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家簡歷
丁華雷,山東莘縣人。山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書畫學會副秘書長兼編輯出版部主任,山東藝術設計職業學院教授。作品多次參選省內外大型美展并獲獎。
2005.9主編《民族之光——紀念中國人民抗戰60周年大型書畫作品集》
2009.10主編《祖國萬歲——慶祝建國60周年山東百老書畫作品集》
2011.5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中國書畫百家精品叢書——丁華雷卷》
2014.4《大眾日報.收藏》做書畫專題報道
2014.10中國國際藝術出版社出版《中國實力派畫家典藏叢書——丁華雷卷》
2015.8特邀參加山東省社科界人文藝術作品展并擔任大賽作品評委
2015.9參加齊魯山水畫院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名家書畫邀請展
2015.10向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委員會捐贈國畫作品,并出版《大愛無疆》書畫作品集
2015.12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其國畫作品及作品賞析
2019.9《聯合日報》“慶祝建國70周年書畫作品選”刊登其作品
2019.11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書畫集《雅風在茲》,收錄其作品
傲岸超然的清逸之風
——丁華雷山水畫欣賞
魯先圣
清人戴熙在《習苦齋題畫》中說:“畫令人驚,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庇^賞畫家丁華雷的山水畫,其追求的清逸之風和傲岸超然的骨性,不但讓人有所思,更讓人如參禪般有所悟。
近年來,丁華雷杜門避擾,專心繪事,其作品幅幅筆精墨妙,酣暢淋漓,從構圖到設色,無不透著一股傲岸清逸之氣。最近華雷贈送我他新出版的畫集。打開畫集,一股清新氣息撲面而來。細細品賞,幅幅作品,均構圖別致,筆墨豐潤,平中見奇,拙中藏巧,讓人很是喜愛。

縱觀他的繪畫,從鴻篇巨制到尺幅小品,無不率意而為,以勢取勝,于古樸中見靈氣,于雄勁中見雋永,于嚴謹中見豪放,于淡雅中見厚重,于清秀中見空靈。他的山水畫雄奇險峻,蒼勁渾厚,野逸清雅,韻遠意深,讓人仿佛可以身入其中靜聽流水鳥鳴,坐觀古樹流云,在草廬廟堂內信步,和高人雅士對話,陶然忘卻塵世的喧囂與浮躁,得到身心的凈化和洗禮。
藝術貴在創新,而要真正畫出自己的個性、特色來卻非易事。古往今來醉心繪畫藝術者千千萬萬,但能開宗立派、獨樹一幟者可謂鳳毛麟角。但華雷悟性高、有靈氣、有才氣,雖然深知畫途攀援之難,但他矢志不渝,始終滿懷了對藝術的孜孜追求與探索。

他筆下的山水,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創制意境,頗具大家神韻。其作品乍一看似無多少新奇,但細細品讀,就會感到平淡中含自然,平淡中含和諧,平淡中含真情,平淡中含深沉,意味無窮。每一幅作品構圖靈巧,簡逸瀟灑,氣韻生動,含蓄幽遠,寧靜飄逸。
何為文人畫?近代著名畫家陳衡恪是這樣界定的:“畫中帶有文人之性質,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畫中考究藝術上之功夫,必須于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謂‘文人畫’?!彼瑫r還提出文人畫之四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學問,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華雷曾做過教師,為人質樸率真,文化底蘊深厚,筆下自然有凜凜學者之風。他的作品,也契合文人畫主張“物我兩忘”、“澄懷冥想”的悟道特征,大都恬靜散淡,快樂安閑,清逸脫俗,無拘無束,逍遙自在。雖逸筆草草,卻千人千面,個性鮮明,形神兼備,筆簡意賅。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他采用的也多為夸張變形之術,恰如齊白石老先生所言: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畫中那些閑云野鶴般的鴻儒雅士,貌似簡約樸拙,實則天真自然,拙而不笨。粗一看東倒西歪,有的還似醉非醉,有眉無眼,一片混沌,細細品賞,卻瑞氣潤心,滋味悠長,文化內涵極深,很有一種“獨與天地精神之往來”的意境。
華雷繪畫,既重視中國畫傳統的精華,對八大、石濤、董其昌、黃賓虹、黃公望等大家,廣采博收,深入研究,擇善而從,取其神韻,又同時注重深入生活,師法造化,悉心觀察體驗自然萬物,用心捕捉和表現對象的特征與精神內蘊。聚萬趣于神思,寄奇境于筆墨。因此但凡見過他繪畫的人,都由衷地稱贊其畫作,出新,出奇,出味,出色,有深厚的傳統功力,更有鮮明的藝術個性和強烈的時代氣息。畫家在筆法上力求簡潔明快,用寥寥筆墨和少量的施色就把畫面表現的主次分明,錯落有序,顯示了畫家對人生狀態的終極關懷和不可遏制的表現激情,讓觀者不盡體味到中國畫“天人合一”的和諧精神。

