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邏輯自由”抽象藝術展展覽時間 | 2020年5月1日-2020年6月28日出品人 | 羅靜方 策展人 | 康文峰 展覽統籌 | 何天健 藝術家 |本杰明·阿普爾 / 恩里科·巴赫 / 亞歷珊德拉·魯索普洛斯 / 莉莉安·托馬斯科(按姓氏首字母排序)主辦單位 | 年代美術館協辦單位 | 偏鋒畫廊展覽地址 | 年代美術館(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南塘白鹿洲公園4號樓)
2020年5月1日,“邏輯自由——抽象藝術展”在溫州年代美術館開展。據悉,這也是國內疫情后第一個國際性抽象藝術展。
本次展覽是年代美術館針對抽象藝術中的邏輯秩序與自由表達展開的。展覽邀請了四位國外抽象藝術家本杰明·阿普爾、恩里科·巴赫、亞歷珊德拉·魯索普洛斯、莉莉安·托馬斯科的29件作品參展。這四位藝術家分別來自德國、法國、美國,通過展出四位國際抽象藝術家的作品,以無國界障礙的世界語言,來探討抽象藝術中的邏輯自由與當代社會之間的關聯性。
此次展覽也在疫情之后的特殊時期期待引發關于藝術何為的當下思考,展期將持續至6月28日。

