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ida Orupabo, installation view
of "12 self portraits" at Sant'
Andrea de Scaphis, 2020.
Photo by Roberto Apa.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vin Brown's
Enterprise, New York/Rome.
作為 Artsy #ArtKeepsGoing 活動的一部分,我們發掘那些因畫廊空間關閉而受波及的展覽。每周,我們將介紹五個你可以通過 Artsy 平臺在線觀看的展覽——通過藝術家或 Artsy 作者們的視角。此次,從羅馬到墨西哥城,我們選取了五個藍籌畫廊的新展。

瑪瑪·安德森
卓納畫廊,紐約

Mamma Andersson, installation
view of "The Lost Paradise" at
David Zwirner, New York, 2020.
Courtesy of David Zwirner.
瑪瑪·安德森在卓納畫廊展出的新畫作讓人浸入到自身的孤獨里。2019年的作品《Solo》中,那匹馬正像是當下的我們每個人:弱小、形單影只、保持社交距離。它凝視著廣闊的沙漠,棕色的草和深綠色的灌木斑斑點點。對藝術家來說,油畫棒和丙烯是相對陌生的材質,她早期的作品更習慣用調色板。通過工具的轉換,藝術家得以讓感覺的表達優先于具體事件。

Mamma Andersson
Solo, 2019, David Zwirner.
這位瑞典藝術家以場景陰郁和色調晦暗而著稱。她想象的風景或室內畫面,都喚起了人們對特定時間地點的懷舊情緒。
盡管展覽的名字“The Lost Paradise”指的是三件呈現女性背影的作品,但一如安德森的所有作品,都彌漫著一種缺席感,似乎是講到中途便匆匆結束的故事。—Alina Cohen

Frida Orupabo
Gavin Brown's Enterprise 畫廊,羅馬

Frida Orupabo, installation view
of "12 self portraits" at Sant'
Andrea de Scaphis, Rome, 2020.
Photo by Roberto Apa.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vin Brown's
Enterprise, New York/Rome.
Frida Orupabo 在 Cavin Brown's Enterprise 畫廊的展名為“12幅自畫像”(12 Self Portraits)。這是有意為之的誤導。在這間羅馬畫廊里展出的雕塑拼貼畫并非什么自畫像,而是來自于歷史影像。“這些作品中沒有我本人的形象,”藝術家在畫廊網站的音頻里解釋道,“我用了其他人的形象,但我把它們打散了。”
“打散”的游戲,讓展覽名字更加有誤導性。作品中的形象被人為割裂,人體的部位被打亂重組,看不到一個具體的“自我”。

Frida Orupabo
Untitled, 2020, Gavin Brown's enterprise.
對種族和殖民暴力的追問,交織著形而上學的思考。作品中出現的究竟是某個“自我”,抑或是某個被重組后的東西?人能否自由地漂浮于某處,或植根于某處?更尖銳的問題是,這些雕塑原本的所描繪的對象,已經從其身體和歷史中被剝離出來,此時它們將如何被賦予“自我”?這些作品究竟是畫像,還是某種被占有物?——Justin Kamp

Pia Camil
Galería OMR 畫廊,墨西哥城 Mexico City

Pia Camil, installation view
of "Ríe ahora, llora después"
at Galería OMR, Mexico City,
2020.
? 2020. Photo by David Díaz
Medina.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OMR, Mexico City.
Pia Camil 的涂鴉中,有狂亂力量的噴薄,而同時又有幽閉之感——這與社交隔離的感受何其相似。展覽主題為“眼下歡笑,哭的事情以后再說”(Ríe ahora, llora después),Camil 于墨西哥城 OMR 畫廊的展覽完美闡述了自我控制的意涵。作家 Gabriela Jauregui 稱這些作品為“喜悅和痛苦的盒子”。—Shannon Lee

芭蒂·克爾
貝浩登畫廊,紐約

Bharti Kher, installation view of
"The Unexpected Freedom of
Chaos" at Perrotin, New York, 2020.
Photo by Guillaume
Ziccarelli.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Perrotin.
10000個螺旋狀的圓片(額痣)被小心翼翼地安放著——這是時隔八年后芭蒂·克爾在紐約的首次個展“The Unexpected Freedom of Chaos”。墻上裝置的作品《Virus I》(2010)是一個連續的系列,藝術家為該系列設設計時間跨度為2010-2039年,她將作為印度教標志的第三只眼,和逐年的預言與回顧結合起來。對于2020年,這位來自新德里的藝術家寫道,“右翼的意識形態成為了全世界的引領之聲。天氣變化導致的氣候危機,成為地球及其生態系統的主要威脅。”面對當前可怕的現實處境,Kher 以幽默應對之,并強調修復和重啟的意義。—Harley Wong

Jorinde Voigt
K?nig Galerie 畫廊,柏林 Berlin

Jorinde Voigt, installation
view of "The Real Extent" at
K?nig Galerie, Berlin, 2020.
Photo by Roman M?rz.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K?NIG
GALERIE, Berlin/London/Tokyo.
在新近的作品中,柏林藝術家 Jorinde Voigt 提出了對當下不確定性的反思。她在柏林 K?nig Galerie 畫廊的展覽“The Real Extent”(以及同期在紐約 David Nolan 畫廊的展覽“The State of Play”)延續了她一直以來的探索:我們的個人體驗和認同如何與外部世界/外界環境相聯系。當我們求索于全球大流行的沖擊之際,Voigt 提出的主題讓我們審視自身與周邊的關系。

Jorinde Voigt
Immersion XI (3), 2018, K?NIG GALERIE.
《The Real Extent》,正如 Voigt 的多數作品一樣,旨在為那些關乎我們所在的世界、卻往往難以解釋的事物,提供一個不帶偏見的感受。Voigt 迷人的紙上作品展現出柔和的線條,螺旋蝕刻作品則是對宇宙和諧的描摹。—Daria Harper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