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4月26日,季豐軒攜意大利藝術家瑪蒂奧 · 培利思的“甲蟲”系列雕塑參加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及香港畫廊協會主辦的“ASHK x HKAGA雕塑展”內展出意大利藝術家瑪蒂奧 · 培利思的“甲蟲”系列雕塑。

展覽于亞洲協會這座別具歷史價值的建筑物內,展示18間本地及國際畫廊的雕塑作品。主辦單位透過畫廊和文化藝術機構之間的攜手合作,在現時充滿挑戰的時期突顯本地藝術界的共力,以及為大眾提供一個融合自然、歷史古跡、公共藝術的時刻。
瑪蒂奧 · 培利思的“甲蟲”位于亞洲協會正門入口。“甲蟲”系列源起于培利思一段私密的童年記憶。
1978年,培利思與家人遷至意大利西南的薩丁尼亞島(Sardinia)生活,在當地的奇亞(Chia)海灘度過童年與少年。當時,培利思著迷于觀察甲蟲,夏日的大多數時光,皆伏身沙上,觀看甲蟲隊列如何推動著比自己龐大許多的對象,勇往直前,不因任何障礙物而繞道。

Sternotoma Mazingeri | 72 x 103 x 23cm | 2011
“那些在當刻看似平平無奇的瑣碎片段,回頭再看時,卻閃閃生輝。”——這段童年光景,在培利思的記憶中縈繞三十多年。他因此起意創作“甲蟲”系列,與這段記憶回路迎面對視。
以陶瓷、青銅、樹脂等制成的美麗甲蟲,細致程度近乎放大的標本模型。若你走近細看,就能發現每只甲蟲的背后,都鑲崁了一只小小的護身符或紀念品:卡通人物的小模型、知名球隊的小徽章、一顆糖果、數枚硬幣。各種銘刻記憶的小對象,猶如一道道通往過去的時空之門,引導人類重新發掘平淡日常中的靈光與詩意。另一方面,人造物與甲蟲物種的結合,令自然歷史與人類生活發生交集,培利思因而自導一場魔幻的達爾文式適者演化,展現藝術家的創生之力。

Celebesia Albens | 36 x 20 x 9cm | 2017
后來,培利思決定把甲蟲帶回家,在它們的甲殼上繪畫;數天后再將這批甲蟲帶回原地,讓它們在海灘自由飛散。這些披帶著新奇紋路的甲蟲,惹得眾人驚嘆連連,以為自己發現了全新的甲蟲物種。
除展覽外,在3月28日(星期六)于亞洲協會力寶展藝場亦將舉行一系列藝術座談會。季豐軒創辦人季玉年女士將于座談會第四節(下午2時至2時半)分享瑪蒂奧 · 培利思的藝術視野和靈感。

Paracupta Baronkarzic | 44 x 63 x 9cm | 2012
關于藝術家
瑪蒂奧.培利思 (Matteo Pugliese),1969年生于米蘭,現居米蘭與巴塞隆拿。
1995年,他入讀米蘭大學,撰寫藝術評論作畢業論文,取得現代文學學位。他早年已在繪畫與雕塑方面顯露出濃厚熱情與天分,雖然從未接受相關的正統訓練,卻自行摸索出別樹一幟的創作方式與風格。自2001年首次個展至今,他在意大利和世界各主要城市如紐約、羅馬、香港、倫敦、布魯塞爾等舉辦了三十多場個展。
藝評人如馬維沙奧.沙艾卡農加(Maurizio Sciaccaluga)等皆指出,培利思的雕塑是意大利經典傳統的典雅厚重與當代多元文化概念的巧妙結合。培利思的作品,從不為當下時間與空間桎梏;憑借現世的物料,他攫取昔往、來世的英靈,跨越不同種族、物種的畛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