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八既稱佛誕節,又稱浴佛節,還稱龍華會、法華會等名目,這是中古時期南北各地信眾普遍認同的佛誕日。古往今來,敦煌人都將四月初八視為一個重要節日,紀念佛誕的佛教節日逐漸演變成異彩紛呈的廟會,他們舉辦浴佛齋會,燒香禮佛,歡慶佛誕的同時留下一番美好祈愿,就這樣伴隨著祖祖輩輩走過,留下有故事有親情的民俗符號。2020年四月初八,因為新冠疫情,敦煌研究院特別推出動畫小程序,一起“點亮”莫高窟。
我國紀念佛誕始于東漢末年,最初佛誕日只在佛教中慶祝,后推及社會成為民間盛節,節日活動不斷變化,加入了祀親、祈禱、求姻緣、求子及娛樂等因素,其佛教色彩淡化,逐漸與中國傳統節日無異。
每浴佛,多設酒飯,布席于路,經數十里,民來觀及就食且萬人,費巨億計。——《三國志》
敦煌文書關于四月八日的記載, 最早見于敦研007《大慈如來告疏》殘卷。大慈如來即彌勒佛,這是以彌勒現身說法,要求傳教者在四月八日去教人化惡為善,并行布施,說明北魏時敦煌已有佛誕節弘佛教化的活動。
告閻浮地(提) 內諸眾人民······ 四月八日常出教化諸眾生, 悉□布施一餐受我者······興安三年(454 年) 五月十日譚勝寫。——敦研007《大慈如來告疏》
為了表達對佛的懷念,在四月八日這天寺院及民間舉行浴佛儀式,即用無色香水浴佛。浴佛儀式始于印度, 是從求福滅罪的一種宗教要求演變而來的。在婆羅門教中早有一種浴像的風俗, 起源于印度人使精神清潔的思想, 是古印度的社會風俗。
四月八日:時屬四月維八,如來誕時。七步蓮花,既至于(是)日;九龍吐水,亦在于茲辰。——S.2832

莫高窟第290窟九龍灌頂北周

莫高窟第76窟 誕生瑞像 宋
禮佛寫經
四月乃初夏,氣序清和,景色宜人,故往往趁節日之際,佳賓勸酬,吟詩紀事,縱情山水,信徒們赴莫高窟布施,并行禮佛之愿。
四月八日千佛洞菩薩圣會,士女前三日進香,至日尤盛。——《敦煌縣志》
在四月八日佛節,人們會造幡,還以抄寫經書、布施的方式祈福。
皇興二年(四六八)四月八日,歲在戊申,清信士康舟阝造無色幡卅(四十)尺,上十方諸佛,發精誠之愿······——敦研〇三四三卷《造幡發愿文》
造幡、寫經活動從魏晉直至唐宋,此風不衰, 造幡、寫經者上自皇室、下至男女信徒,其目的既可為亡人薦福,亦可為自身及眷屬祈佑。
求子
敦煌民間還有在四月八日求子的風俗,莫高窟不少游人題記也反映了此俗。
莫高窟第454窟中心佛壇上曾經塑有送子娘娘十二軀,每年四月八日不少游人到莫高窟進香,在前室甬道南壁有游人題詩云:“四月初八佛圣誕,善男信女求兒男。人有成(誠)心佛有感,好兒好女在口(眼)前。”

莫高窟第45窟 觀音經變 盛唐
觀音是敦煌地區常見供養的求子神靈,善男信女跪拜觀音求兒、求女或謀求兒女相貌堂堂、才藝超群等德藝。盛唐時開鑿的第45窟南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變”,繪有一男子,后立一男童,旁邊榜題曰:“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相向立有一孕婦,后立一女童,旁有榜題曰:“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殖(植)德本,眾人愛敬。”畫面形象勾勒了男女兩人雙手合十,虔誠求嗣,后面所立童男童女,可能是男女所祈求之子。可知當時敦煌地區觀音信仰廣泛流行,向觀音求子也是觀音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

莫高窟第45窟 觀音救難、現身說法圖 盛唐
古往今來,敦煌人都將四月初八視為一個重要節日,紀念佛誕的佛教節日逐漸演變成異彩紛呈的廟會,他們舉辦浴佛齋會,燒香禮佛,歡慶佛誕的同時留下一番美好祈愿,就這樣伴隨著祖祖輩輩走過,留下有故事有親情的民俗符號。今年四月初八,因為新冠疫情,我們要一起度過一個不同的佛誕。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