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發生以來,越來越多的藝術展覽被迫搬到線上,而一連串關于線上展覽的討論與思考其實才剛剛開始。例如,博物館的線上展覽應該怎么辦?有哪幾種形式?策展人如何在線上展覽中發揮作用?隨著虛擬空間的出現,是否還需要策展人?策展人還能繼續發揮像在實體空間里那樣的作用和重要性嗎?而作為一家博物館,又該如何與不同的策展人合作,體現多元和包容的理念呢?

郝伊《春已到來,冬已走遠》,“戴口罩的自畫(拍)像”線上展展品
在互聯網、高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展覽的形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與數字化相結合是一大重要趨勢。近些年來,有越來越多的數字平臺開發出與博物館相關的功能,也有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加快數字化建設、拓展:大英博物館、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等在博物館內早就設立了多媒體數字部門,在網站和App上同步展覽信息;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2014年就設立了“數碼內容與戰略總監”這個新職位,專門管理博物館網站以及數碼工具、數碼展覽;比利時王立美術館群啟動了一項稱為“數碼博物館”的跨部門服務項目,由熟悉信息技術的藝術史專家負責,管理博物館和展覽的網站,促進在線藏品庫、手機應用軟件等數碼資源和工具的發展;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與谷歌藝術與文化平臺合作,使用者可在線上跟隨兩位藝術家一起探索博物館的建筑,從獨特視角來欣賞展覽空間,擁有一種超越觀眾自身想象與能力的視覺體驗與觀展方式……
雖然線上展覽在現場感體驗方面不如實地觀展,然而它的很多優勢卻也是線下展覽所無可比擬的。對于博物館來說,實體空間的展覽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線上平臺可以很好地彌補這個缺憾,讓更多的人可以在線了解展覽的內容與理念。對于喜歡研究作品細節的觀眾來說,線上展覽作品圖片通??梢苑糯?,作品中的肌理、筆觸等效果也將得以更清晰的體現。另外,線上展覽可為觀眾提供更多的信息,形成對于線下展覽的補充說明。有的博物館還會使用VR、AR、360度全景等,讓觀眾在網上的虛擬游覽,產生某種程度的沉浸感。

上海博物館“心靈的風景:泰特不列顛美術館珍藏”VR展
就策展角度而言,博物館線上展覽尤其不應是線下實體展覽空間的照搬,而是要充分發揮線上空間的優勢,使得在線下策劃較有難度的展覽借助線上展覽來實現。在這方面,博物館通常難以借出的藏品非常具有優勢。大家都知道梵高曾經畫有七幅《向日葵》,其中五幅被收藏于遍布全球的五家博物館中。在現實中,觀眾不可能在一個展覽中同時看到梵高的這五幅《向日葵》。但在線上展覽中,難度迎刃而解。2017年,收藏梵高《向日葵》的五家博物館首次聯合直播做了一個網上展,每個館的館長或策展人以15分鐘時間向世人展示各自所藏的《向日葵》并發表評論,吸引了大量的觀看人群。像這種聯動不同機構圍繞某個主題開展的線上展覽,策展人就可謂從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全球第一家數字博物館“新冠藝術博物館”展品
這次疫情使得博物館原有的展覽策劃發生變化,卻又讓人驚喜地發現了線上展覽的發展新象。全球第一家數字博物館“新冠藝術博物館”(ins:covidartmuseum)就在疫情期間誕生了,以電子作品征集的形式收集疫情中出現的藝術見證品。在社交隔離的背景下,許多藝術家在新冠病毒及其影響中找到靈感并自發進行表達,其中很多大開腦洞的作品都能在這個特別的線上博物館看到,如手拿衛生紙的蒙娜麗莎、用來洗手的金屬粉、知名藝術家利希滕斯坦的《接吻》口罩版。目前這個博物館已發布約400件作品,包括攝影、插圖、裝置等多種視覺形式,從而促使大眾思考居家隔離如何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并計劃在疫情結束后利用這些展品在線下舉辦一場真實的展覽。國內某藝術平臺最近策劃的“戴口罩的自畫(拍)像”線上展,也由疫情展開了獨特的思考。疫情之下,“口罩”已成為最顯性的一種視覺符號,而自畫像不僅是對“熟悉的陌生人”的一次簡單描繪,某種意義上更是對自我的再認識,對自己內心的一次審視。當口罩成為創作媒介,會有怎樣的呈現方式?口罩猶如面具,在它的遮蔽之下,眼睛將如何成為面部絕對焦點?這些都是人們在線上面對作品時可能引發的思考。疫情過后采取實體展覽空間與線下展覽相結合的新方式將會成為一種發展趨勢,從而打造線上線下互為支撐、補充的博物館新空間。
回望過往,從印象派以來,現當代藝術史正是通過一個又一個展覽來推進和改變的。如羅杰·弗萊策劃的兩次后印象派展覽讓英國接受了法國現代藝術的思想,阿爾弗雷德·巴爾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策劃的“立體主義與抽象藝術”對于現代主義傳播到美國以及美國大眾了解抽象主義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日后,策展漸漸成為一門職業,雙年展和各種具有主題的展覽都紛紛邀請策展人進行策劃。策展人的專業性愈發被強調,尤其是在策展的學術理念方面。很多藝術學院開設了策展人培養課程,不少博物館開設了青年策展人計劃。這些都促成了“策展人時代”的來臨。在當今信息技術的大背景下,策展人行業還在進一步適應新的時代帶來的變化,出現了數碼策展人、線上策展人。未來,藝術的推進與發展還將有賴于展覽的助力,有著極大創意空間的線上策劃令人期待。
博物館需要多元的展覽內容,而每一位策展人都代表了一種不同的聲音。不同的博物館若能注重與不同的策展人合作,或將衍生出非常多元的展覽視角和觀點,也從而體現出博物館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包容理念和態度。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