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山問道圖
巨然(五代)
絹本墨筆
156.2cm×77.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該畫表現的是境界清幽的山間景趣,以立幅畫重重疊起的山巒全景,大結構為兩山夾一澗。峻厚的主峰蜿蜒而上,伸出畫外,右側遠山副之。下部畫一泓澄澈秋水,坡岸曲折,樹木偃仰多姿,幽深潤朗的水邊蒲草搖曳,一條曲折小路通向山中。

山坳處有茅舍數間,柴門內有二人,一人坐于蒲團之上,右邊一人為側身對坐的問道者。山高林密,寂然無聲,正是談禪論道、修身養性的妙境。畫家是僧人,自然通曉禪理并且把這種禪理也帶進了畫中。整個畫面給人墨氣清麗、神清氣爽、寧寂安詳、禪機出塵之感。米芾評之“巨然明潤郁蔥,最有爽氣”“平淡奇絕”。

與北方畫派石體堅硬、氣勢雄強的趣味不同,畫上主峰居中,山峰石少土多,土石郁秀,溫和而厚重。巨然繼承了董源山水的淡墨輕嵐,在意境上則發揚了董源“不裝巧趣,皆得天真”風格也有所創新,皴擦點染的水墨技法逐漸成熟。

畫家用長短披麻皴,繪成大小面積的坡石,使江南土質松渾的質感表現得淋漓盡致。山頂及山頭轉折處,重疊了塊塊頑石(礬頭),不加皴筆,只用水墨烘染,顯得清透生動。借助這些層疊互抱的石塊,表現山脈的轉折,勝過董源的“峰頂不工”。以筆頭交叉成半月形點出馬蹄點,表現近草和遠樹,近人黃君璧類之。巨然的山水畫風對元明清乃至近代都有較大影響。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