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突發時期,藝術家景育民再次反思人類中心主義對生態的破壞和對其他生物的獵食所造成的災難與教訓。僅僅因為我們的口腹之欲實施暴力,僅僅因為我們的優越去左右生死。我們應該擁有智慧去判斷現實、應該擁有道德去克制獸性、應該擁有信仰去見證靈魂。
對話:隔離在家既是不得為之 更要積極面對
疫情期間,您在家的生活工作情況是怎樣的?
景育民: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出現給全世界帶來了巨大災難,湖北武漢作為重災區采取了封城的重大決策,各地的措施實際上也是宅家。為了配合國家防控總體戰略,當然我們都處于較長的居家狀態。
暫時的閉關給我提供了排除社會紛擾享受片段寧靜的時間,實事求是的講我還是比較充實的。一方面應邀完成了文化和旅游部安排的“共和國功勛人物”的創作方案,同時,也完成了個人意象創作系列的兩件新作品初稿以及深圳地鐵公共藝術項目等工作。另一方面也促使我在碎片化的信息包圍中脫身,有時間系統的閱讀和思考一些問題。
藝術創作本來就是寂寞之道,孤獨使自己走向清澄。莊子曰:“獨往獨來,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蔣勛先生說:“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疫情無疑是災難,我們如何去辯證的對待這個問題,將這種封閉狀態變成自我修煉的一次機緣,既是不得為之,更要積極面對。
疫情期間您創作了《天職》、《綠野漫步》兩件作品,當時創作的情況是怎樣的?
景育民:在SARS疫情期間,我就做過類似的創作《天職》,贊頌醫者仁心、救死扶傷圣潔、崇高的醫學精神。無論是面對非典病毒還是新冠疫情,萬千醫務人員為了人民的生命健康,以高尚的品質和擔當將個人生命置之度外,感天動地!作品以如山的造型塑造了一位老醫生正在戴上手套,即將進入危險搶救現場的生動瞬間,以具象的呈現方式表現了醫者執守與人性之光。成為時代精神的不朽豐碑!以雕塑藝術的方式表達對醫護人員的崇敬與感激。

《天職》 尺寸:高85cm 材質:鑄銅 年代:2003

《綠野漫步》尺寸:75*45*89cm 材質:鑄銅 年代:2020
在疫情肆虐的當下,我在反思危機和災難的深層緣由,便派生出另外一件作品《綠野漫步》。作品采用浪漫主義手法,以寓言式的呈現方式塑造了一位裸體少女與獵豹在廣袤的大地原野中漫步同行的超現實狀態。再次反思人類中心主義對生態的破壞和對其他生物的獵殺所造成的災難與教訓。倡導人類在未來的發展進程中,自覺,自律,敬畏自然,珍愛生命與其他物種和自然生態和諧共處,營造和共享理想的綠色家園。
疫情對您的創作影響大嗎?
景育民:疫情的發展對我個人公共藝術項目的后期加工有一定影響,有些國內外的訂單也因疫順延。但對于個人創作而言,通過較長時間排除紛擾的深層次思考,可能會孕育出更理性、更成熟的作品。
當下關于疫情的創作有很多,質量參差不齊,對于這種主題性創作您是如何看待的?
景育民:反觀目前疫情中眾多以“戰疫”為主題的雕塑創作,類似募捐一樣,藝術家表達的是自己的態度,值得肯定。但作品中也出現了一些單調和趨同化狀態,去藝術化傾向過重。從當代藝術的評價標準來看,藝術的多樣性顯然不夠。我以為,無論是任何題材的創作,對于一個藝術家來講,不僅是簡單的圖解化呈現,更重要的是如何體現藝術作品的表現力。這是藝術創作應該秉持的學術原則和價值所在。但是在體現藝術創作的多樣性和藝術作品的魅力方面,顯然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疫情過后少部分作品能夠給人留下恒久的記憶,相當一部分作品可能會褪去它的熱度,這是毋庸置疑的。
雕塑是實踐類學科,您是如何進行線上教學的?同學們的反饋是怎樣的?
景育民:我本人主要擔任博士和碩士的教學工作,在疫情期間學生無法到校上課。為人師者,教學是我的重要工作和職責,我一直不間斷開展網上針對性教學。這段時間各院校的教師可能都會感受到網上教學比平時要辛苦和龐雜,但這是疫情給我們的國民經濟、文化教育、社會發展所帶來的重創。作為教學人員,客服困難,保證教學水平和質量,是我們參與“抗疫”實實在在的方式。
網上教學不同于面授的最大區別在于創作的針對性指導,師生的表述和理解往往反復很多,這也考量了我們教師的責任感與耐心。根據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方式,效果看來還比較理想。
雕塑與公共藝術創作需要客觀條件的輔助,很多學生家庭不具備這些條件,這也使得他們在家中創作面臨諸多困難,所以很多同學還是渴望早日回歸校園,進行有規律的學習和創作,當然我也盼望那天盡快到來。
在您看來,疫情對整個雕塑行業會有怎樣的影響?
景育民:疫情的爆發對有些教學與學術活動、城市雕塑建設會產生一些不利影響,很多的城市雕塑或者公共藝術項目處于順延或停滯狀態,這是無法避免的。但是眾多的雕塑展覽已經由線下轉到了線上,自媒體時代的當下,線上展覽會傳播的更為廣泛,所影響的人群也隨之增多,這種信息化的平臺人們已經早已習慣,或者是成為獲取信息的一種重要方式。
隨著疫情的放緩以及國家復工復產的不斷恢復,從學院教學到展覽與活動,從城市雕塑建設到公共藝術項目,必然會在不久的將來,迎來井噴式的復興。

