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1月AAC藝術中國月度觀察報告之年度藝術家:劉小東
重要藝術活動
2019年1月25日,藝術家劉小東個展于英國里森畫廊開幕。藝術家劉小東此次的個展“失眠的重量/Weight of Insomnia"是其于里森畫廊的第二次個展,展出劉小東在過去數年間利用自動機械裝置和監控攝像頭創作的繪畫作品,這些作品呈現了當前21世紀與藝術家關聯的各種場景,而此次劉小東還利用在倫敦某處采集的實時媒體數據圖像,通過自動“繪畫機器”把不斷變化的場景和持續的人流涌動以抽象網絡的復雜形式呈現在畫布上,最終在閉幕式上完成這幅以倫敦為背景的“機器制造”的畫作。
“失眠的重量”當中的“失眠”指的是機器可以安靜地、持續地工作,不會感到疲倦或者絕望。在展覽期間,這位冷靜的“創造者”不論白天黑夜都在機械地完成藝術家的指令,從而產生了一種未來世界的感覺:人工智能和自動化計算機學習將取代人完成費時費力的勞動,如此一來,或許藝術家可以更加專注于那些讓他們無法入眠的事物。
劉小東從2015年開始嘗試“失眠的重量”項目,首批作品由劉小東的長期合作伙伴、老朋友張尕策劃在上海新時線媒體藝術中心(Chronus Art Center)展出。包括上海新時線媒體藝術中心研究與創意總監、工程師、藝術家菲托·賽格雷拉(Fito Segrera)在內的專家們共同參與了這項創作。項目團隊首先搭建了一個框架,然后在框架上安裝了空白畫布以及由數條鋼絲繩操縱的“機械畫筆”,通過控制鋼絲繩的收放和顏料的流動在畫布上再現了經過計算機處理的實時畫面。雖然“機械畫筆”忽動忽停,不大順暢,而且劉小東除了可以選擇監控攝像頭的設置地點和繪畫用的顏料之外也無法完全控制其他因素,但他仍試圖通過數字技術的方法探索繪畫本身的敏感性。
到目前為止,“繪畫機”的鏡頭已經拍攝過北京、上海、金城、光州、柏林、卡爾斯魯厄和悉尼的十字路口和街道,捕捉了車輛、行人和天氣變化的圖像,而本次它聚焦了倫敦。劉小東對自己的畫家身份和責任始終十分明了,在對象和人群的面前,他更像是在拍攝紀錄片。他甚至把這種“自我監控”發揮到了極致,完成了頗具啟發性的日常記錄,呈現了近乎表演的繪畫過程。例如此次展出的多畫組作品《時間》(Time,2014),劉小東通過描繪當年抗議者的子女的肖像表現了1980年在韓國光州發生的學生運動,當時有165名抗議學生遇害,事件發生的地點就是現在的“5·18民主廣場”,也是“失眠的重量”系列作品曾經拍攝的地點之一。劉小東以此嘗試是否能夠通過冷靜的觀察抓住這片具有強烈政治意味的地區所代表的情感。
藝術家簡介
劉小東,出生于1963年,現生活、工作于北京。他于1988年和1995年在中央美術學院分別獲得藝術學士和碩士學位。20世紀90年代作為中國新現實主義風格的代表被廣泛認可。他舉辦過的個展包括奧地利格拉茨美術館(2012)、北京尤倫斯當代藝 術中心(2010)等,群展包括上海雙年展(2000、2010), 第15界悉尼雙年展(2006)、和第47界威尼斯雙年展(1997)。
展覽作品

時間(系列:無系列作品), 2014
繪畫, 布面油畫, 2400x3000mm

失眠的重量(光州)(系列:無系列作品), 2018
繪畫, 布面丙烯, 2500x3000mm

失眠的重量(寶馬汽車裝配線),局部(系列:無系列作品), 2017
繪畫, 布面丙烯

失眠的重量(卡爾斯魯厄),局部(系列:無系列作品), 2017
繪畫, 布面丙烯, 250x300mm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