山水之間,與靈魂相遇
文/趙存吉
多年以后,面對丁華雷老師的山水作品,我一定會想起他站在講臺上為我們朗誦朱自清《荷塘月色》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這句話不是向馬爾克思斯致敬,而是向魔幻現實主義致敬,摶沙轉燭,生活向來魔幻。除此之外,我無法表達兩年前面對丁老師時復雜而含混的感受。過去與現實,甚至將來,所有一切的心思奔瀉而來。三十年前,在我還讀高中二年級的時候,丁華雷老師離開縣一中調到省城工作,自此音信入海,兩相杳然。

其實,我知道,丁老師只是在濟南。在載沉載浮的懷想里,相隔那么近,卻又那么遠,遠到他所有的人生變動都成為身邊觸不可及的傳說。但這一切都不妨礙我去理解他。荏苒而來的時光之后,我也有過相似的遭際,不斷地搬家,不斷地換工作,到現在,仍然難說安穩。人生苦短,現在我也已過不惑之年,多少體悟得出舉止進退,現實理想總是咫尺天涯,卻也勉強調停得相安無事。

但我知道丁老師不是這樣的人,他有超乎我輩的灑脫與決絕,他的畫,恣意縱橫,捭闔自若,畫山,畫到開門見山,劈面相逢;畫水,畫到水盡之處,云起之時。畫里有孤傲的氣概,有闊大的氣象。他畫《收盡萬壑煙云氣》,壁立千仞,云煙蒼蒼。他畫《山鄉秋韻》,溪流淙淙,枝葉闌珊。他畫《高山流水覓知音》,端的是山高水長,風清云淡。其間,素履執杖,踽踽獨行的那個人是誰?乃至于到《溪山漁隱》,孤舟自橫,寂靜無聲,而悄然隱去的那個人又是誰?

胸有丘壑,卻又不能鷗鷺忘機。丁老師的畫中總會流露出那么多的心有不甘。如果說閑適恬淡是理想的話,而世事縈懷則成為畫外之音。他有古道熱腸。他不忍心把自己的山水放到孤絕之處。他把畫面處理得干凈妥貼,又安放上紅瓦粉墻,石階歷歷——這是質地柔和溫潤的眼神——他為那些歸去與隱匿的人畫上樹木與家園,畫上溫暖與安寧。冷清之中,卻有那樣滾燙的熱淚。我知道,這是他對世俗的關切,是他放心之外的牽掛。他從來不服輸于那些世事的限定,他讓我們與他的山水相看不厭,他在隱于灑然超脫之后,偷偷巴望。畫面那樣滿,煙火那么盛,世俗的自己在清麗卓絕的山水中隱去,卻又無處安放那個焦心關照的自我。

所以,在這里,不妨說,通過丁老師的畫,我們看到了一顆倔強而又糾葛的靈魂。在他的畫作里,他用畫筆去構筑一個堅固巍峨的工事,把世俗的堪與不堪隔開。不為與現實處境的厭棄與對抗,只為超脫與歸隱。他有他強大而獨立的內心,卻又有那么多的心有不忍。山水縱橫,隱逸于你我的心宇之內,行藏天下,卻怎么也遮不住與現實世界的深情對視。我總覺得丁老師是個受盡顛沛流離的人,經起沉浮起落的人,不然怎么會有那樣冷峻的筆觸?他熱,他冷,他克制,他放達,這是丁老師的山水,我們在這樣的山水之間,與這樣的靈魂相遇。

我們很少在看一幅畫之后,去關注作者的去處,多半是因為我們沒有在意,其實,是因為我們不關心。他的畫室叫“醒夢堂”。大夢一醒方覺曉,覺悟何如?夢醒之后,身在何方?看到丁老師的畫,也許會苦苦追問,在層巒疊嶂,山水鋪陳的畫作之后,丁老師,你又在哪兒?
請橫屏欣賞

《層林盡染》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