景育民 全國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委員會藝術委員會副主任、民盟中央美術院副院長、中華文化促進會公共藝術委員會副主任、英國皇家雕塑協會會員,中國雕塑院特聘專家,天津城市規劃學會公共藝術委員會主任、天津雕塑學會會長、天津美術學院雕塑學碩導、天津大學建筑學博導。
景育民是一位在業界獨具風格的著名藝術家,長期致力于東方語境中雕塑本體語言的探索。從寫意到意象的拓展中走出了一條具有獨立精神的藝術道路。在其幾十年的教學與創作實踐探索中,以個人創作與公共藝術并行的方式不斷拓展中國當代雕塑的全新形態。在公共藝術領域提出了“跨領域、跨學科、跨媒介”的全新思維。其創作的雕塑作品曾在全國美術大展中獲得雕塑類最高獎;是公共藝術領域唯一一位連續三屆獲得“中國公共藝術學術獎”的藝術家。
作為我國公共藝術界的重要領軍人物,在生態命題的多樣化創作中,景育民的實踐給社會帶來了有益的引領與思考。

《行囊》佩斯站(澳大利亞) 尺寸:420*250*210cm 材質:不銹鋼、當地花草 年代:2012 獲“中國公共藝術學術獎”、韓國釜山國際設計展”最高獎“
關注生態:人類面臨的普世性生存問題
對于生態問題的關注,景育民很早就在進行創作和實踐。《行囊——從長春到N個城市》就是其探討人與自然與藝術之間和諧對話的代表作之一。《行囊》呈現了“行動的藝術”的創作理念,以“行走”的語言方式詮釋作者對城市的熱情與期待。《行囊》作為實驗性公共藝術的新探索,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與獨特的當代藝術語言相結合:作品將一只時尚的皮包“放大”成為公共藝術作品,置于環境綠地中,當《行囊》抵達至一個城市,實際上是提供了一個空包(半成品),一個不銹鋼的“容器”,由當地市民將土壤及花草種植其中,與藝術家共同完成作品的全部,使作品“永久駐足”成為該城市的藝術典藏!
作品區別于傳統的定位方式,而以位移的狀態成為典型的“行動的公共藝術”。作品獲得了“中國公共藝術學術獎”以及韓國釜山國際設計展“最高獎”等獎項。《行囊》已經完成國內外20多個城市的行程,成為當代公共藝術的經典作品。

