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是美國最大的藝術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博物館。該館位于紐約第五大道的82號大街。與北京的故宮、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巴黎的盧浮宮、圣彼得堡的埃爾米塔什博物館齊名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從創立至今,大都會已擁有超過150萬個藏品,分布在200萬平方英尺的面積上,每年有700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參觀,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型博物館。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第6公立學校的學生于1916年6月4日在大都會博物館慶祝賣旗日
1870年4月13日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確立建館,2020年是大都會創立150周年。這本來將會有一次奢華的慶祝活動,但由于疫情的影響,博物館略顯寂寞。盡管如此,還是值得紀念一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是美國藝術史上的旗艦,它的歷史也充分說明了藝術在這里的發展歷程。因此,在這里自1870年成立以來舉辦的展覽中,每十年挑選出一件作品,這些作品會出乎你的意料卻又感到有趣,同時可以說明大都會的對藝術的定位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1873:大都會的自我紀念

約翰·弗雷德里克·肯特,康涅狄格州達里恩的雪松暮光之城,1872,?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據悉,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歷史上舉辦的第一個藝術家個展是“已故約翰·肯特:最后的夏天作品展”于1874年舉辦. 這個展覽是具有象征性意味的,因為肯特是大都會的創始人之一并且也是新成立機構的受托人。肯特被稱為“發光主義者”,因為他常常關注于錯綜復雜的大氣和光線,同時,肯特也是哈德遜河學校的第二代人。肯特于1872年去世,大都會為其組織了獻禮,介紹了他最后一年的創作成果,其中就包括這一幅畫《康涅狄格州達里恩的雪松暮光之城》,描繪了夕陽下散落著的松樹林。
1881: 強盜男爵的戰利品

海王星在其戰車(16世紀至17世紀中葉),彼得·僑德,?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在1880年代的展覽編排幾乎全部用于具有激動人心的標題的展覽,例如“查爾斯·塞德爾邁耶先生收藏的所有荷蘭和佛蘭德老大師畫集展”和“新西方畫廊中的凱瑟琳·羅瑞拉德·沃爾夫收藏展”。簡而言之,這是那個時代的超級富豪相互展示自己文化修養的地方。上面的這幅作品描繪了兇猛的海王星將他的三叉戟揮舞在他的猛獸上,這幅作品在“東方畫廊的范德比爾特繪畫收藏展”中得以展示,這是對鍍金時代最富饒家族之一的頌歌。
1990: 帶我去教堂

弗雷德里克·埃德溫·丘奇,安第斯山脈的心臟,1859,?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弗雷德里克·埃德溫·丘奇的《安第斯山脈之心》相當于當時的IMAX娛樂活動,在1859年首次亮相時進行巡回演出,好奇的游客用小型雙眼望遠鏡(一種觀劇時的看戲望遠鏡)仔細觀察其細節,并以25美分的價格為每一個細節買單。丘奇于1990年去世,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在使美國藝術英雄主義化中發揮了作用,為其舉行了追悼畫展“弗雷德里克·埃德溫·丘奇畫作展”,包括他的所有著名作品。
1909: 公民宣傳

安德魯·安德希爾,坦卡德,1780,?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今天人們對“哈德森-富爾頓慶典”已不多記起了,這在20世紀是一筆不小的交易,當時該市的精英們為紐約在商業上的重要地位進行了竭力鼓吹,并在全市范圍內對探險家亨利·哈德森和汽船發明家羅伯特·富爾頓進行了紀念。一場大型的狂歡節走上街頭,紐約被電燈照亮。
它通過炫耀舊世界的文化瑰寶——舊荷蘭大師的繪畫(與哈德森-富爾頓慶典有關),并通過舉辦愛國展覽,來為崛起的大國自身的手工藝品歷史辯護,包括從紐約收藏中精選的大量銀器,例如這個有光澤的大酒杯。
1912:日本

