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近日筆者有在網上瀏覽一些關于明清佛像的內容,發現可以參考的內容寥若晨星,所以今日筆者決定整理此文,供大家學習交流。
本文由福羲國際賈先生整理撰寫,一篇美文,一個漫長的故事,今日我們來聊一聊明清時期金銅佛像。
佛教發端于古印度,流傳于南亞和東亞,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兩漢之際經西域傳人中國,并與中國文化互相融合逐漸發展,中國佛教教派林立,傳播流域甚廣,大體可分為三條路線,三大體系,三大語言系統。
一.北傳佛教:即漢傳佛教,亦稱顯教,以大乘佛教為主,屬漢語系統。
二.南傳佛教:亦稱云南上座部佛教,以小乘佛教為主,系巴利語系統
三.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 ,亦稱“密教 ”,為藏語系統。
早期印度佛教中沒有佛造像,佛教徒認為佛陀是至高無上的,不能以普通人的形象來表現,“佛形不可量佛容不可測”,他們用象征的手法來表示,以佛足跡、寶座、菩提樹、法輪、萃堵波(塔)分別代表佛降誕、佛降魔、佛成道、佛說法、佛涅架。直到公元一世紀前中葉,鍵陀羅(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區)藝術誕生,與古希臘羅馬的雕塑藝術相結合,創作了佛像。稍后,以馬土臘、鹿野苑為中心,創作出了印度本地形象的佛教。逐漸形成有關佛的造像量度經、造像法。早期的佛像完全受地域影響,具有歐洲人的形象(因為那時大馬士革統治鍵陀羅地區)。
佛造像的制作有嚴格的規范,佛像的比例尺度、姿態、手印、服飾、法器都有一定之規,造佛匠師循規蹈矩,所以歷經千百年,佛像的基本形象變化不大。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作品主要體現在面相、服飾、蓮座、背光造型等風格的演變。

銅鎏金釋迦牟尼坐像
佛造像材質多樣,有金、銀、銅、鐵、木、夾經、陶瓷、琉璃、玉、石質、象牙、犀角等,不同的材質需要不同的工藝,其藝術表現力各異,其中以金銅佛造像數量最多,且最具代表性。伴隨著佛教的傳播,初期都是按印度佛像的模本來造佛的,經過長時間的文化融合,最終都按其自己的民族特點來塑造佛的形象,形成了本民族風格的佛教造像藝術。
以現有的考古材料看,我國最早的佛像是連云港孔望山漢代摩崖造像石刻,佛教造像藝術發展的總體風格為北齊、北魏時期受鍵陀羅、馬土臘風格的影響,一般都以薄衣貼體,南北朝時輕盈飄逸,隋唐時典雅端莊,宋元時寫實自然,明清時淺顯媚俗。
明代以前,銅是中國貨幣鑄造的主要材料,受政府控制,所以銅造佛像很貴重,特別是宋、遼、金、元時,銅材料匾乏,佛像多見是木制、泥制、石制。到了明清時期,貨幣的流通主要的是銀,原材料增多,再加上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明清時期的金銅佛造像發展出現一個高潮,在數量、工藝和藝術性方面都達到了頂峰。
一佛造像的名稱
要鑒定佛像,首先要知道名稱,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流源眾多,佛像的名稱也繁多,光是藏傳佛像的名稱就有上千個,讓人眼花繚亂,又有漢傳和藏傳造像樣式的區別,增加了我們識別的難度,但各類造像還是有規律的,每一種造像都是遵循著其佛界的地位,或者說神格來塑造的。佛、菩薩、天部諸神、明王、護法等像均有各自特殊的相貌和威儀,手印、標志和姿勢都有各自的特點。下面筆者給大家分享下各類佛像的名稱及姿態:

旎檀佛
佛
是梵語音譯“佛陀”的簡稱,意為“覺悟者”,是對徹底覺悟佛教真理的人的尊稱,有釋迎佛(圖一)、旎檀佛(圖二)、燃燈佛、彌勒佛(圖三)、阿彌陀佛、藥師佛(圖四)、毗盧遮那佛(圖五)(大日如來)、盧舍那佛等。只要是佛的階次,就一定頭上有肉髻、螺發,白毫可有可無,佛陀一般不戴冠,均穿大衣(通肩式和擔右肩式),不可以袒裸上身。
旗檀佛的胸前有如樹輪一樣的衣紋,
阿彌陀佛(無量壽、無量光佛)(圖六)一般雙手重疊置膝上結禪定印,
毗盧遮那佛雙拳握抱,兩手食指相并,結智拳印。
寶生佛(南方寶相佛)(圖七)左手結禪定印,右手結與愿印。
不空成就佛的特征是雙手施無畏印。
藥師佛往往右手捻一藥丸,或左手托一小缽。
三世佛:燃燈佛(過去)、釋迎佛(現在)、彌勒佛(未來)。
三方佛:阿彌陀佛(西方)、釋迎佛(中方)、藥師佛(東方)。
三身佛:盧舍那佛(報身)、毗盧遮那佛(法身)、釋迎佛(應身)。
與釋迎佛相關的還有表現釋迎誕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形象的釋迎降誕相(圖八);表現釋迎在開悟前在雪山修行的情形,造型上呈瘦長形象的苦行像(雪山大士像)(圖九);表現釋迎圓寂情景的涅架像等。

