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窯是北宋五大名窯之一,南宋前期九華人葉寘的《坦齋筆衡》“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燒青瓷,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江南則處州龍泉窯,質頗粗厚。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日官窯”的記載。葉寘講的“汝窯為魁”無疑是指北宋后期前段汝官窯。而被后世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的“汝、官、哥、鈞、定”,亦將汝窯排在首位。

清涼寺古窯址共分為四個發掘區,清涼寺汝官窯遺址是宋元時期(960年-1368年)一處規模較大的窯場。在宋代的五大名窯中,汝窯被列為其中之冠。

清涼寺汝官窯出土的所有器物開片絕大多數細密,開片好者罕見。釉色粉青者極少。清涼寺汝官窯出土的洗類器中圈足洗占相對多數,胎質較傳世品薄。器形的大小差異較明顯,盡管如此,絕大多數采用五個支釘藝,并且五個支釘往往緊貼于圈足內側四周,這些皆與上海博物館藏傳世品中的4件和英國達維德基金會的1件留足洗工藝有所不同。

北京故宮博物院院藏的1件粉青平底深腹洗和三足洗其造型工藝也有別于清涼寺窯址出土的深腹平底洗、三足洗。目前所知,傳世的無紋汝窯器,只有臺北故宮博物院的1件“天青無紋橢圓水仙盆”。

汝官窯的燒造時間大約只有20多年,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留傳下來的汝官窯產品不足100件,大部分收藏于臺灣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英國大維德基金會及日本的某些博物館中。由于實物瓷料和歷史文獻資料都比較少,人們對汝官窯的真面目知之不多。80年代以來,寶豐縣清涼寺汝窯遺址發現后,出土了大量汝官窯碎片、匣缽、窯爐、作坊等各種實物資料。在些基礎上,有關文物考古部門和科學研究單位對此窯的有關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主要從燒造工藝和科學技術的角度對汝官窯的釉色、質感、紋片等主要外觀特征的形成原因進行科學分析。

1,胎的燒結度——汝官窯胎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質地疏松,沒有很好燒結,斷面干澀而沒有玻璃光澤,吸水率和氣孔率都相當高,大大小小的空洞特別多,有時還可以看到斷層。這些特征一般用肉眼就能夠分辨出來,如果用放大鏡或50倍的體視顯微鏡觀察就更加清楚。在觀察這些特征的時候,必須采用新打碎的斷面而不能采用受泥上污染的斷面。

2,化學分析結果表明,汝官窯胎是用高鋁粘土配制而成,其(Al2 O3)含量介于27~31%之間,助熔劑(CaO+MgO+k2O+Na2O)含量在2.6~4.9%之間,象這樣的高鋁質胎,其燒成溫度至少要達到1300才能使胎完全致密化。但根據測試結果并結合實踐經驗進行判斷,大多數汝官窯的燒成溫度只有1150—1220,少數有明顯流釉現象的產品可達到1250。由于實際燒成溫度比較低,所以大部分汝窯的胎都沒有完全致密化,即使有些釉已過燒的碎片,其胎中仍含有較多的空洞和一定量的開口氣孔,胎的斷面也沒有出現玻璃光澤,說明沒有完全致密化。

與同時期的其他名窯青瓷相比,汝官窯胎的燒結程度明顯較差。例如有些致密化程度較高的北宋鈞窯胎,雖然也存在少量閉口氣孔,但斷面上已經出現明顯玻璃光澤;大多數臨汝窯胎的燒結程度也比汝官窯高;龍泉窯白胎青瓷的斷面亦已出現玻璃光澤,閉口氣孔也沒有汝窯多。

汝官窯上述幾種斷面特征的存在,一方面說明燒成溫度不夠高,另一方面還說明汝官窯對胎泥的加工并不十分講究。一般說來,用手工制備出來的胎泥顆粒較粗,而且很難把包裹在其中的氣孔和斷層完全清除掉,但如精心淘洗并加以陳腐,再經反復揉練,可以大大減少這些缺陷的存在。景德鎮明清官窯胎中很少見到上述這些缺陷,其主要原因除燒成溫度較高外,胎泥的加工比較講究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其實,汝官窯胎要達到完全致密化或接近完全致密比也并非難事,但汝窯陶工并沒有這樣做,其中必有原因。原因之一是汝官窯的釉都有石灰釉,燒成溫度不能太高,否則就會嚴重流釉;原因之二是汝官窯大部分都是宮廷陳設瓷,其價值主要體現在產品的藝術外觀上,包括造型、做工、釉色、釉的質感以及紋片等方面。就陳設瓷的整體藝術效果而言,釉比胎更重要,釉色和質感必須做到盡善盡美,而胎沒有達到完全致密化關系不大,所以古有“重器不重質”之說。

