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18 年中央美術學院百年校慶、2019 年李斛先生百年誕辰之際,我們隆重舉辦“遠志四韻——李斛的藝術步履”大型回顧展,并出版畫冊,悉心匯集李斛先生不同歷史時期的藝術佳作百余件以及珍貴文獻,這對于我們認識李斛先生在中國畫畫法革新上的實踐經驗與藝術成就,學習他尊師重道、崇德尚藝的人生遠志與藝術精神有著重要的學術意義。

獅子灘之夜
在20 世紀中西文化碰撞交匯的條件下,尤其是在中國社會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中國畫的傳承與創新始終是整個中國美術的焦點課題和主要任務。身處交融復雜的文化環境,李斛先生堅持中國畫變革,堅持走中西畫法融合的道路,探索從古典到寫實的語言轉變,創作出一大批具有時代風貌和文化新意的作品,為中國現代畫壇留下豐厚的學術遺產,彌足珍貴。李斛先生早年即得徐悲鴻先生親炙,“以中國紙墨用西洋畫法寫生”,在藝術思想和創作方法上步入寬廣的境界,他既是徐悲鴻“中西融合”理念的實踐者,更是在中國畫創作思想和筆墨語言上都拓開一方新境的先行者。

烏梁素海
縱觀李斛先生的藝術人生,他始終以現實主義藝術思想為創作核心,在此基礎上堅持中國畫新法新貌的探索。在20 世紀中葉對中國畫問題探討論爭的背景下,李斛先生的藝術創作和教學理念無疑透露出超前的文化膽識。在題材上,他一方面緊扣時代文化主題,創作了《廣州起義》《工地探望》《偵察》《農民支持北伐軍》等大型作品;一方面始終關切民生,直面現實,從早期的《嘉陵江纖夫》到60 年代的《女民警》《建筑工人》等作品中,都可見他對勞動人民生活的真切關心和真誠表達。在技法革新上,李斛先生最值得稱道之處是提倡由素描入手塑造形象,將西畫的厚重色彩語匯與中國畫的淡染水墨質感相結合,并注重對細節和神韻的描繪,將這一技法運用在山水畫和人物畫兩類創作之中,都取得了別開生面的成果。他以空間層次豐富的《三峽夜航》《夜戰》等描繪夜景的作品開辟了山水畫的新領域,使山河江流在熠熠光影中蘊含一種令人神往的豁亮之境。在鉆研夜景題材之外,李斛先生還創作了一大批形神合一的人物肖像,其中《披紅斗篷的老人》《印度婦女》《關漢卿像》等作品堪稱融中西之風的力作,成為現代中國人物畫的杰出代表。

小鴨
在藝術創作之外,李斛先生還在美術教育教學上付出心力,身體力行,始終踐行教書育人的高遠理想。他在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專業任教,講授素描、速寫等西畫課程,通過嚴格的基礎訓練夯實學生的造型能力。他重視對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鼓勵學生不拘泥于舊法,而要將更多藝術可能性付諸傳統筆墨之中,以求新境。他不求聞達,勤奮耕耘,為中國畫專業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藝術人才,也激勵了幾代中國畫藝術家的成長。

齊白石像
本書的出版及李斛先生百年誕辰紀念展的舉辦,既是對李斛先生的真摯懷念,也是對他藝術生涯、藝術思想和藝術業績的梳理和禮敬。作為中央美術學院的前輩名家,李斛先生始終將推動中國畫創新為己任,構建寬廣豐厚的藝術華章,在赤忱的藝術表達中傾注對家國命運的關切和對時代精神的體悟,這份傳統對今天的中國畫教學和中國畫創新發展仍然富有啟示,也將促使我們在當下的藝術創作中邁向以心問道、德藝相諧的新境地。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