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把自己留了好幾級的在職博士研究生讀畢業,除了撰寫論文以外,一年多時間沒有畫畫了。對于一個畫家來說一年時間完全沒有畫畫,讓自己都感到非常驚訝和惆悵。

島 122X248cm 杜小同 2019年
去年秋天詩人樹才來學校教學樓一樓的咖啡座小坐,問起我最近怎樣?樹才兄是過來人,說起博士論文撰寫的經歷,假如什么其他事都不做,全力以赴需要半年,一邊上班一邊寫的話,起碼一年以上的時間。我從2018年10月份開始,以為苦干三個月可以基本成型,兩個月后就發覺自己的無知與輕視。于是,跟導師吳山明先生商量希望申請延期,老師聽了我的匯報,無奈和寬容的只能同意了。2019年斷斷續續寫了一年,有些章節寫的快,有些章節寫的慢,在沒有寫作感覺的時候,毫無目的的把《傅雷家書全編1954-1966》(傅敏編,江蘇文藝出版社2014年5月第一版)里與美術有關的內容摘抄輸入成電子版,兩萬多字的素材幾乎都沒有用在自己的論文里。寫作與畫畫一樣,不是有感覺才畫才寫,是畫著畫著寫著寫著感覺才會來。
2019年除了撰寫自己的論文,12月底在桂林花橋美術館策劃了丁立人老先生的畫展,老先生近年最新的作品,讓我們晚輩感覺到一位九旬老人的天真與活力。在展覽現場的交流中,成年人因為自己固化的認識,看不懂丁老藝術之妙之好,反而小朋友更看得懂老人的作品。當然藝術教育的弊端是其他教育弊端解決后才輪得上的話題,但人文教育的弊端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沒法解決的話,我們不妨從藝術教育開始。

誰 134cm×60cm 水墨宣紙 2019年
這幾年假期都會去臺灣,在臺北看了臺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簡稱“臺北當代”)。亞洲頂級畫廊參與,廣告非常誘惑人,一連串大師的名字趙無極、朱德群、常玉、白南準、村上隆、席德進,還有那個畫“南瓜點”的日本老太太。下高雄前去看了一下,票價不低,還排著長隊,看展的大多俊男靚女,仿佛時尚界的派對,是不是臺北長得好看一點的人都熱愛現代藝術?那些國際頂級大腕的名下并不是太好的作品撐起的聲譽,也吸引了像我這樣的看客。印象中代理劉曉東、陳丹青、劉慶和、尹朝陽等畫家的北京唐人,倒是一些好作品。人潮中中文、日語、英語,國際化是很國際化,大有畫廊業人士自己跟自己玩的感覺。

消息 (114.5x62cm)水墨宣紙 2019年
年后跟大家一樣因疫情宅在家里,繼續修改論文,三四天到一周修改一個章節,也關注疫情的發展。假如說有擔心是最初的階段,主流說沒事,片段式的信息說很厲害,真正的危機是危機的不可判,當每天一個疫情通報,主流媒體開始客觀報道,我們只要按指令待在家里,也沒有什么好害怕的了,這一刻也告訴我們新聞透明的好處。李文亮醫生過世后的第三天,開始寫《疫情中,一個畫家的自我檢討》,刊布在2月14日的雅昌藝術網“觀點”欄目,知道自己獲悉的信息有限,內心的憤悶也是下意識的流露,那就把這種有限的反應和認識的局限做一個自我檢討吧。2月17日“停課不停學”線上開學了,面對第一次大規模的在線教學,我深深感到“叫好容易批評難”,等到教育主管部門自己出來說反對形式主義,那一片網課的叫好聲才稍許緩和,我們已經習慣了無視常識的不低頭看路的時候,星空再燦爛也與只會仰望的你沒有關系。大學生本來就是培養一輩子自學習慣的轉折階段,在課堂上面對面都做不到每一個人百分之百的投入,來一個在家線上學習真的就那么自覺那么好嗎?我們要向張文宏醫生學習講人話,教育單位漠視常識對社會的禍害較遲緩,學生教的好不好都會畢業,所謂流水的學生鐵打的學校,其教育的弊端不會在教學現場逮個正著。
一年多的時間撰寫留了好幾級的博士生畢業論文,最大的收獲就是文獻閱讀能力提高了。臨畢業的時候獲悉好朋友版本文獻研究的專家畢斐老師成了自己畢業論文的輔導老師,這下可有靠山了,平時看到那些真正做學問的朋友,都不好意思常打擾他們,現在成了自己的老師,這輩子要賴上他了。
因為一年多的時間沒有畫畫,看到杜小同等朋友越畫越好,我很羨慕!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