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器物介紹
黃釉扁壺,1971年出土于安陽洪河屯村范粹墓,根據墓志可知,墓主范粹為北齊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涼州刺史,卒于北齊后主武平六年(即公元576年)。
扁壺高20厘米,通體施黃釉,呈扁圓的杏核狀,上窄下寬,敞口短頸,兩肩各有一穿孔。這種杏核形的扁壺出現于北朝,并流行至唐代。它與戰國兩漢時期中國本土的扁壺不同,一般認為仿燒自薩珊波斯的金屬器,多為邢窯、相州窯、鞏義窯等北方窯口的產品,同樣形制的扁壺在寧夏固原、河北邯鄲等地皆有出土。

扁壺壺身正背兩面模印相同的樂舞場面,畫面正中一人在蓮座之上婆娑起舞,舞者雙足騰躍,反首回顧,右手上揚,左手叉腰,表演的正是“環行急蹴皆應節,反手叉腰如卻月”的胡騰舞表演場面。畫面左側一人持鈸、一人彈奏直頸五弦琵琶,右側一人吹橫笛,一人舉掌拍擊。五人皆深目高鼻,頭戴胡帽,身穿窄袖胡服,腳踏尖頭軟靴。

胡騰舞是一種源自中亞石國的舞蹈,北朝時期各民族融合加劇,胡騰舞隨著絲綢之路的日益繁榮而傳入中原地區。到唐代時,胡騰舞因其節奏明快、雄健矯捷,而與胡旋舞、柘枝舞等同樣源于西域的舞蹈一同被歸入健舞類,流行不衰。根據唐詩中“石國胡兒人見少”“胡騰身是涼州兒”“織成蕃帽虛頂尖,細氎胡衫雙袖小”“橫笛琵琶遍頭促”等描寫可知,胡騰舞者一般為胡人男性,表演時穿胡服、戴胡帽,同時以琵琶、橫笛等樂器伴奏。胡騰舞以跳躍和急促多變的騰踏舞步為特色,舞姿輕盈敏捷、陽剛奔放,具有很強的觀賞性。

?墓葬情況
范粹墓出土的這件黃釉扁壺無論是其仿西亞金屬器的造型,聯珠紋、忍冬紋、蓮座等裝飾,還是模印的胡騰樂舞場面,無一不充斥著濃郁的西域風情。又兼之釉色瑩潤、畫面繁簡得當、構圖疏密有致,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范粹作為漢人,為何他的墓中會出土具有如此濃郁西域風情的隨葬品?這與當時的社會情況關系密切。北齊的統治者高氏家族,雖其先世為河北大族渤海高氏,但由于“累世北邊,故習其俗,遂同鮮卑。”(《北齊書·神武紀上》)當時在北齊宮廷內外,充斥著大量西域胡人及胡化的其他民族成員。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雜樂有西涼、鼙舞、清樂、龜茲等,然吹笛,彈琵琶、五弦及歌舞之伎,自文襄(北齊高洋)以來皆所愛好。至河清以后,傳習尤甚。”尤其是后主高緯“唯賞胡戎樂,耽愛無已”。在北齊皇室的大力倡導下,胡樂、胡舞成為上層社會流行的娛樂活動。范粹作為北齊王朝的高級官吏,上行下效,他的墓葬中出土胡騰舞題材的扁壺也就不足為奇了。
小結
自西漢張騫“鑿空”西域,中西方借由絲綢之路貿易往來不絕。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雖戰亂頻繁,但中西方交流并沒有因此中斷,反而在相對安定的年代里呈現出了勃勃的生機。黃釉扁壺作為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產物,展現了中華文明兼容并蓄的文化包容性,以及海納百川的文化自信和氣概!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