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簡歷
于源春,山東萊陽市人。國家一級美術師,一帶一路國禮藝術家,山東藝術設計學院副院長、教授,國畫高研班、美術系導師。中國國畫研究院副院長,中國藝術研究院理事,中國美術家網顧問,文化部鄉土藝術協會書畫院副院長,中國工美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協會會員,中外書畫藝術交流協會副會長,山東老教授書畫研究院直屬畫院副院長,山東通俗文化研究會書畫院顧問,中國美術家協會山東美術家協會會員,文化部鄉土文化藝術書畫院副院長,文化部高級美術、書法教師,中國國畫院副院長,原中國青年書畫家協會、現代青年書畫家協會副主席等職。
于源春自幼酷愛書畫,受教于著名書畫家、教育家馮憑外祖父,大學期間,師從高冠華、劉凌蒼、徐北汀、婁師白、于希寧、歐陽中石諸先生。于源春筆下的花鳥不僅生動傳神,并且透露著平淡天真的審美意趣。作品被國家、全國工商聯、省市領導以禮品贈送吉爾吉斯坦等國家元首、澳大利亞總領事館、新加坡國會議員、美術總會、東南亞、加拿大總商會和國際友人等收藏。并被中央黨校、軍事博物館、王羲之、李苦禪、王雪濤、張衡、張仲景等紀念館、藝術團體收藏。并多次在《人民日報》《新華每日電訊》《中國書畫報》《中國書法報》《北京晚報》中央電視臺,新加坡電視臺,澳大利亞,山東電視臺,香港衛視臺,山東教育電視臺,齊魯電視臺,濟南電視臺,《世界藝術界名人錄》》《當代書畫篆刻家大辭典》等新聞媒體和多部典籍專題報道,高層訪談。先后在國際國內書畫大展中獲金銀銅獎,一二三等獎。榮獲一帶一路國禮藝術家,中國十大杰出畫家,中國新長城杰出貢獻藝術家,中國百杰藝術家,最具收藏價值的實力派藝術家,全國抗擊疫情藝術創作藝術家,一帶一路最受歡迎藝術家等榮譽稱號。

徇爛之極富貴平淡——記著名畫家于源春的花鳥藝術
著名美術評論家陳偉虹文
《宣和畫譜》中論花鳥畫的審美功能,有《宣和畫譜》中論花鳥畫的審美功能,有“粉飾大化,文明天下,豈無補于世哉粉飾大化,文明天下,豈無補于世哉”之說。從黃家富貴到徐熙野逸,從宋徽宗的《芙蓉錦雞圖》到徐渭的《雜花圖》卷,或精麗艷逸,或墨彩華章,或絢爛之極,富貴平淡,或水墨淋漓,筆為心聲。中國花鳥畫這一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成為延續千年底蘊深厚的民族瑰寶。??

“筆墨當隨時代”。近百年來,在新文化運動中,中國畫經歷了歷史性的變革,花鳥畫也發生了從““外外””到到““內內””的轉型,迎來了花鳥畫發展的全新階段。當代著名畫家于源春的花鳥畫創作便崛起于這個時期。他以雄強恣肆的筆墨,簡約傳神的造型,以傳統為法,以自然為師,走出了傳統,走進了現代,走進了自我的獨特語言之中的轉型,迎來了花鳥畫發展的全新階段,走進了自我的獨特語言之中。??

近讀于源春的上百幅寫意花鳥畫新作,筆法雄健,氣勢縱橫,墨色融洽,情趣盎然,工細嚴謹處精致入微,耐人回味;狂逸奔放處酣暢淋漓,動人心魄;精雕細刻處不凡逸筆草草,氣勢如虹中蘊藏著苦心經營。畫家緊緊抓住生機蓬勃這一生命特點,著意捕捉花木繁茂,藤樹纏繞,郁郁蔥蔥的繁榮景象背后所潛隱的生命活力,使作品洋溢著勃勃的生機和清新的時代氣息。畫家在情與景、形與法之間尋找互動的效果,使傳統與現代、個性與和諧之間達到一個新的層面,昭顯著鮮明的個性特征與藝術才情。于源春深受齊魯文化的滋養,少時便由外祖父、著名畫家、教育家馮憑先生啟蒙繪事,大學期間又先后師承于希寧、姚治華、高冠華、婁師白、徐北汀、歐陽中石等當代名家,潛心傳統,血戰古人,使得畫家具備了扎實的筆墨能力,也為他日后的藝術創新奠定了基石。?

