除一切諸惡心者令調柔故,欲除一切諸魔鬼神障難不起故。"
據說持這一神咒的人現身可得十種功德(無病、常念佛、衣食充足等)及四種果報(臨終見佛、永不墮地獄、不為禽獸所害、命終生無量壽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