本杰明·阿普爾 Den Tisch in die Ecke stellen76 200x180cm 布面油畫 2018

恩里科·巴赫 UTGR 250x200cm 布面油畫 2014

亞歷珊德拉·魯索普洛斯 Un-landscape XVII 140x200cm 宣紙和布面丙烯 2015

莉莉安·托馬斯科 See it fall 208.2x193cm 麻布油彩 丙烯噴繪 2016
前言
文/康文峰
這個展覽本應該是2月底開展,因為突如其來的疫情,延后到5月才開展。美術館和我們的工作生活都一樣,在這個特殊的時期似乎都暫停放緩下來;我們一段時間不能像往常一樣自由行動,各自在各自的有限空間里,面對自我,也面對思考。藝術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又能何為?它是否在慰藉療愈我們心靈的同時,還能為未來社會更健康的邏輯秩序,提供更有價值的審美構建。
抽象藝術是擺脫自然再現與古典權威的現代性藝術,它在看似沒有太多界限的自由表達與創造中,抽離、揭示藝術更純粹、更本質的存在形態。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科學的邏輯秩序與自由表達,是抽象藝術的一種制衡存在。在當代,抽象藝術不僅是純粹的形式審美問題,抽象藝術的邏輯自由,與當代社會的邏輯自由,會有何關聯?并是否在這樣相對制衡的秩序法則中可以不斷延續。
此次“邏輯自由”抽象藝術展參展的四位藝術家,本杰明·阿普爾、恩里科·巴赫、亞歷珊德拉· 魯索普洛斯、莉莉安·托馬斯科,他們分別來自德國、法國、美國,通過展出四位國際抽象藝術家的作品,我們起初希望關注抽象藝術基因內在的邏輯秩序與理性思維,如何在現代繪畫中的自主、自由表達中,以嚴謹的邏輯秩序為內核基礎,而不是沒有約束的自由泛濫,從而構建起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抽象、現代自由常識,而就這一點在當下,似乎又有了它不同尋常的一些現實意義。
本杰明·阿普爾、恩里科·巴赫兩位藝術家來自德國,我們首先會從他們的抽象作品中,感受到德國人的嚴謹與理性。他們的作品,都有著幾何抽象(冷抽象)與結構主義(空間) 的冷靜,在看似冷靜平穩的畫面中,其實是運動的、對抗的、不安的立體幾何平衡,同時也是現代繪畫平面性與材質感在當代的豐富延伸,這種延伸充滿了工業時代的審美張力。直截了當的矩形結構,似乎還在提醒人們,剔除累贅不實的外在繁冗,而是由表及里的不斷抽離提純,直至靠近絕對的本質實在,猶如現代的建筑、家具等簡約設計,不再是過多的象征抒情與裝飾泛濫,而是實實在在的自主、自在之美。
本杰明·阿普爾與恩里科·巴赫作品不同在于,“本杰明·阿普爾在他的創作中關注繪畫、雕塑等形式和日常物品的關聯。他的作品跨越多種媒介,具有較強的視覺和主題相似性,并且趨近于極簡形式、建筑幾何,以及采用日常或非傳統的媒介。受貧窮藝術的影響,阿普爾經常運用未經加工的混凝土平面、泥土、土壤、舊家具和木材為材料。他的油畫畫面上是有厚度的、層疊的顏料,也具有類似的天然質感,但在形式和色調上更為質樸克制。”
“恩里科·巴赫使用線條、形式和顏色制造出“視覺陷阱”的縱深效果,再用自發的肢體語言和隨機的行動顛覆自己創造出嚴謹的幾何抽象形式繪畫。他的作品玩弄并慢慢瓦解人們對于透視和三維立體的慣常印象,迫使觀者重新感知二維的繪畫形式。他以種種體現了工業造物之美的線條、色彩與質地,在盡情展示工業時代之美的同時,也悄然揭橥了這個時代的心靈掙扎:這些散發著發達工業時代的迷人氣息的視覺碎片,幾乎就是這個時代的全部, 你可以幽然地看著它們:看它們的燦爛、閃耀,看它們的佇立、扭動,看它們的驚悚、掙扎......”
亞歷珊德拉·魯索普洛斯與莉莉安·托馬斯科的抽象作品,在視覺形式上趨于沒有幾何抽象框架地自由構圖、自由繪畫,在看似沒有明確分割限制的自由畫面中游走,平面中的立體空間,空間中的韻律穿插,都似乎和藝術家的日常鏈接起來;在看似沒有“規矩”的繪畫自由中,其實還是藝術家通過繪畫自身形式語言、材料、節奏所呈現出來的獨特品質,來構建當代抽象繪畫中的邏輯秩序,這是一種有意味的內在邏輯秩序,這種內在的邏輯秩序,是從事物和日常的結構本質中概括而來,和中國繪畫寫意不同,這種抽象化呈現的自由,一定是來自如同科學、數學、哲學般的邏輯自由。
她們的不同在于,“亞歷珊德拉通過繪畫探索形狀、色彩和空間之間的關系,審視她生存其中的物理和概念空間。她的作品強調藝術對話的重要性以及與他者的關聯。她的作品是抽象的,可以呈現于畫布上或是直接在墻面上。原位繪畫是她近期藝術創作的一個重要部分,她利用宣紙作為繪畫中的材料來創造光與色彩的另一維度。”
“莉莉安·托馬斯科的藝術實踐,恰恰能夠讓我們在習慣去判斷是抽象還是具象的無果和無效中抽身而出,進入她的作品,進入她建構的視覺語境,也進入她描述的生命體驗。倘若藝術成為作息,我們終于可以暫時不必去理會當代藝術中對于態度和形式的政治意味和美學訴求的偏好。”
我們通過這次展覽四位藝術家的抽象作品,來探討抽象藝術中的邏輯秩序與自由表達,這不僅是視覺審美的價值觀表達,而是我們如何在抽象藝術審美中,還能收獲心靈慰藉的精神能量;同時在當前,這些優秀純正的抽象藝術作品,又以無國界障礙的世界語言,帶給人們平靜地自我療愈與思索,即我們如何像一位抽象藝術家一樣,在紛雜的現實中,透過現象看本質,看到趨勢;并在自我相對克制的社會生活邏輯秩序中,能獲得現實中關于健康和精神的更大自由。
藝術在疫情中是渺小的,但也是無私,它注定如同人類精神的面包一樣不可缺失。我們要感謝那些無私奉獻的人,也要感謝藝術家、美術館、藝術機構,在這個不一樣的冬去春來時,帶給人們更多的暖意與希望。
2020年4月15日
注:“ ”內容摘引偏鋒畫廊提供相關文獻
展覽現場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