葛飾北齋,公雞、母雞和紫菜雞,1830,?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在這一點上,大都會并不完全符合當今無所不能的“百科全書”機構的形象。除了舊時代的寶藏之外,早期時代的另一種獨特的文化是世界上另一個新興工業強國的藝術:日本,其裝飾藝術和武器受到了極大的熱情。藝術家弗朗西斯·拉斯洛普是詹姆斯·雅培·麥克尼爾·惠斯勒和威廉·莫里斯的學生,也是日本版畫的熱衷收藏者,當他于1911去年時,將他的寶庫(包括葛飾北齋)留給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1925: 先鋒派

舊金山渡輪大樓的圖像,這是第一張使用可變寬度線處理方法從舊金山到紐約通過電話線發送的圖,?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二十年代將“美國電話電報公司提供的電視攝影作品展覽”帶到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這是對光電電池、真空管放大器和電濾波器的頌歌,使神奇的圖像傳輸成為可能。為博物館展覽而推出的小冊子寫道“電傳輸圖片可能是最有用的領域,是那些希望僅通過視覺傳達就可以傳達或有效傳達信息的領域。”AT&T參加了博物館展覽,并附有尖端技術的工作原理圖。“這類例子比如有罪犯肖像或失蹤者肖像,機械零件細節圖、天氣圖和軍事地圖等。”其他廣告和新聞中的應用也有提到。
1934: 救濟展

諾曼·劉易斯,流浪者,1933,?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在大蕭條的艱難歲月中,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計劃似乎基本上像往常一樣,除了1934年的“紐約市免費成人藝術學校作品展”,該展覽是由政府資助的展覽,第一夫人埃莉諾·羅斯福擔任主顧。后來成為抽象派畫家的非裔美國人諾曼·劉易斯與偉大的雕塑家和教育家奧古斯塔·薩維奇一起學習。他在大都會的展覽上代表“黑人學校”,他的社會現實主義者約翰尼贏得了“特別提名”,這有助于使劉易斯享有聲譽。他還得到了10美元,約合今天的190美元。
1942: 文化攻勢

帕維爾·彼得羅維奇·斯維寧,在薩夫哈納的萊特渡輪上的渡輪現場,靠近格雷夫斯港,1811,?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展覽取向轉向“愛國主義”類型,例如“美國工業戰爭”、“士兵藝術家作品”、“抗日戰爭”,以及在1994年秋天“不朽的美國肖像”,均由百事可樂公司提供贊助。大都會對俄羅斯文化的重新關注略微微妙,在羅斯福1941年與斯大林結盟之后,美國不得不突然改變思路,擺脫先前的反蘇聯熱潮。1942年大都會在“時代的美國愛國者”和“親俄分子”之間找到一種自然的綜合體,即“當俄羅斯看到我們1811”,這是俄羅斯藝術家和冒險家帕維爾·彼得羅維奇·斯維寧的影像作品,描繪了他在新生美國的旅行。
1956: 美國帝國

約翰·范德林,凡爾賽宮和花園全景,1818,?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紐約時報稱這種帝國榮耀的平靜景象是“美國有史以來最杰出的藝術品之一,并且有可能是最大的藝術品之一。”確實,它很好地象征著戰后美國將自己取代歐洲成為世界新中心的構想。美國古典畫家約翰·范德林畫的156英尺的凡爾賽花園全景畫,于50年代中期永久安裝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特別建造的圓形房間中,至今也是一個吸引人的地方。
1963: 蒙娜麗莎的雙重身體

洛倫佐·迪·克雷迪,年輕女子的畫像,約1490–1500,?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文化外交史上的標志性事件之一是由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和法國文化大臣安德烈·馬爾羅策劃的1962年美國列奧納多·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巡回展出。它在紐約吸引了披頭士樂隊級別的人群,在短短三個半星期的時間里,超過一百萬的人來一窺她神秘的微笑。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中世紀雕塑廳展出了“La Gioconda”。大都會為了使展覽增加濃厚的興趣,展出了文藝復興時期受到極少關注的畫作,是洛倫佐·迪·克雷迪的受損卻令人回味的“年輕女子的畫像”,這件作品的收藏是受到了列奧納多的“Portrait of Ginevra de‘ Benci”的啟發。
1978: 埃及神廟

