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傳王羲之《游目帖》有墨跡本和刻本兩類。如圖。很多人以為墨跡本是唐摹本。其實不然,通臨十七帖會感到,墨跡本《游目帖》與其他手札用筆氣息不一樣。書法家黃君先生研究結論它是趙孟頫的臨本。我通過臨寫完全贊成此觀點。
在臨帖中,我特別注意二者的差異性,以期尋找一點王羲之的用筆特點。我們看到最好的刻本是唐刻宋拓的(要注意網上和一些出版物上有的刻本不是唐刻的),跟其他手札風格一致,所以我認為應該更接近王羲之的原作。
通過仔細比較二者的差異,會有很多啟發。
1、刻本用筆遒勁有力,特別在轉折時方圓結合,而墨跡本以圓筆為主,感覺雖潤但媚。很多原帖方筆被趙孟頫改為圓筆,如兩個“都”字,刻本中第一個轉折用方筆,第二個用圓筆,墨跡本全是圓筆;刻帖中兩個草字“卿”一方一圓,而墨跡本都用圓筆所以墨跡本更媚。

刻本《游目帖》
2、刻本結字留白比墨跡本更勝一籌,手法與圣教序一致。如刻帖中第一個“彼”字和“蜀”字下部留白;刻帖中“在”字,上部收緊,下部拉長,而墨跡本空間處理缺乏變化;“彼”字的處理也不一樣,刻帖中第一行和第九行的彼字末筆翻捺帶有章草味道,墨跡本則沒有。

墨跡本《游目帖》
3、刻本中的字勢很多比墨跡本強,不少字攲側幅度略大,如第一個“省”字,刻本略左傾,墨跡本平正。就這一點點差別,增加了靈動性。在如在結體上,刻本變化更多,如“備”“得”“理”“馳”等左右結構的字,刻本中多作上下錯落處理,而墨跡本則是齊的。“領”字,刻本左邊筆畫粗重,右邊空靈。墨跡本則用筆左右對比不強烈。
4、節奏,刻本節奏更強烈一些,體現在對字組的運用上,刻本也比墨跡本好,比如“楊雄蜀”三字、“當告”二字本來一組,一氣呵成,趙孟頫就臨本完全沒有了。土、山、川三字刻本更拙樸,特別是川字。

?局部比較
從對比中,可以尋得王羲之更多的筆法。臨帖時不能不仔細對比、觀察學習,不能不知趙孟頫已經衰減了筆法。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