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中國杰出的現實主義人物畫家,中國畫壇影響力廣泛的“新浙派人物畫”創始人之一和重要實踐者方增先,1931年生于浙江蘭溪,2019年因病辭世,享年88歲。我的老師1949年考入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1953年畢業于更名后的浙江美術學院,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美術專業人才。他以優異成績畢業轉入研究生班,先期主修油畫。1954年分配入新創設的中國畫系,旋即參與敦煌考察隊赴千佛洞研究和臨摹壁畫、深入藏區草原寫生。1955年創作了奠定其重要代表價值的作品《粒粒皆辛苦》,時年24歲。作品表現了一位節儉老農的一雙撿穗的手,運用簡潔的形式表達了中國人、中國農民的道德品格,成為當代中國美術歷史上的一件新時期代表作品。

《粒粒皆辛苦》
1958年,方老師隨學生下鄉去農村現場教學,畫了大量速寫,他深入研究人體造型結構,結合教學,以線描替代西式素描,嘗試用中國畫線造型改革舊有的專業素描,并先后創作了《浙西三秋》《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裝起義》等作品。1963年,方老師在多年從教積累的基礎上,撰寫了《怎樣畫水墨人物畫》的教材類輔導叢書,該書為現實主義水墨人物教學的寫生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經驗參照。其中簡明實用的方法步驟很快被引為彼時國內各美術院校教學、傳授、研究的主要教材,廣受歡迎,以致陸續再版達幾十萬冊。1964年,方老師推出的新作《說紅書》又成為業界廣為關注的,被譽為最具突出意義的代表性作品,一幅由多人物組合的群像畫面,不光在形式構圖、構成和筆墨藝術處理方面突破了前人的窼臼局限,即從水墨寫意的技術語言出新方面,作品也幾乎涵融了中國畫應有盡有的表現方法,堪為技藝范本,一時成為美談。

《說紅書》
1974年,方老師為小說《艷陽天》創作插圖30幅,該套作品系方增先現實主義水墨人物達到其峰巔水平的佳作。畫家在深入河北農村生活的基礎上,反復研讀揣摩小說的故事內容,通過精心設計,將小說中主要人物塑造的栩栩如生,深得作家浩然的嘉許,甚至與后來拍成電影的《金光大道》中人物幾無二致,多家出版社為之出版單行本。嗣后,方老師陸續發表了多篇談人物畫創作的文章,如《人物畫造型問題》等論文和創作談,針對當時美術院校中國人物畫專業基礎教學改革提出觀點,同時出版了多部畫選,畫集。進入中年以后的方老師,創作熱情一如既往。他堅持常年回歸農村生活,數度赴藏區草原體驗生活,收集創作素材。先生創作了《鄉鎮早市》《帳棚里的笑聲》,連環畫《孔乙己》……,1989年創作的《母親》入選第七屆全國美展,榮獲銀獎和齊白石學術獎,以及后來的《閑看行路人》《行行復行行》《家鄉板凳龍》和《祈福》《祭天》等巨幅作品。那吸收了現代繪畫元素,經過巧妙羅織的點、線、面組合;那筆致生動放逸的形式布局,那夸張變形的孔乙己和刀刻斧鑿般宛若雕塑的“母親”……此間,每一件新作的推出都凝聚了方老師深入、理性的學術思考和創新追求,甚至成為了業界關注的學術風向標。1983年,方增先老師調入上海中國畫院并于翌年出任副院長;1985年任上海美術館館長,又先后擔任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上海大學講習教授;受聘中國美術學院榮譽教授。1999年方老師榮膺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上海市美術家協會主席;2013年獲中國美術獎終身成就獎,2014年獲上海文學藝術獎終身成就獎。在擔任上海美術館館長期間,方老師推動并首開了上海雙年展,并親任藝委會主任,為積極推動中國當代藝術創新與多樣化發展的實踐做出了重要貢獻。

