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瓷始于唐盛于宋, 中國傳統陶瓷燒制工藝的稀世珍品,為中國著名的五大名瓷之一,是中國歷史上的名窯奇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被譽為“國之瑰寶”。在宋代就享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產萬貫,不如鈞瓷一件”之盛譽。

鈞瓷之所以受到人們的青睞和專家們的高度重視,一件鈞瓷產品需具備以下幾個重要因素:一是鈞瓷的窯變藝術,鈞瓷之美勝于釉色,三分人力,七分天成,其間色彩的流淌與幻化,非巧思可以成就,尤以紫鈞最為典雅,釉彩之絢麗宛若晚霞,而釉質之細潤,猶似一泓靜謐湖水。其燒造頗為周折,先需模制成型,再經多次素燒、施釉。因釉彩本身乳濁黏稠、流動緩慢,故上下加迭色澤不同的釉彩,極易形成斑斕、交織的現象,乃至一窯一火燒制的鈞瓷,變化萬端,無一相類。二是其皇家專用的特殊性,北宋徽宗時期,鈞瓷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徽宗下令設立了專門為皇宮燒制珍品的“官窯”,并把鈞瓷列入皇室的“御用珍品”,規定民間不得使用。而位于禹州市城北的宋官窯遺址,正是當年為皇室燒制珍品的地方。史料記載,每年皇室要從官窯精選三十六件珍品,對于剩余的產品要全部打爛,分別深埋于五個大坑之中,防止有人把打爛的瓷器碎片重新恢復。而負責此項工作的是朝廷的四品大員。

由此足見宋徽宗對鈞瓷的鐘愛。也正是因為此,便有了“莫道世間黃金貴,不如鈞瓷一把泥”、“雅堂無鈞,不可自夸富”之說。三是其獨特的釉色,其釉具有釉層凝厚、釉質乳濁、釉層紋理深沉,釉面流動等特點,釉色主要有月白釉、天藍釉和天青釉三類。鈞窯瓷器以“釉具五色,艷麗絕倫”而獨樹一幟。古人曾用“夕陽紫翠忽成嵐”等詩句來形容鈞瓷釉色靈活、變化微妙之美。傳統鈞瓷瑰麗多姿,玫瑰紫、海棠紅、茄皮紫、雞血紅、葡萄紫、朱砂紅、蔥翠青……釉中紅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青,可謂紛彩爭艷。釉質乳光晶瑩,肥厚玉潤,類翠似玉賽瑪瑙,有巧奪天工之美。鈞窯燒成溫度已經達到1350℃-1380℃之間,延承了傳統鈞窯胎質細膩,釉色絢麗奪目的特點,又結合了現代審美,器形飽滿玲瓏。獨特研制的瑪瑙釉水在燒制后形成更加鮮明的層次感,十多種釉色絢麗多彩,周身還布滿珍珠點、兔絲紋、魚子紋和曲折迂回的蚯蚓走泥紋等生動美妙的流紋給人無限遐想的空間。老話說得好:“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產萬貫,不如鈞瓷一件”。

名稱:均窯窯變釉掛紅斑三足爐
規格:口徑:14cm 高:5.2cm
此藏品為鈞窯窯變釉掛紅斑三足爐,它以獨特的自然窯變釉藝術效果,在瓷林獨樹一幟,卓而不凡,一眼望去使人心曠神怡,此爐直口,口內平,器外上有兩道棱紋,棱紋中一周飾乳釘紋,底圈足。下承三足。其絢麗的色釉,如玉般晶瑩,釉色澄凈,釉面光澤明凈,層肥厚豐腴,口沿處掛釉較薄,在胎骨存托下呈郎紅釉。爐掛釉至爐底,足底露胎,質地細密。造型簡約,形制亦頗精巧,莊重大氣,格外古樸雅致,均具有宋鈞窯的基本特征。可稱佳品。高5.2公分,口徑14公分,全品。可謂是鈞瓷窯變的極致,通紅的色釉記上豆青窯變,傳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貴此藏品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收藏價值,彌足珍貴。為不可多得的收藏之重器。一個有文化收藏意識的高端理財意識,是其它任何東西無法比擬的財富。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藝術品的財富因為承載著文化內涵,它的價值是永遠不會丟失的。而這件鈞窯窯變釉掛紅斑三足爐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和升值潛力。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