燃燈佛
菩薩
菩薩是梵語“菩提薩睡”的簡稱,意譯“覺有情”、“道眾生”。
漢地佛教以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四大菩薩最受崇敬。
五臺山、峨眉山、普陀山、九華山,是四大菩薩的說法道場,形成了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藏傳佛教以八大菩薩組合最多見,一般常見正中位供奉釋迎牟尼佛,左右侍立文殊菩薩、金剛菩薩、觀音菩薩、地藏菩薩,除蓋障菩薩、虛空藏菩薩、彌勒菩薩、普賢菩薩等八大菩薩。
菩薩是天國中低于佛的階次的諸神,釋邇沒成佛前也是菩薩的身份。菩薩束發,袒上身,下著大裙,飾有項鏈、理路、耳環、手鐲、腳鐲,肩上搭被帛等,一般情況下,菩薩的身份不能穿大衣。
觀音菩薩,早期的觀音往往呈蓄須的男性,一直保持到了五代,到明代還時有所見,觀音有三十二種應化,是非男非女的。唐以前的觀音,都是一手拿蓮花,一手提凈瓶,多為立像。宋代流行一條腿翹著,坐在巖石上休息的形象,稱為自在觀音或水月觀音、南海觀音。此外還有四臂(圖十)、八臂、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等。

藥師佛
度母,屬于藏傳佛教,從觀音的眼淚變化而來,有二十一位,以綠度母和白度母最為常見。綠度母(圖十一)右腳垂下踏蓮花,白度母(圖十二)結枷跌坐,額上、雙手心、雙腳心各有一眼,身色白。
彌勒菩薩是未來世界的佛,現時身份還是菩薩,在北朝石窟或石碑造像上經常位于最上方。姿態有思惟坐姿,一條腿搭在另一條腿上,右手支腮思惟狀,還有交腳坐姿的。藏傳佛教中彌勒呈菩薩狀,肩膀上往往有法輪或水瓶(圖十三)。
文殊是司智慧的,有時騎在獅子上普賢則騎白象,藏傳文殊的左肩上有經書,右肩上坐寶劍。
天部諸神
常見的有四大天王,梵天、帝釋、韋陀天、摩利支天等,比較復雜,經典各異,神格不同,樣式異趣。
四大天王:持國天王(東方),手持琵琶增長天王(南方),手持寶劍廣目天王(西方),手持絹索多聞天王(北方),手持寶幢,多聞天王又是財寶之神,藏傳系統中持傘、騎獅、手中抱鼠,鼠口吐寶珠,喻財寶,也稱為黃財神(圖十四)。韋馱天,呈著甲武士形,雙手合十,橫金剛柞,常見于天王殿的后出口處。

毗盧遮那佛
忿怒神像
佛、菩薩的變化身,平時所呈現的肢體正常的平和相自性身,當他們以智慧力教令愚頑,警醒眾生時,即顯現出多面、多臂,表情兇惡的形象,稱為教令輪身。
不動明王,大日如來的化現,造型上右手持慧刀,左手拿絹索,姿勢呈叉立形。
大威德明王(圖十五),阿彌陀佛的教令輪身,牛頭、多頭多臂多足。
佛造像中還有大量的祖師像、本尊像、羅漢像、護法像、男女供養人像等,大家可以通過不斷的學習逐漸認識。

無量壽佛
二明清金銅佛造像的材質和制作方法
金銅佛像顧名思義就是銅胎佛像上鎏金(泥金)。明清時銅佛像主要用紅銅、黃銅、青銅、響銅。紅銅即純銅 ,又名紫銅、赤銅。(明)宋應星《天工開物·銅》:“凡銅供世用,出山與出爐,止有赤銅,以爐甘石或樓鉛參和,轉色為黃銅;以砒霜等藥制煉為白銅;礬、硝等藥制煉為青銅;廣錫參和為響銅;樓鉛和寫(瀉)為鑄銅,初質則一味紅銅而已。若你手上有珍品藏品困于出手有緣者可與筆者聯絡;一八八二、四二七二、四七二,不成交無前期費用?!奔t銅的硬度比黃銅低,但富有延展性,可直接經過捶打制成各種用品。黃銅,是一種銅鐵硫化物礦物,硬度高,性脆,黃銅礦是分布最廣的銅礦物,是煉銅的最主要礦物原料,商代或更早就已用黃銅礦等銅礦物煉銅。