《風馬行空祭山神(局部)》
作為一個具有典型意義的藝術家個案,在方老師的現實主義水墨人物畫作品中,集中體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畫家努力適應新的時代需要,不斷自覺地求變革、求創新,不懈探索并取得顯著成果的艱苦實踐歷程。方老師數十年勤奮鉆研傳統繪畫和西洋油畫藝術的特性,博取眾長,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創造出一整套能夠有效兼融西方藝術精華的中國式線性結構素描和適應現實主義、寫實主義國情需求的藝術造型語言體系與中國傳統繪畫(側重于水墨寫意花鳥畫傳統)特有的水墨畫技法、沒骨寫意花鳥畫兼彩墨的藝術手法,既較好地解決了人物畫的造型問題,又能承傳活用千年的中國畫材料,創作出既具鮮明時代特征,又富有濃郁生活氣息的新人物畫,由此走出了人物畫發展的一片新天地,成就了中國畫創新實踐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歷史篇章,并對此后及當下中國人物畫的轉型、變革、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海燕肖像》
上世紀80年代,中國對內大力發展經濟、文化、社會建設,對外積極推行改革開放,國門洞開,東西方文化藝術思潮交流激蕩,對中國的文藝創作產生重要影響。現實主義藝術如何在更高層次上的深度、廣度、維度方面,在主旋律、多樣化共同發展、日趨繁榮的當下,走出轉換、創新之路,形成中國精神、中國氣派特點鮮明、藝術家個性語言特征獨特的新格局,成為藝術實踐者必須破解的課題。受到時代變化感召和學術理想追求內在驅動的方老師,以極大的熱情、積極進行各種嘗試,以尋求水墨畫藝術的現代變革之路。他既從西方現代藝術中汲取靈感,在水墨畫創作實踐中融入現代藝術中的觀念構成與變異元素,又深研中國民間美術的形式特點和書法藝術線型抽象結構,再試圖回溯續接傳統繪畫的中國精神特質與審美意趣,將之冶煉融鑄一爐。創造屬于方氏個人的藝術風格和語言圖式。而這所有的實踐過程與經歷,始終未曾偏離中國文化立場,以一個智者的文化底蘊和眼光去解讀、認識、辨析、吸收、棄取古今中外既有藝術資源,從而進入再創造,將技術層面的寫“意”上升為思想情感層面的“意”的精神指向,使個人的藝術實踐獲得更高層次和更大空間的綜合與自由度;誠如方老師的自我總結所云:“藝術的原創,在于藝術家對宇宙、人生的感悟;在于對事物的感受和對感情、思想的表達。”而今,方老師的成就與貢獻已為世界公認,世間研究先生藝術成果的評論、著述亦廣為播布。作為學生,我想陳述一段令我銘感五內的往事,以緬懷老師的德范,表達學生對老師的崇敬。

《江南五月》
1978年5月,改革開放后首批來華展覽的《法國十九世紀農村風情作品展》從北京移師上海展出,遼寧省文藝創作辦公室(文革后恢復為省文聯)美術組的工作人員有意組團前往觀摩學習,主任金榮紱指派剛去美術組工作的我赴上海打前站。自學繪畫起步的我按捺不住先睹為快的迫切心情,早早到了上海工展中心,細細地觀賞這批出自近200年前法蘭西藝術家的精彩經典之作。那刻畫入微的精妙技法和保存完好如新的色彩,生動真實地再現了法國農村、農人的生活場景,擠奶姑娘、跺草農婦和歇晌的農夫,在藝術家深入細致的觀察下,通過嫻熟的繪畫技藝得以充分、豐富和真切的呈現。徜徉之間,得遇上海人美社的連環畫編輯任伯宏先生,他興奮地告訴我:“方增先也來了!”“他是誰?”……,伯宏先生將我領到影響蜚聲海內外的大畫家、美院教授、浙派人物畫奠基人之一的方老師跟前。和老師作品中壯實的人物形象相比,真實的方老師身材不高,目光炯炯透著靈敏。伯宏先生的一番美溢令我這“自學成才”之人在大家面前直覺得無地自容。方老師謙和地與我握手,寒暄之間詢問了我的經歷,勉勵我繼續努力,并且說如果需要,可以帶些作品去家看看。現場認識方老師的人很多,紛紛與之打招呼攀談,方老師看我木然在側,特意說道,有時間來家聊聊吧,并且還給我留了地址。不擅交際的我,納納地說了聲:謝謝。觀眾摩肩接踵的法國藝術展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對我堅定學習美術的志向產生重要影響。出差時間有限制,臨離上海時,我真帶著幾張農村田間地頭的寫生和速寫本叩響了方老師時居衡山路的家門。盧師母應聲開門,供職上海油畫雕塑院的盧琪輝老師聽說是方增先約的“客人”,一臉慈祥熱情地引我進了書房。大畫家方老師一張張翻閱了我在黑龍江當農民時畫的“作品”,一一加以點評,指出問題和缺失之處。言談之間說道:“沒上過學?”,“是。”“為何不上學?”“年齡過了。”“嗯?”“招生年齡限在25歲,我26歲超過了。”“噢。”許久,方老師問:“想不想上學?”“當然想,可是行嗎?”“念研究生呢?”“研究生是什么呵?”因文革家庭變故,靠臨摹連環畫自學繪畫的我完全不了解科班學院的情況。“研究生也是畫畫當學生,相當于大學5、6年級吧,比本科四年高一級,從事研究么……”“那當然好,可是我缺檔太多,有這可能嗎?”“愿意來試試嗎?可惜今年初試已過,如果你愿意,我來反映爭取一下,如果可以,你就來,如果不行,那你就好好準備,明年來考……。”“那,謝謝方老師鼓勵,我試試看,但不要讓老師為難……”言語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方老師的關愛和愿意幫助年輕人的熱忱,我與老師素昧生平,僅憑一位熟悉熱心的長者介紹,未曾想過做些鋪墊準備,竟意外地與方老師有了以上那番談話。是出于對下鄉知青的同情,是善意的提點自學美術的愛好者,還是方老師發現了我具有些許可造資質,我一時無法分辨。返回北地,我按照方老師的提示,制訂了學習計劃,想通過全面補課追趕失落的光陰。

