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貝家驤的油畫創作,無不從內心的感覺出發,去尋找符合自身藝術氣質和浪漫個性的題材,而從不刻意為之,勉強自己。
他對畫馬情有獨鐘。他在澳洲寓所附近有一個馬場,多年來,他總會長時間在那里傾心專注馬的各種姿態,熟悉馬的性情。
他筆下的馬,在主體精神與想象能力上展現出一種被感覺的、在精神層面上的真實。可以明顯感覺到他是從審美意象入手,同時吸收了當代視覺經驗,呈現出他內心所感受的另一種真實。他的奔馬,筆觸凌厲粗放,構成飽滿單純,對馬的形象只強調外輪廓的勾勒,而對細節不作細致的刻畫。他所要突出表現的,是對奔馬普遍性的本質表現,是馳騁奔騰中的馬匹所蘊藉的精神,是畫出他在內心深處所理解的馬的神韻。他在動筆之先,早已有無數的馬在他胸中奔騰,而在畫面上呈現的那些蹄下生風的馬群,已成為蘊藉他的生命狀態和浪漫情懷的一種象征和符號。
在他的近作中,畫面上的馬已脫去了轡頭鞍韉,也沒有了騎手緊勒韁繩揮鞭駕御,而任由它恣肆縱情,四蹄矯健,飛奔如風。畫面因此而顯得更為純粹,意境也更得以提升,令人仿佛感受到辛棄疾詞中所云“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沙場秋點兵”的情景和氣勢。
從他創作的奔馬作品,讓人聯想起鄭板橋從“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創作過程,印證了客觀世界如何在畫家的審美感知作用下達到主客互滲、情景交融的“意象”,說明了畫家作畫,“意象”先要在胸中醞釀成熟,方能一氣呵成。清人方薰將此概括為“意象經營”。他在《山靜居畫論》中說:“筆墨之妙,畫者意中之妙也,故古人作畫,意在筆先。”“畫者意象經營,先具胸中丘壑,落筆自然神速。”此之謂也。


貝家驤,1953年出生于上海,1976年畢業于上海師范大學藝術系,1984年于中央美院第一期油畫研修班畢業,亦是當時上海師范大學美術系“文革”后第一批被破格評為副教授的年輕教師。
1990年代他移居澳洲,逐漸淡出國內美術圈,遂成為澳洲當地很有聲望的華人藝術家。視野開拓后的貝家驤,開始專注對如何將中國文人畫精神注入西方油畫之當代意義的思索。
其代表系列作品包括“奔馬系列”、“石庫門系列”、“老上海系列”、“色界系列”、“戲曲人物系列”、“滬語系列”、“民國往事系列”、“扇子系列”、“芭蕾系列”、“名媛系列”、“肖像系列”、“裸體系列”及“靜物系列”等,這些作品均可看作是他對故鄉的一次精神回歸,也是他油畫創作的一次藝術返鄉。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