寶生佛
青銅佛像在明清時期很少見,多見于元代。明代佛像多用紅銅,手感光滑,分量適中。清代佛像以黃銅為主,手感有些扎手,分量較明代沉重。由于紅銅富有延展性,紅銅佛像一般包底,有個左右的規范剁口。黃銅性脆,封底一般采用剁底的方式?,F代的仿品剁口隨意而草率,從這一點上可以明顯區別真偽。

釋迦誕生像
響銅是一種銅、鉛、錫的合金。明朝前期藏傳佛教金銅造像有在南京和北京制作的“永樂利瑪佛像”,其所用的材料是黃白色的響銅,響銅的顏色近似于象牙色,黃色不明顯。
紅銅的顏色相對較黑,一般都要鎏金,黃銅顏色黃亮,接近于金色,不一定要鎏金。藏傳佛像鎏金后還要貼金,隔幾年都要貼一次,所以臉有時顯得浮腫。泥金、鑲嵌工藝多見于藏傳佛像,漢傳佛像較少見。明代的鎏金金色偏暗,呈橘黃色,鎏金較厚,經常有脫落,清代的鎏金金色偏冷,呈檸檬黃色,鎏金較薄,脫落的現象比較少。現代的仿品鎏金往往用化學金,化學金金色偏黃亮,呈青色,這一點在鑒定金銅佛像時必須嚴加注意。

雪山大士像
明清時期金銅佛像的鑄造方法:主要為失蠟法,即先用蠟制作模 ,然后在蠟模的表面均勻地涂上一層特別調制的泥衣,在底部預留出蠟液出口,晾至半干后用火烘干,當外形燒硬時,里面的蠟像溶化掉,再向泥范中澆鑄熔化好的銅液,冷卻后打碎泥殼,清除銅像內部的填充物,銅像基本成型。小型像一次可澆鑄完成,大型像的頭部、軀干、手臂、臺座等,一般都各自分別澆鑄,再拼合而成,然后進行后期細部加工,如充填表面氣孔,打磨毛刺,鏤刻等。

四臂觀音像
我們可以從制作工藝上鑒定佛像。古代的金銅佛像用失蠟法鑄造,佛像的內壁粗糙不平,現代的仿品往往用塑膠翻模法,內壁光滑柔軟,如蠟痕。真品的內壁往往還會有幾個支撐模具的支釘,仿品大都是后期故意做上去的,能用手剝下來。真品的器壁厚薄均勻,仿品往往厚薄不一。很多仿品還采用現代翻砂工藝制作佛像,但在內壁總會留下翻砂的石英砂,只要看到有亮晶晶的石英砂粘在內壁,即可斷定是現代仿品。佛像制作時后期加工這一道工序很重要,古人在細部處理上很講究,五官、手腳等處理很到位,使人百看不厭,頗可玩味,也體現了其工藝價值所在。

綠度母
三明清金銅佛造像的藝術特征和鑒定要點
自7世紀中葉,佛教從中原和印度分兩路傳入西藏至今,在一千三百多年的歲月里,既經歷了同藏族原有本教的斗爭和融合,也經歷了自身內部教派的分化和消長,形成具有獨特思想體系的藏傳佛教。13世紀后,藏傳佛教相繼得到元、明、清三代朝廷的重視和扶植。自明代起漢傳佛教逐漸衰退,并向儒學靠攏,密宗已經失傳,以禪宗為主。若你手上有珍品藏品困于出手有緣者可與筆者聯絡;一八八二、四二七二、四七二,不成交無前期費用。藏傳佛教經過宗喀巴(圖十六) 的改革,面貌一新,他建立的格魯派(黃教),迅速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中央政權重視藏傳佛教,建立三大法王體制,敕封各派領袖。

白度母
明早期,特別是永樂、宣德時期,佛造像藝術成達到頂峰,樣式優美,做工精湛,佛、菩薩像,體態豐滿,表情安詳,和藹可親,充分體現了佛、菩薩普度眾生的慈悲心腸,這種內在的惟妙心靈是不易捕捉的,達到了“喜相”造像的另一高峰, 蘊藏著宋元傳統佛像所缺少的妙趣。明中晚期后,由于嘉靖、萬歷信仰道教對佛教壓制,佛像的藝術性差,數量大幅減少。