幾十年的筆墨耕耘,使得于源春的筆力用線成為繞指柔鋼。秉承傳統,骨法用筆,墨法多變,氣韻生動,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在他創作的《秋韻》中,用筆中鋒為主,中側結合,直與曲穿插有致,疏與密恰當處理,放與收靈活運用,剛與柔完美體現。筆之所至,見筆見形,水墨所及,濃淡相宜。“筆中要是有蒼潤,墨法應須入有無”。明代吳門大師沈周的藝術追求在于源春的藝術實踐中達到契合。畫家作品的另一大特色是對色彩的和諧運用達到了心手自如的境界。

唐代張彥遠認為“上古之畫,跡簡意淡而雅正”,“中古之畫,細密精致而臻麗”,“近世之畫,煥爛而求備”。于源春的作品極盡用筆的輕重緩急,用墨的濃淡枯濕,運用雙勾設色與沒骨、水墨相結合的體格,“師古人之心,而不師古人之跡”,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塑造出或濃墨重彩渾厚華美或水墨清潤雅逸韻致的藝術形象。作品中由點線墨色交相輝映的蒼潤、秀雅、沉雄、宏闊的意境,似真似幻,似經意似不經意,從有法到無法,從無法再到有法,水墨氤氳,氣象萬千,以一種渾然天機之趣,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從而開拓了花鳥畫一個新的審美領域。

古人云“筆無生活不靈,畫無真情不神”。白居易亦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羅丹也曾感言“藝術就是感情”。無情無藝,于源春深諳此道。盡管身兼中國國畫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書畫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外書畫交流協會副會長,山東藝術設計學院副院長、教授、國畫高研班、美術系導師等職,工作繁忙,但他從不放棄對藝術本真的孜孜追求,幾十年如一日,潛心作畫,廣收博取,注重畫外功的培養和修煉。他偏愛松之高潔、荷之不染、梅之清氣、菊之不凋,以詩言志,以歌詠懷,以書寫意,以畫抒情。

他畫的荷花、荷葉、荷梗、荷草,前后呼應、左右揖讓,畫花精描細繪,著意設色,畫葉重按輕提,層次分明,毫無寂寞之感,多生機燦然之趣。同時,他注重自身與自然的交融,真實感受與心靈幻化的和合。 他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在“外師造化”與“中得心源”的融合方面傾注了極大的心血。陸游有詩云“揮豪當得江山助,不到瀟湘豈有詩”。學畫亦是如此,師今人不如師古人,師古人不如師造化。莊子所云““栩栩然之蝶”由三步曲而成,蝶之為蟻,繼而化蛹,終而成蛾飛去。

黃賓虹先生講“師古人者,化蛹之時代;師造化者,由三眠三起成蛾飛去之時代也”,要成為“栩栩然之蝶”,必須要走向生活,用我家筆墨吐我,“胸中之塊壘”。中國花鳥畫歷經千年的繁榮與衍變,如何在當今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延續其固有的生機與活力,如何創造具有時代精神的視覺經驗和圖式,如何為當代人貢獻新的精神資源,是人們共同思考的課題。于源春的花鳥畫作品,表明畫家深諳傳統的開放性與變革性,以一種氣貫長虹的穿透力打通了傳統,進而創造出了新的傳統。在中央文化干校研習書畫的時間中,京城良好的文化藝術氛圍,使得畫家的藝術觀念和藝術追求又有了長足的進展。在北京畫展的成功舉辦,讓人們從其蒼、雄、秀、逸的作品特色中深刻感悟到了畫家卓而不群的風格氣度。

泰戈爾說“如果鳥翼上攜上了黃金,鳥兒就不能飛翔”,藝術永無止境。歐洲、澳洲、俄羅斯及東南亞各國的藝術交流、訪問、探索之旅,使得畫家能和自己崇拜的世界級大師的作品對話,并積累了豐富的藝術信息。因此,我們深信,于源春一定會在新的藝術起點上卸下鳥翼上的黃金,飛向更高、更遠的藝術天空。??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