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榭,是一種借助于周圍景色而見長的園林休憩建筑,也指建在高土臺及水面或臨水上的木屋,現(xiàn)今的榭多是水榭。
綠釉陶水榭,漢代,池外徑50厘米,通高45厘米,1964年河南淅川出土,現(xiàn)藏于河南博物院。


水榭由象征湖塘的圓盆與塔式亭榭組成,亭榭立于水池中央,與池邊有橋相連。榭樓底座為圓形,上有四根立柱承托第二層,第一層中央端坐一俑,四周有立俑相圍。頂部為四阿頂、四條戧(qiàng)脊正中立一瑞鳥。池中有龜、鴛鴦、鵝、魚等水禽鳥類或水生動物,池面停一泊船;池垣上有騎馬俑,三只奔跑的鹿,犧于丁字架上的雞禽一對,另有鵝三只,羊兩只;橋的上端有兩個迎賓俑,池邊橋端設(shè)有一個弓弩手。該水榭通體施綠釉,建筑設(shè)計(jì)簡潔,但輔助景物極其復(fù)雜,富有自然情趣,是研究這一時期莊園主閑逸生活及建筑藝術(shù)、鉛釉陶器燒制工藝的珍貴資料。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