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時期,社會安定,經濟文化繁榮,手工業獲得了極大發展,各種工藝門類發展迅速,其中琺瑯器的制作在宮廷和民間十分繁盛,達到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輝煌。不僅生產規模及產量空前,用途廣泛,技術高超,造型新穎,種類繁多,而且裝飾題材和琺瑯釉色均表現出繁榮時期的特征,對后世產生較深的影響。除明代制作器物的范圍以外,大至丈許的屏風、圍屏,日用的桌、椅、床、榻、楹聯、插屏、掛屏,小至筆床、酒具、硯匣、軸頭等室內陳設和用具無所不備。
乾隆時期掐絲琺瑯器總的制作特征是造型工整規范,胎壁厚重堅實,金光燦爛。掐絲線條粗細均勻,器物表面平整光滑,裝飾內容和題材豐富多彩,釉料上的沙眼大大減少,琺瑯顏色有紅、黃、藍、白等十余種,其中粉紅色琺瑯是以黃金為呈色劑煉制而成的,為乾隆年間首創,是對掐絲琺瑯斷代的重要依據之一。明代的深綠色這時變成一種很美觀的翠玉色,菜玉色的綠釉不再出現。半透明的紫晶光澤的葡萄紫色變成滯灰的葡萄紫,白色變成灰溜溜的顏色,其他釉料亦缺乏玻璃感,是乾隆時代釉料的缺點。

清乾隆琺瑯金亭式六角熏爐
.
清乾隆琺瑯金亭式六角熏爐
清乾隆琺瑯金亭式六角熏爐,現收藏于山東博物館。香爐銅胎鎏金,造型為六角亭式。香筒頂端覆有亭式冠蓋,蓋鈕為一鏤空云龍,龍側面張口,瞪目,須發、牙齒紋飾清晰可辨,龍身屈曲一周成圓形鈕,熏香時龍周遭云氣繚繞,云、龍渾然一體。亭檐為銅鎏金六角攢尖頂,檐瓦畫棟以掐絲琺瑯勾勒裝填。施淺藍釉為地,掐絲呈五瓣花式,填紅、黃、藍、綠色釉。六脊末端各鑄一龍首,頸下掛風鈴,龍昂首、張口、瞪目、立體感強。檐下立六鎏金圓柱,圍繞香筒。香筒呈六棱柱形,棱面上部均飾纏枝花卉紋,淺藍釉為地,雙勾線掐絲內填綠、紅、黃、桔、黑、深藍色釉。香筒棱面下部為金邊紅漆對開大門,門扇上飾有狻猊鋪首銜環。狻猊即獅子,“狻猊野馬, 走五百里”,寓有辟邪、除惡的含義。其中一對開大門可以打開,用來放入香料。香筒下部為高束腰雕花欄板六邊形須彌座,座沿填藍釉飾四瓣花,束腰飾黃地黑釉變形螭紋,束腰上下各飾一圈蕉葉紋,座底一周為鏤空如意云頭飾各色纏枝花卉紋。


此件琺瑯亭式熏爐用料講究,穩重大氣,裝飾華麗。掐絲之細致,色釉之豐富,足見技藝已臻化境。香筒作亭式造型,似有取「亭」、「定」的諧音,寓意「天下安定」的意思。亭式香熏明清時期較為流行,亭中筒中放入香料,香氣從雕花鏤空的蓋鈕中逸出, 縷縷裊裊, 滿室生香, 提神怡人。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焚香熏香的習俗和傳統,燃香草可以祛除卑濕,逐蟲驅穢,凈化環境空氣,祈祝神明。上層人士有用蕙草等薰衣染被的喜好,既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又可收到健身潔膚的益處。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