《回眸》
7月,正在朝陽地區出差中的我意外接到了浙江美院發來通知,要求赴杭州參加研究生復試。這如何是好?基礎空白,赴考全無勝算可能。放棄,如何對得起老師一番用心?去!必須盡努力赴考,且不計成敗。靠著日常有限的積累,我登上南下的列車,一路背誦文藝理論和中國美術史。又在上海轉車的四小時內,刮風般地從書店買來方老師的《怎樣畫水墨人物畫》讀本;搜來宣紙毛筆,臨摹周思聰、盧沉先生的單片人物肖像寫生。翌日一早匆匆經過初試補考,便跟隨眾多參加研究生復試的老少考生走進考場。人頭攢動的考場中既有眾多業界聲名響亮的才俊好手,也有多位當年畢業浙江美院意欲改變工作環境的學長,還有不少能與監考老師稱兄道弟的同門師友。我怯怯地看著師兄吳永良先我完成了一幅寫生,不清寫生步驟和生宣水墨特性的我在指定的模特全側逆光的位置上,“決絕”地進入狀態……下午四點交卷,監考老師將試卷依序貼上墻面。藝術、技能,來不得半點虛假,水準優劣高下立判,我自知差距所在,卻也并非懸殊,我感激方老師給了我這次歷練的機會,并暗下決心,來年再試。當晚,我乘夜車返回東北。約摸一周左右,我意外接到了方老師親筆來信,先生流暢且書體獨特的藍墨水鋼筆字,雖廖廖數語,卻讓我瞬間淚水盈眶,他婉轉地告知我考試成績不甚理想,但希望我不要灰心,認真準備,明年再試。我馬上回信表達感謝之情,同時也表示了會加倍努力的決心……北方霜早,秋黃之際,我又接到了方老師的第二封信,信中說他因故放棄了本年度招收研究生計劃,明年再招,勉勵我好好準備。雖然也是一頁紙,內容簡明,但對于一個原以為此生無望上學,卻又依稀看到前方光亮的我,是何其珍貴。12月中旬,我在出差遼陽途中接到辦公室電話,說有急件掛號信。回到沈陽打開信封,竟是浙江美術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天大的意外,令我半天醒不過神來。我報告了領導并按要求辦好一應手續,在當年的最后一天,領取了780001號學生證,成為遲到了一學期的浙江美院“研究生”,旋即轉入了緊張的學習生活。直到半年以后,我才陸續從先我入學的學長師友嘴里知道,方老師、中國畫系、美術學院院長、書記為破格錄取我,前前后后做了大量的努力和爭取工作,而其中的難度與周折之感人,幾可寫成一部生動的電視連續劇。

《秋收》
人生之路,何其漫長,天賦才情、優秀進取勝于我的同齡人何其之多,我是幸運的。感謝方老師,感謝眾多有意無意曾給我以幫助的人們,感謝在后來的從學從藝道路上,方老師給予我從精神到學業上的支持與教誨,沒有方老師,也就沒有后來的馮遠。說來也許令今人難以置信:在成為他學生之前,方老師未曾抽過我的一支煙,喝過一袋茶;畢業至今,也是因為方老師常年患有慢性胃疾,未曾在飯店吃過一頓學生請的謝師飯。斯人已逝、德業長存,師者之風,山高水長。一個人,一輩子做一件事,是謂平凡;一輩子敬業做好一件事,是謂不凡;一輩子將事情做得有意義,是謂非凡;而一輩子能夠將事情做得載入史冊,影響后世,那是超凡。方老師既是一個農民平凡的兒子,在他身上葆有著質樸純正、頑強堅忍的天性,同時又歷練修為成一位超凡的藝術家,其所具有的執著、勇毅、仁愛和創造智慧,使他成為無愧于這個時代的中國藝術家和后學們學習的榜樣。

?2012年春節馮遠攜妻水靜汶于上海探望方老師和師母
注:本文轉載自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微信公眾號,原標題為《心香百縷念吾師——紀念我的老師方增先》。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