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胎掐絲琺瑯,又名“景泰藍”,是金屬胎琺瑯器工藝的一個品種。我國的掐絲琺瑯器起源于元代,吸收借鑒了由阿拉伯半島傳入的“大食窯”器的制作工藝而發展起來的。中國最早記錄金屬胎琺瑯制品的文獻,明《格古要論》記載 “大食窯”:“以銅作身,用藥燒成五色花者與佛朗嵌相似。嘗見香爐、花瓶、盆兒、盞子之類,但可婦人閨閣之中用,非士大夫文房清玩也。世又謂之鬼國窯。” “今云南人在京多做酒盞,俗呼曰鬼國嵌。內府作者,細潤可愛。”由于制作工藝繁復,原料昂貴,銅胎掐絲琺瑯的設計、創作、生產均為內廷所壟斷。明代設置了專門生產宮廷御用物品的“御用監”,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官造辦處設立“琺瑯作”,為宮廷設計制作御用掐絲琺瑯器。僅到清晚期,銅胎掐絲琺瑯的制作才進入民間。

兩條銅鍍金蟠螭曲體上仰,由肩部向頸部盤繞,身姿矯健,神情活靈活現。蟠螭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與龍有關聯的神獸, 據說它是龍的子孫, 因其造型多呈盤曲蜿蜒或攀援匍伏狀而得名。蟠螭紋起源很早, 盛行于戰國, “蟠”意為“ 伏”、“ 曲屈”。明代蟠螭紋有爬形、升騰、伏形、盤旋等狀, 變化多端, 氣勢磅礴, 形態生動美觀。
該器通體以深藍色琺瑯釉為地,器身滿飾掐絲琺瑯纏枝蓮紋。纏枝紋是古代藝術品裝飾紋中比較常見的傳統紋飾。纏枝紋起源于漢代,至今歷經兩千余年仍然久盛不衰。纏枝紋又名“萬壽藤”、“轉枝紋”、“連枝紋”等,它以藤蔓、卷草為基礎,結合其它花卉發展而成。因其結構連綿不斷,具“生生不息”之意,因此廣泛應用到雕刻、陶瓷、家具、漆器、刺繡、琺瑯等眾多藝術領域中。常見的形式有“纏枝蓮”、“纏枝菊”、“纏枝牡丹”、“纏枝葡萄”、“纏枝石榴”、“纏枝百合”、“纏枝寶相花”,以及“人物鳥獸纏枝紋”等。

此瓶的每朵纏枝花卉的結構相似,以紅、白、粉、黃、藍、淺綠六種顏色琺瑯組成,相鄰花卉的色澤各不相同。花卉的花心上下有兩個如意云頭紋伸出,每朵花的花心、內外層花瓣、如意云頭由四種不同顏色琺瑯組成。枝蔓與花葉均布置勻稱,纏枝紋呈規則的橫S形旋轉,葉片小而整齊,呈逗點式對生排列。瓶腹下飾一周白色蓮瓣紋,底座飾豆綠色渦紋,器底鍍金,光素無款。
元代和明早期琺瑯質地細膩潔凈,色調純正,表面溫潤光澤,晶瑩剔透。這件明銅胎掐絲琺瑯蟠螭連座瓶的釉色較早期制品顯得灰暗無光,繁密的紋飾與明早期流暢奔放的風格不同,掐絲鍍金品質不佳,但寬窄均勻,具有明代晚期掐絲琺瑯器的特點。該器紋飾繁密,琺瑯顏色豐富,而且混合色種類多,填釉充實飽滿,打磨平整,表面光潔,砂眼細少,表現出這一時期掐絲琺瑯燒造技術。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