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鈞窯玫瑰紫大花盆局部(圖/范立)
種花養草
扮靚2020年的春天夏天乃至秋天冬日
不管我們正經歷著什么
讓生命的綠意在身邊綻放
它們
有的來自宋代,有的來自清代
有玫瑰紫釉的,有青金藍釉的
也有鐵銹花釉的,還有仿木紋釉的
……
它們有的造型端莊,有的穩重敦厚
有的色彩斑斕,有的蔥翠欲滴
來看看最喜歡哪一款
國博君只有一個要求
不許提想拿去的話
愛它懂它欣賞它保護它
不要占有它
讓它的美它的故事
滋養我們的精神世界
代代相傳
宋 鈞窯玫瑰紫大花盆

宋·鈞窯玫瑰紫大花盆,高22.7厘米,口徑23.4厘米,國家博物館藏
這只花盆形似渣斗,圈足外撇,釉色紫藍,上淺下深,身上有與色地不同的呈不規則流動狀的細線,俗稱“蚯蚓走泥紋”。
蚯蚓走泥紋是鈞釉的特征之一,這種現象是由于釉層在干燥時或燒成初期發生干裂,后在高溫階段又被粘度較低部分流入空隙填補裂罅所產生的。鈞釉的釉層很厚,瓷胎在上釉前先經素燒,因而促使裂紋和縮釉等現象出現。然而,蚯蚓走泥紋的出現給鈞瓷平添了一種自然的美感。
宋 鈞窯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

宋·鈞窯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高14.4厘米、口徑19.5·24.5厘米,國家博物館藏
這只花盆口呈海棠式,晶瑩的天藍釉色中映現出宛若玫瑰般的紫紅,極其斑斕。外底刻“重華宮”、“金昭玉翠用”等楷書題字,為清宮舊藏。
傳世鈞窯瓷器中帶銘文的不多,都是北宋后期宮廷用瓷。銘文刻一到十的數目字,關于這些數目字的意義,過去有多種解釋推測,通過對鈞臺窯發掘所得標本的研究表明,它們是器形大小的編號。數目字越大,器物越小。“一”是同類器物中最高或口徑最大的,“十”是最低或口徑最小的。花盆刻有兩個數字的,刻于底部的是統一按口徑大小的編號,刻于足內的是配對編號。有的瓷器帶“奉華”及“省符”兩種銘文,“奉華”是宋宮殿名,汝窯、定窯瓷器中也有刻此銘文者。刻“重華宮”、“鐘粹宮”、“景陽宮”、“養心殿”等字樣者,則是清代造辦處玉作匠后刻的。清代宮殿之內陳設的文物都有檔案,專門記錄清代宮殿陳設文物的名稱、件數及動態。宋鈞窯瓷器在底部刻列宮殿名,表明它們是分別陳設于各殿的文物。
清 紅彩金魚紋長方形花盆

清·紅彩金魚紋長方形花盆,高14.5厘米,長31.4厘米,寬18.5厘米,國家博物館藏
這只花盆作長方形,器內及外底施松石綠釉,寬沿處黃地粉彩繪花卉紋,器外壁施白釉,刻劃水波紋為地,上礬紅彩繪金魚紋,外底陰刻“大清咸豐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字體以側鋒運筆,工整清秀。
“魚”與“玉”同音,金彩描繪魚紋寓有“金玉滿堂”。金玉滿堂形容財富眾多。在白釉上刻劃水波紋為地,道光、咸豐時期瓷器上較為常見。白地紅彩,施彩艷麗奪目,金魚描繪生動,活潑自然,此器為清代咸豐官窯的精細之作。
清 粉彩鏤空八寶紋花盆

清·粉彩鏤空八寶紋花盆,高18厘米,口徑25.7厘米,國家博物館藏
這只花盆撇口,深腹,平底,圈足,鏤空的器身飾如意頭狀,外壁白地粉彩繪暗八仙紋、彩云和紅蝠紋,近足處繪海水紋,內壁施松石綠釉。外底施松石綠釉中心留白,上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外圍以粉彩四夔鳳紋。
鏤空又稱為“鏤雕”,是瓷器傳統裝飾技法之一。此器造型別致,將彩繪、鏤空裝飾技法相結合,構圖巧妙,工藝精湛,為乾隆粉彩器中罕見的藝術珍品。
清 鐵銹花釉橢圓形花盆

清·鐵銹花釉橢圓形花盆,高9.6厘米 口徑32.2·19.2厘米 底徑27.9·15.4厘米,國家博物館藏
這只花盆看著像銅的,但實際上是瓷的啦。它通體施鐵銹花釉,外底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鐵銹花釉是雍正時期創燒的色釉新品種,是以鐵、鎂為呈色劑的結晶釉,釉色以紫、褐、紅色相間,似鐵銹花色而得名。器古樸端莊,胎體厚重,作工精致,為雍正色釉瓷中的佳作。
清 青金藍釉帶托花盆

清 青金藍釉帶托花盆,盆高27.2厘米,口徑22厘米,足徑12.8厘米,盆托高5.3厘米,口徑18.9厘米,國家博物館藏
這只花盆折沿,深腹,圈足,底部有四個出水孔,盆托折沿,淺腹,廣底,圈足。兩器通體施青金藍釉,足內無釉,均陰刻“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青金藍釉是雍正時期在仿宋鈞釉基礎上創新品種,以乳白釉為底釉,上吹灑鈷藍釉料,高溫燒制而成。釉色由青、藍、白等色斑相交融,色如青金石,故名“青金藍釉”。雍正官窯青金藍釉器有石榴尊、花盆、洗、缸、蒜頭瓶、菊瓣紋瓶等,無釉砂底,并刻有雍正篆書款識。此器為雍正時期仿宋代鈞窯花盆的形制,除青金藍釉外,尚有仿鈞、霽藍、霽紅釉等品種。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