彌勒菩薩
嘉靖十五年(1536),“,敕廢宮中大善佛殿,建太后宮。毀金、銀佛像169座,刮正德(1506——1521)間所鑄佛像上的鍍金1.3萬兩,燒毀佛骨、佛牙萬余斤?!泵魍砥诘姆鹪煜?一般多頭大身小,姿態僵板,無雕塑之美可言。
清代早期,朝廷重視藏傳佛教,甚至把“興黃安蒙”作為一項重要的邊疆政策,通過藏傳佛教的影響力治理蒙藏地區,是藏傳佛教的鼎盛期間,留存至今的金銅佛像當以十萬計數。乾隆以后,國力下降,對西藏控制力相對降低,西藏的政局也比較混亂,藏傳佛教不如之前興盛。

黃財神
明清時期金銅佛像各細部的變化情況如下:
面相:明代佛像的面相豐滿端正,寬額,臉型方圓,五官位置勻稱,眼瞼略俯視,表情靜穆柔和,略含笑意。清代康熙朝佛像的面相豐圓適中,較為秀美,雙眼為寫實性造眼,上眼瞼呈弧形,略有上揚,到乾隆朝時,上眼瞼呈曲線形,眼睛往下看。
手足:明代佛像的手足生動寫實,手指纖細柔軟,若無骨。腳指頭很飽滿,呈半圓球形。清代佛像的手足很概念化,手指較明代粗而僵,腳指頭做的較隨意,呈扁方形。
寶冠:明代佛像寶冠的冠葉滿做,不鏤空,清代的冠葉鏤空。寶增明代無明顯特點,到康熙朝寶增緊貼耳朵,并有兩個小桃型結束。乾隆時寶增雖緊貼耳朵,但變為卷云狀。
衣紋:明代佛像的衣紋自然、有力、飄逸,衣服質感強,衣紋流動具有韻律感清代較之遜色,乾隆時期,制作工藝高超,但缺乏藝術性。明早中期,結枷跌坐的佛像衣紋線長,且呈放射狀明晚期短,呈圓形狀清代開始,有兩條飄帶垂至蓮座。早期的造像不露裙腰,從明開始顯露裙腰,造像年代越晚,裙腰露出越多。
蓮座:明清兩朝早中期,連珠紋、蓮瓣滿布臺座一周;晚期只做前面的連珠紋和蓮瓣,后面為素面。明代的連珠大而滾圓,豐滿飽滿,像流動的水珠;清代的連珠紋比較簡潔,有的只是鑒刻幾下來表示連珠紋。明代的蓮瓣優美清瘦,蓮瓣內緣紋飾飽滿,尖端部上卷成圓珠狀或刻如意云紋,卷草紋等康熙時尚有明代遺風;乾隆時蓮花瓣大為簡略,蓮瓣內層一般不再裝飾云朵紋,絕大多數為素蓮瓣,蓮座的最下緣已不再是明代和康熙造像的直壁樣式,而是一律制成圓隆形,給人以圓潤肥厚之感。

大威德明王像
金銅佛造像不是日常生活用品,而是用來膜拜,需用一顆虔誠的心來制作;造像師的制作也不是隨意憑空,而是根據 “造像量度經”等佛教儀規來制造。加之銅材料比較貴重,在古代鑄佛像被認為是嚴肅、神秘,難度很大的工程,暗中有神明佑護。雖然,現代的仿品很多,作偽的手段也越來越高明,但用心觀察,仔細辨別,還是能找出端倪,常見的作偽手段有:憑空創造向壁虛構,這種作假很低檔,一眼就能辨別;用真佛像翻模后鎏金,比較難辨別,主要看表面的氧化程度和包漿以及制作工藝上的破綻;新舊材料拼接搭配;新佛假款,真佛假款等。

宗喀巴
要鑒定佛像,必須要學習佛教藝術歷史知識,擴大視野, 提高藝術鑒賞力,多讀可靠的書籍,多摸實物,并記住標準器,掌握各時期、各地區佛像的造型與工藝特點。時代不同,造型、工藝都不同地區不同,佛像的特點也不同。如蒙古地區佛像的特點為肉髻高旋,排列整齊的螺發呈發射狀,五官清秀,端莊慈悲,雙肩寬闊,肌肉豐滿,胸寬腰細(但不呈現s形),顯示出蒙古民族特有的體型美,蓮座為高臺式,呈梯形狀,蓮瓣寬,蓮座平面似三角狀,造型粗獷有力,邊角處理見棱見角,佛身與臺座分體鑄造,不是焊接成型,而是鉚釘連接;朝鮮地區佛像的特點為:佛像頭部、背部、后部有兩個窟窿,因為朝鮮地區缺乏銅材料,目的是為了省銅,蓮座皆為圓座??偟膩碚f,佛像就是一個人體雕塑,要看總體形象,鑒定佛像的真偽僅僅是初級階段,我們學習的終極目標應是通過學習能知曉文化的傳播和融合。若問筆者何處尋,文中細看有答案!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