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的文章中出現了藝術家李守白各式各樣的作品,很多人好奇一個問題,海派剪紙藝術是什么?海派剪紙藝術是具有上海文化特色的傳統民間藝術。上海剪紙十九世紀已有出現,當時時常出現在民間的門箋、鞋花、繡花樣上,在一百年多年的歷史演變中,上海剪紙逐漸形成了與眾不同的“海派”風格,在中國剪紙這一傳統技藝中具有相當地位。2005年,海派剪紙被上海市經委同意認定為上海市傳統保護技藝。

李守白 海派剪紙《春眠》2007
在文化部編撰的《中國民俗文化叢書——剪紙藝術》一書中,列出了上海兩位剪紙藝術大師:王子淦、林曦明。王子淦已故世,林曦明現為中國剪紙協會名譽會長、上海剪紙協會會長、上海美協理事、上海中國畫院一級畫師。李守白師從剪紙藝術大師學習剪紙和繪畫,他在上海民間工藝的傳承與傳播方面做了許多工作。

李守白 海派剪紙《夏語》2007
正如李守白所講,“單純的石庫門,還遠遠不能反映上海的風土人情,石庫門里鮮活的生活場景,才是上海文化的代表。”所以,在他的作品里,老弄堂、黃竹椅、留聲機、鳥籠、花貓、旗袍、馬褂等這些老上海市井生活中的生動場景都是表現元素,他用剪紙的形式去講述老上海的故事,這里面有雞毛蒜皮的家務事、嬉笑打鬧的孩童、竊竊私語的閨中密友、靜謐悠閑的下午茶、四季變換的里弄風景等等。石庫門弄堂里身穿旗袍的上海女人是一道美麗風景,所以這也成為剪紙創作的主要題材。可以說,看李守白的作品,處處感受到的都是濃濃的老上海味道,用當地人話說,就是表達出了上海的“腔調”。

李守白 海派剪紙《秋游》200
從工藝表現手法看,李守白的海派剪紙很有特點,得益于早年既學剪紙,又習繪畫,融合了兩種藝術形式,形成了自己的剪紙表現風格。他在交流中表達了自己對海派剪紙的觀點,“海派剪紙猶如是奶酪,吸收各地區剪紙工藝的營養,提煉出自己的作品,原生態的剪紙到了上海是一定要提煉的,在上海融合比原生態更適應市場,也更符合海派文化海納百川的特點”。他融會貫通中西方藝術表現風格,以當代藝術語言融合傳統剪紙工藝表現,剪紙畫面多以黑色脈絡為主線,紅、黑、黃色彩鮮明,凸顯出版畫一般直接的視覺沖擊力,富有當代氣息。他的作品取材溫馨而恬靜,空間表現更加立體,動靜結合有序,給人穩重而又鮮活,通俗而又時尚的感覺。

李守白 海派剪紙《冬聚》2007
守白藝術推廣了一個人,也是推廣了海派剪紙這樣一份事業,又是推廣了上海的城市文化藝。術家李守白默默堅守著這片戰場,在非遺文化的傳承上鞠躬盡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