《樹影》 尺寸:高700cm、900cm、1100cm 材質:不銹鋼 年代:2015
景育民另外一件比較有代表性的動態藝術作品《樹影》,以風動原理結合“樹”的意象造型,通過空氣力學與機械手段激活了靜態的空間環境,七彩鍍鈦高科技色彩處理在活躍整體氣場的同時,隨著作品的不斷運行形成絢爛多彩、神奇靈動的空間感受,給人以充滿時代氣息的詩意聯想。
作品集自然、科技與藝術之媒介,探索科技與藝術之間新思維的方法研究,以動態藝術的語境拓展中國當代公共藝術的創新形態。
景育民及其同道們的前衛意識和開闊實踐,將催生中國動態公共藝術的振興。
關于生態學的問題,景育民看來,這是人類后工業社會面臨的共性問題。近一百年來,由于人類欲望的不斷加劇、膨脹,自然已經向我們敲響警鐘。霧霾、水土流失、溫室效應、疾病疫情等等,這是超越意識形態、種族、體制、國家,人類面臨的普世性生存問題。作為藝術家表現出來的不是文字,而是通過形態介入來呈現我們的文化態度和學術觀點。
部分生態類公共藝術作品案例

《呼嘯的山風》 尺寸:長500cm 材質:不銹鋼、鐵、木 年代:2007
《呼嘯的山風》是以工業文明的鋼鐵嫁接自然生態的木材,構成一個蒸汽機車頭的造型,闡述人類的欲望曾經對森林的掠奪性破壞,一列列火車風馳電掣般的對原始森林反復掃蕩,摧毀著一片片綠蔭......當人們意識到這些問題的時候,生態的失衡已逐漸形成災難。于是原來的伐木者變身為現在的造綠人。作品講述的就是原始森林被摧毀又重生的故事。

《寂靜的莽原》 尺寸:長800cm 材質:紅砂巖、沙生植物 年代:2018
作品是將一輛奔馳在都市化進程中的卡車與騰格里的沙丘融為一體,構成一件大地藝術作品。“汽車”在荒蕪的沙海中止步,在蕭瑟、荒寂的莽原之中傾聽著大地生命的律動,追憶著曾經失去的綠色家園,啟迪著人們思考生態、科技、人類尋找一種和諧發展的關系與方法。

《鏡山靜水》 尺寸:高500cm 材質:不銹鋼 年代:2019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作品以西方抽象觀念與當代東方意象表現語境相融合,在一塊巨大的巖石(不銹鋼)上揮灑出碩大的鏡面反射出自然山水與城市風景,融入了老子“大象無形”的哲學理念。作品突破三維空間材料語言的立體形態,構建場域空間的意象互為關系,人、環境融入作品中,使人們在駐足作品時產生對作品及鏡面所反射出的社會、環境與生態、人文的思考及個人置身于當代文化場域中的自我判斷與問答。

《藍色堤岸》 尺寸:長7000cm高350cm 材質:不銹鋼 年代:2017
獲“首屆公共藝術專家獎”

《藍色堤岸》局部
作品以大地藝術的表現方式,通過色彩的切割變化與彩色變化效果表現海浪的波瀾壯闊 、水天相接的意象景觀。局部緩和的凹凸起伏變化與色彩構成將海洋元素,整體造型時而婉轉、時而激情,表現了海洋的波瀾壯闊與波光粼粼自然意象。

《大地延伸線》 尺寸:長150000cm 材質:不銹鋼網架、鵝卵石 年代:2014

《大地延伸線》局部
《大地延伸線》以大地藝術的語言方式,將河水磨礪和沖刷過的鵝卵石用現代工業化的不銹鋼網架盛起,從堤岸延伸而去或筆直、或起伏、或蜿蜒強調工業、科技與自然攜手共同發展,以延伸的方式拓展當代藝術的無限可能及視覺導向的震撼力。

《生長》 尺寸:高2800cm 材質:不銹鋼 年代:2013
應邀為中德生態園創作的作品《生長》,抽象的形態構成無限生長的意象。作品中兩片葉子盤旋而上形成了一個直向云天的綠色造型,將錯落穿插的線條融合為一個整體,呈現生態、科技發展的和諧與共融以及對綠色世界的憧憬。

《無形之境》尺寸:2500cm*750cm*550cm 材質:不銹鋼 年代:2014
獲得“中國公共藝術學術獎”

《無形之境》側面
作品吸納中國寫意的筆墨氣韻,以東方意象精神在空間中恣意揮灑出一片鏡面,闡釋老子《道德經》中“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傳統哲學理念。作品于空寂之中通過不銹鋼鏡面材料的反射效果,反射著晃動的各色人影與社會萬象,映射出流動變幻的生存環境……在二維空間的材料語言調動上,建構了抽象場域空間的意象關系。極簡與繁復的二元對視引發觀者的癔想,成為具有東方表現精神的公共空間藝術作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