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時期處于元代末和明代永樂、宣德之間。從傳世品來看,洪武瓷器分為兩大類:青花與釉里紅。
洪武官窯青花是承前啟后的一代產品,繼承了元青花傳統,但工整有余,變化不多。此時的青花主要使用含鐵量較低的國產青料,呈色多為灰藍色,鐵結晶斑點不明顯,不同于典型永樂、宣德的濃艷色澤。
其青花瓷的胎骨大部分是潔白色,有的燒結不透呈黃褐色。胎質跟永樂官窯器相比較為粗松,有孔或者是裂隙。油層與元青花相比顯著加厚,一般都肥潤圓滑,為深淺不一的青白色,很少有開片,圓器口處有積釉,啄器里面施釉有垂流的痕跡。大多以花卉紋為主,布局趨于簡單,扁菊紋、纏枝紋或折枝蓮葉紋較為多見,龍紋出現五爪,五爪尖連成一個圓形,一般以三爪、四爪為多。

整個洪武期器物的圖案題材絕大多數以簡單的植物花卉紋為主體,以傳統回紋、忍冬紋和變相蓮瓣紋(八大碼)為邊飾的裝飾風格。動物紋甚少見,而元青花中最為精彩的戲曲人物故事題材則幾乎完全不見。
而邊角紋飾也有較大的變化,如回字紋,元青花連綿不斷,而洪武回字紋為成對相向;瓶頸的芭蕉紋,元青花為一片片并立,葉主脈實線,洪武在葉片空隙處加多一片,葉主脈空心。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