當時為了得到玉質感釉的藝術效果,汝窯的窯工有意識地使燒成溫度偏低,使大部分產品的胎處于不同程度的微生燒狀態。本文在下面的討論中說到的“生燒”、“微生燒”、“正燒”、“過燒”都是指釉的燒成狀態而不是胎的燒成狀態。

3,胎的色調——汝官窯的胎一般都稱之為“香灰胎”,因其色調與香灰比較接近之故。作者通過仔細觀察和比較后發現:窯址中出土的汝官窯碎片,其斷面色調接近土黃色,這是毛糙的瓷胎表面與泥土長期接觸所造成的。這種土黃色用毛刷和清凈劑反復擦洗仍不能完全除去,說明泥土已經和胎的表面發生化學反應。把碎片打碎后,新斷面的色調極大多數為灰白色或白中偏灰,這是汝窯真正的胎色,而香灰的色調是淺灰色,雖與汝官窯的色調比較接近,但仍有一定差別。

另外,胎色的變化還與其燒成溫度有關,燒成溫度低的胎比燒成溫度高的胎顯得略為灰一些,這是因為燒成溫度低不利于游離碳等雜質的排除之故。其實,汝官窯的胎色與龍泉窯白胎青瓷更加接近,但從來沒有人把龍泉窯白胎青瓷的胎稱之為“香灰胎”。作者認為,即然汝官窯“香灰胎”之稱已經約定俗成,不妨還是這樣稱呼,但是必須對其真正的胎色心中有數。

汝官窯灰白色胎的形成與胎的化學組成和燒成氣氛有關。汝官窯胎含有2%左右的Fe2 O3和1%左右的Ti O2,其鐵鈦含量比唐代邢窯、鞏縣窯等著名北方白瓷稍高,在還原氣氛下燒成后,必然會呈現灰白色。胎的色調對釉色有一定的襯托作用,汝窯的釉色,特別是透明度較好的天青、灰青及蝦青都帶有不同程度的灰色,其原因就在于胎色的襯托。

4,釉的色調——汝官的釉色大體上可分成月白、粉青、卵青、豆青、天青、灰青、蝦青等七大類。這些不同色調的釉,它們的質感也各不相同。有人認為,色調和質感上的差異可能是不同的配方所造成的,但是化學分析的結果表明,各種汝官窯釉所用的配方是同一類型的配方,它們的化學組成,除了個別例外,沒有明顯差別。至于個別數據差別稍大,那是多種原因造成的,包括原料的不均勻性、樣品本身存在的不均勻性以及測試方法的不同等等。

在已知的65件汝窯傳世品中,除北京故宮博物院11件未公開發表外,其余54件中,洗類器占16件,盤14件,另有橢圓水仙盆5件,尊2件、樽2件、碗3件、3件、碟3件,紙追瓶2件,蓮花式碗1件,盞托1件,深腹洗1件。器底有三個支釘的占18件,5個支釘的14件,6個支釘的3件,殘存1個支釘的1件,無支釘的18件。在釉色上,粉青27件,天青12件,卵青10件,不明5件。

汝官窯燒造區出土的大量瓷器中,除包含以上所有傳世品外,還出土不少在傳世品中不曾見到的器形。如出土量較大的有套盒,荷花口平底盤、盞等,同出土的還有缽、罐、盂等,工藝品鳥首,龍形器和仿早期青銅器的方壺,圓壺等等。

汝官窯種類既有碗、盤等日常生活用器,又有尊、瓶等藝術陳設器等。
造型莊重大方,胎質細膩致密,胎色灰中略帶黃色,俗稱“香灰胎”,釉面開有細密的本色紋片,制作工藝精湛,是當時青釉瓷器的代表作品。汝窯瓷器是以釉色取勝的。汝窯瓷器最主要的特點是,器物釉面呈現出的純正而淡雅的天青色,體現了道家的清靜無為的思想和宋代上流社會的審美時尚。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