傍晚時分在薩克翼中的登杜爾神廟在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兩個雕像之間,?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在上世紀70年代的展覽中充滿了社交意識的實驗以及通常的珍寶盛宴,其中包括“......因為緊急情況”,這是安·瑪麗·盧梭策展的一場展覽,其中展出了來自紐約婦女庇護所的婦女照片,以及所謂的“反涂鴉藝術海報比賽”,但目前還找不到任何信息。但主要的故事是,重磅炸彈式的時代是隨著“圖坦卡蒙的寶藏”的到來而刻不容緩,這仍然是大都會觀眾人數第二多的展覽,甚至催生了史蒂夫·馬丁新穎的單曲。該展覽在大都會開幕的同時恰好是登杜爾神廟開幕的日子。它的羅馬時期文物完成于公元前10年,因此與圖特國王的時代相距約13個世紀,距我們與羅馬帝國陷落的今天已經相距甚遠。盡管如此,它仍然是用博物館與“埃及狂熱”的持久聯系的完美道具。
1984: 80年代的梵高

文森特·梵高,鞋子,1888,?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文森特·梵高是里根時代的藝術明星。他的浪漫神話是調色板清潔劑在所有這些華爾街雅皮士的過剩中。同時也支持了該時代轉向華麗的表現主義藝術,并成為他本人藝術的最大代表之一,他的畫作在拍賣會上的價格達到了令人警惕的傲慢程度。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曾是全球的“風云人物”之一,曾多次舉辦梵高展覽,1984年舉辦了“阿爾勒的梵高”展覽,展出了這些些堅固耐用的農鞋,1986年舉辦了“圣雷米和奧弗的梵高”展覽。
1993: 攝影逐漸曝光

奧涅西皮·阿瓜多·德拉斯,從背面看的女人,1862,?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自1928年以來就收集攝影,但成立獨立的攝影部門或專門設立一些攝影畫廊時已發生在1992年。它的早期攝影作品集得到了吉爾曼造紙公司的傳奇藏品的精選,首次出現在1993年的“醒夢:攝影的第一世紀”中,其中包括法國子爵和攝影愛好者奧涅西皮·阿瓜多·德拉斯的這張奇妙的神秘照片。(大都會在2005年收購了整個吉爾曼造紙公司收藏品)
2006:走向全球,走向當代

蔡國強,晴空烏云,2006,?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屋頂曾是測試新藝術的地方之一。如果這個項目中有一個很大的象征性拐點,那就可能是蔡國強的2006年的項目,其特點是怪異的戲劇性,包括巨型鱷魚、假死鳥和引爆博物館上空的黑色煙霧云。羅伯特·史密斯認為“爆炸藝術”是失敗的,但他仍然認為“這種短暫性的藝術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一種全新的雕塑概念。”在認命一位中國藝術家的同時,這也標志著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不再繼續特別以美國為中心的偏好,走向全新時代的“全球當代藝術”趨勢。以前的屋頂往往來自于著名的美國“英雄”,如羅伊·利希滕斯坦和索爾·勒維特。
2011: 對時尚的熱愛

亞歷山大·麥昆的夾克,?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自上世紀40年代以來,服裝學會就成為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一部門,并在70年代贏得了諸如“巴黎世家”之類的演出。但在2010年,時尚的鐘聲敲響了美術館的大門。所有這一切最大的預兆是2011年的“亞歷山大·麥昆:野蠻之美”的巨大成功,這是由安德魯·博爾頓精心策劃的對搖滾明星設計師的肯定,吸引了一眾人并成為一種流行文化現象。以服裝學會為主要誘餌,大都會一直保持著展出記錄,由服裝學會主持,包括“中國:鏡花水月”、“Manus x Machina”和“天體:時尚與天主教的想象力”等。

原定于2020年3月30日,這座博物館將迎來其建館以來的最大狂歡——“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創建150周年特展”,遴選250余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幾乎涵蓋館藏中的所有藝術類型,意圖呈現人類5000年藝術史。由于這次特殊的疫情,大都會不得不閉關,進而選擇了線上慶祝。大都會在官網寫道“通過展覽、活動和與藝術聯系的新方式來紀念2020年大都會150周年。”目前,大都會的線上活動正在繼續,除了線上觀展外,影像檔案欄目與“大都會博物館故事”也將定期更新中。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