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之春,因為新冠肺炎,不少城市都被“鎖”在一個四方的天地里。春節以來的90天,青年畫家李鋒宅在杭州的家里,拿起畫筆,希望用自己的方式記錄與一座城市的情感。在90天內,他的朋友圈只有兩個主題:繪畫與燒菜。

立春《試春盤》,李鋒

驚蟄 《舞天竺》,李鋒
青年畫李鋒于1979年生于浙江紹興。從小受鄉人書畫大家熏染,少年時就愛好書畫藝術。他游學于上海、深造于寧波、放任于杭州。杭州是李鋒最為向往的城市。自2002年以來,他在杭州已深耕十八載。現供職于杭州日報報業集團。
在杭期間,李鋒追隨知名花鳥畫家何水法十五年, 心摹手印,藝事精進,頗得其法。2019年6月,在楊公堤一處清幽臨水露臺上,李鋒正式拜師何水法 。在拜師儀式上,李鋒雙手奉上的是一對大尺寸的紅木鎮紙;何水法則回贈一幅墨寶,上書“持之以恒”四個大字,師徒互贈信禮。
作為媒體人的李鋒,憑什么打動何水法?何水法用了六個字——有天分,肯努力。“藝術家要有發現的眼光,生活當中的平凡之物,也能捕捉到妙不可言之處。我經常觀察李鋒的日常習作,花鳥草蟲,細微之處都能體現出他對生活的感悟。而且他很勤奮。學藝之人用功非常重要。我知道李鋒工作非常忙,經常半夜12點下班還在堅持畫畫。”何水法說。

2019年,李鋒拜師花鳥畫家何水法
“深夜下班后的涂鴉,是我最快樂的時光,希望我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李鋒曾這樣寫道。畫畫于他,既是排遣工作壓力的方式,也是慰藉心靈的出口。數年間,李鋒的創作題材涉獵廣泛,有些淺嘗輒止,有些則縱向深入。顯然,花鳥畫不是他為自己設定的藝術方向,但他深知花鳥畫是他推開藝術窗戶后見到的一座山。
近期,李鋒仔探索二十四節氣主題。二十四節氣,二十四張畫。這種對城市的表達形式非常不易,一方面是因為花鳥的題材決定了它無法像山水一樣大開大合;另一方面,要尋出一種相宜的描繪對象亦非易事。

谷雨《紫藤》,李鋒

立夏《夏熟》,李鋒
李鋒所創作的一系列小品名為“生生”,所涉的主題是為常見的煙柳、寒梅、玉蘭、花鳥魚蟲。這些素材反復地在他的創作里出現。他翻閱了不少書籍,試圖從中找到表達的元素。
2019年底,他在東北滑雪時險些喪命,由此對生命產生了新的認識。他甚至認為,眼下的創作也是一樣的,不知道會將這些表達節氣的動植物的生命帶入什么樣的境地,但無論結果如何,總是含著生的希望和生的溫度的。
立春捆扎的韭菜,泛出青黃的盼春之姿;驚蟄的上天竺玉蘭花,生出獨有的從容;春分的燕子,在西湖柳色間飛躍,尋覓嫩綠的春色;小暑的泥石間,橫行于河沿邊的螃蟹似要發出沙沙作響的聲音;白露時節,林間知了鳴處的喧鬧,好不歡樂;立秋的葫蘆,細腰肥臀地顯出孕育的模樣;冬至的蘿卜小寒的梅花彼此呼應,生趣盎然……

白露《玉樹一絲風》,李鋒

小雪《南窗》,李鋒
他的創作數量驚人,齊整的一套二十四節氣創作的底稿多達400余張,最終選定了手中的二十四幅。
“藝術創作最講究的是一個情感。沒有情感,那畫的桃花僅是桃花,而帶了情感,桃花便招人歡喜了。”何水法前不久看完一套小品后評述道,“筆墨的情緒,要一任自然,筆隨心駛。”

清明《武陵迷津》,李鋒

“四時花雨”,何水法題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