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號,金陵美術館2號展廳正在準備撤展。回到一個月前,3月20日,美術館恢復開放當天,“一點點心意——致敬凡人英雄”抗疫作品展低調開幕,這也是全國首個線下“抗疫”主題作品展。4月20日,這場展覽將結束為期一個月的展覽,落下帷幕。

神州定無恙 230×200cm 中國畫 2020
在今時南京,我們已經可以有條件地摘下口罩,并開始逐步恢復正常的工作生活。然而在這場展覽的最后一天,當站在展廳第一幅作品《神州定無恙》面前時,大家依然感慨萬千:這幅大畫由尤榮喜,劉春杰,劉紅沛,李鼎成,趙怡文,林聰文等六位藝術家集體創作,不管是作品中如此大的信息量還是作品背后如此多的創作故事,現在回想起來,都依然歷歷在目、驚心動魄!
全國首個線下“抗疫”作品展——
開館首日60余件作品已候在展廳
一個月前,全國的抗疫形勢持續向好,部分公共場所在嚴格的消毒殺菌和人數控制的前提下逐漸開放。3月20日,金陵美術館恢復開館當天,沒有喧鬧熱鬧的開幕式,沒有人流攢動的觀眾,《一點點心意——致敬凡人英雄》開展。現場觀眾和工作人員都小心翼翼地測溫、登記、戴口罩、掃健康碼……

《一點點心意——致敬凡人英雄》展覽現場
在展覽展出的一個月當中,天氣一天比一天暖,參觀人數也在一天天漸增,而很多流連展廳的觀眾不時會驚詫:這次“抗疫”主題展的書畫作品逾60幅,涉及國畫、油畫、版畫、書法等多個藝術門類。場館開放首日,展廳已經布置妥當,作品已經整齊待展,這是如何做到的?
金陵美術館館長劉春杰透露:疫情之初,金陵美術館就向全體員工發出明確信息:不慌張、不松懈、不缺席抗疫援助,開始策劃、組織創作。為此,美術館雖數日閉館卻從未人去樓空,而是每天有工作人員值班,物業人員消毒、測溫、巡查;書記、館長每日必到,與藝術家們線上溝通、策劃“抗疫主題展”。于是,3月20日開館當天,60余幅作品已經完成了創作、裝裱、布展等一系列流程,順利候在展廳迎接觀眾。
六人合作完成《神州定無恙》,
在那段日子,他們是怎么做到的?

《神州定無恙?》展覽現場
在本次展覽60多幅“抗疫”作品中,既有描繪抗疫一線的緊張場景,也有記錄疫情下生活日常的紀實畫面,作品從不同角度生動講述抗擊疫情中的點滴故事,蘊含著熾熱的情懷與感人的力量,在這個特別的春天產生了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這幅作品有種直擊人心的力量,上面的人物像是要隨時沖出畫面”,在展覽最后一天,仍是有很多觀眾停留在展廳第一幅作品《神州定無恙》前久久被感動、被震撼。這幅230×200cm的大型作品由尤榮喜,劉春杰,劉紅沛,李鼎成,趙怡文,林聰文六位畫家歷經20多天集體創作完成。2月份正是疫情最緊張的時期,六個人一起合作這樣一件尺幅大、題材大、難度大的作品,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在春暖花開、即將撤展的日子,記者采訪了六位創作者中的四位:尤榮喜、劉春杰、趙怡文、林聰文。看著熟悉的展廳漸漸恢復昔日活力,他們回顧起那一個月“驚心動魄”創作的經歷,仍感慨萬千。


藝術家們正在創作
“最開始有這個想法是二月初,疫情最嚴重的的時候”,館長劉春杰回憶起彼時彼刻街上人跡罕至,“何為藝術?藝術為何?藝人何為?大災大難面前,藝術能做什么,藝術家能做什么,這是我們給自己的命題”。于是南京書畫院、金陵美術館的畫家們心懷敬意在第一時間響應號召,向南京“火神山醫院”捐贈30萬善款。隨后即開始策劃疫情后的實體展覽,而六位畫家合作的《神州定無恙》當然是難度最高的,“我們六人建了個創作群,大家集思廣益提想法,由最年輕的林聰文創作草圖,期間數易其稿”。金陵美術館書記尤榮喜回憶起當初草稿就畫了幾十幅,大家不斷討論,甚至到開始用同尺幅大紙開始畫草圖時還未最后定稿。


創作草圖
六個人“云討論”和創作草圖花了10天左右,正式起筆后,因為是合作,大家還是把創作場地約到了館里。尤榮喜感慨那時候正式大家最恐慌、焦慮的時候,比如家有兩個娃的林聰文也會擔心,但大家還是堅持邊做好防御邊安全創作:一般同時在畫的是一到兩人,最多三個人,大家都戴著口罩,注意不能距離太近,其余人會在旁邊看效果、提意見、輪流上手。合作繪制共花了10幾天,中途數次修改,甚至裝裱好了擺放在展墻上了仍在修改……這幅作品六個人全程創作近一個月。
看了一個月,
畫中的“華點”你都注意到了嗎?
6位藝術家,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藝術風格和繪畫語言,在這樣的集體創作中勢必每個人都要做出妥協和犧牲,劉春杰將這個過程形容為一道數學題,“不是6個1相加等于6,而是6個1最后等于1,這是很難的”。


創作現場
這幅作品掛在展廳中給觀眾視覺上“迎面而來,沖出畫面”的強烈感受,從畫面上可以看到:從一線醫護、軍隊馳援,到專車司機、快遞小哥,再到各行業的志愿者,這幅“滿構圖”的作品共繪制了50多個人物的群像,他們忙碌地在救治、支援、駐守等各個崗位上爭分奪秒地與時間賽跑對抗病毒。如果再細細觀察的話,畫中還有數個“華點”,你注意到了嗎?
首先,整個畫面上方是一架運輸物資的飛機,據幾位藝術家回憶,當時這架飛機在畫中究竟是呈現尾部、艙門還是機頭大家討論再三畫了好幾稿,最后還是決定正面最有沖擊力,期間還求助了南航的專業人士關于飛機結構的細節。
在飛機后面的大背景是火神山醫院的建設場景和武漢標志性的長江大橋及黃鶴樓,林聰文指出:“如果再移近細看能發現黃鶴樓旁邊有黃鶴飛過,這也契合‘神州定無恙’的主題”。而在右側區域,還能看到南京玄武門城門,也給作品增加了一份親切和溫度,“玄武門城墻上的字,我們都找了非常詳細的資料,力圖能夠在細節上做到具有相當的可閱讀性”。此外,很多觀眾還注意到了畫面右下角的一對戴著口罩認真測溫的普通母女,其實這對人物是林聰文以妻子女兒為模特創作的。

藝術家創作現場
“這個‘光’很重要,是一種象征和寓意 ”,趙怡文特別講到了畫面中無處不在的光:近處的燈光、遠處的霞光,甚至每個人物的臉上都是有光線的,各種光線有明有暗、由遠及近,這也是幾個人邊創作邊討論逐漸清晰的一個脈絡,“當時創作那段日子,每天關于疫情的信息都是爆炸式的,我們都是邊關注疫情邊討論作品,這期間,我們始終有一個信念:一定會勝利。從二月到三月是全民戰疫逐漸看到希望的過程,而畫中無處不在的光也是我們在那期間一點點、一天天的真切感受。整幅作品背景的那縷朝霞,即象征著陰霾終將過去,黎明終將到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