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香港巴塞爾線上藝術博覽會
貴賓線上預覽開放時間
2020年3月18日,6:00pm
公眾線上瀏覽開放時間
2020年3月20日- 25日
在即將來臨的2020年香港巴塞爾線上藝博會之中,佩斯畫廊將于線上展位帶來超過30位跨越時代、地域和創作領域的藝術家的佳作;其中包括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阿歷克斯·卡茨(Alex Katz)、瑪麗·闊思(Mary Corse)、山姆·吉利安(Sam Gilliam)、張曉剛、仇曉飛、李健鏞(Lee Kun-Yong)、阿琳·舍切特(Arlene Shechet)、奈杰爾.庫克(Nigel Cooke)、劉建華等等。


安迪·沃霍爾,“經典回顧(藍色)”,c. 1978,布面絲網印刷油墨及合成聚合物,101.6 cm × 101.6 cm ?? 安迪·沃霍爾


安迪·沃霍爾,“經典回顧(藍色)”(局部),c. 1978,布面絲網印刷油墨及合成聚合物,101.6 cm × 101.6 cm ?? 安迪·沃霍爾
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生于1928年,美國匹茲堡;卒于1987年,美國紐約),美國知名藝術家、印刷家、電影攝影師,是藝術運動波普藝術的開創者之一。他的作品廣泛采用消費主義和流行文化的圖像,例如這件《經典回顧(藍色)》。沃霍爾將商業與藝術相結合的方式是很直觀的:絲網印刷帶來的富有顆粒質感、顏色鮮艷的畫面,通過具有沖擊性的視覺占領,表現出一種旁觀的、冷淡的嘲諷態度,令我們得以冷靜地思考時代的冷漠、空虛與個性的失去。


阿歷克斯·卡茨,“哭泣的櫻桃2”,2005,布面油畫,243.8 cm x 121.9 cm ? 亞歷克斯·卡茨


阿歷克斯·卡茨,“哭泣的櫻桃2”(局部),2005,布面油畫,243.8 cm x 121.9 cm ? 亞歷克斯·卡茨
阿歷克斯·卡茨(Alex Katz,生于1927年,美國紐約)于20世紀50年代發展出屬于自己的極簡主義美學,這不僅是對當時占據主流的抽象表現主義風格的回應,也是波普藝術的先聲。他的肖像畫和富有浸沒感的風景畫極負盛名,其獨樹一幟的畫風具有先鋒意味,這體現在他親切迷人又具果斷畫風的大尺幅作品中。卡茨不愿意跟隨當時主流風格的形式,他所考慮的是以垂直和水平的幾何體系展開的新的平涂性的具象繪畫,這引領著現代主義繪畫的早期先鋒運動——構成主義的觀點。簡約的線條,純樸的平涂畫面,微妙的色彩運用,在卡茨豐富多產的創作生涯中貫穿始終。
卡茨自 1951 年起在世界各地舉辦超過 200 次個展,參加近 500 次聯展, 享有極高的國際聲譽。多個國際頂級機構為他舉辦過回顧展,其中包括:紐 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英國泰特圣艾夫斯美術館、英國馬爾蓋特特納現代畫廊、 西班牙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他的作品被收藏于世界頂級收藏機構,最著名的 包括: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法國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蓬皮杜藝術中心、西班牙馬德里索菲亞王后藝術中心和 英國泰特美術館。

瑪麗·闊思,“無題(白色亮帶)”,1993,布面丙烯混合玻璃微粒,91.4 cm × 91.4 cm ?? 瑪麗·闊思


瑪麗·闊思,“無題(白色亮帶)”(局部),1993,布面丙烯混合玻璃微粒,91.4 cm × 91.4 cm ?? 瑪麗·闊思
瑪麗·闊思 (Mary Corse,生于1945 年,美國伯克利)在過去的五十年里致力于探索感知、光的特質和抽象概念——通過對繪畫的創新,她對以光作為藝術的主題和媒介進行持續的探討。藝術家最初從太平洋海岸公路邊的白色油漆線受車燈照亮時閃爍的光中獲得了靈感——白色涂料中的玻璃微粒,與她自身的物理移動,一同造成了這一現象。闊思將這一意外發現轉化進她自己的創作中,將玻璃微粒融入丙烯顏料,從而駕馭了光的折射,創造出光芒四射的視覺效果,并且根據觀賞者在畫作周圍移動的位置,看到的光反射也會產生變化。
闊思在美國和世界范圍內廣泛展出作品,包括一些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展覽,如 2011 年蓋蒂美術館的“亞洲標準時間:洛杉磯繪畫和雕塑的橫流,1950-1970”,后巡展至柏林的格羅皮烏斯博物館;2011 年在圣地亞哥當代美術館的“顯著:加州光與空間”等。2018年,闊思在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舉辦回顧展, 2019 年夏天,回顧展會巡展至洛杉磯郡立美術館。她的裝置作品正同時在紐約“迪亞:比肯”藝術中心長期展出中。闊思的作品亦獲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休斯頓梅尼爾收藏、洛杉磯郡立美術館、洛杉磯當代美術館、蓋蒂美術館及巴塞爾貝樂基金會等多家知名藝術機構、美術館及收藏基金會收藏。

山姆·吉利安,“無題”,2019,和紙紙本水彩,188 cm × 99.1 cm ? 山姆·吉利安


山姆·吉利安,“無題”(局部),2019,和紙紙本水彩,188 cm × 99.1 cm ? 山姆·吉利安
山姆·吉利安(Sam Gilliam,生于1933年,美國密西西比)是戰后美國繪畫的偉大創新者之一。他于1960年代中期從華盛頓特區亮相,其作品闡述并突破了彩色畫派繪畫的傳統精神。一系列形式上的突破很快將引發他創作了其經典的垂墜畫創作,以全新的方式擴展抽象表現主義的宗旨;他被認為是第一個實踐無支架掛置油畫這一想法的藝術家,亦是1965年以來在色彩繪畫領域的重要貢獻者。吉利安在展覽空間的墻壁或天花板上懸掛了無邊無際的油畫畫布,從而改變了他的媒介和觀看環境。吉利安近期正式加入佩斯,這是這位藝術家60年的職業生涯中第一次由一家紐約畫廊代理。吉利安的作品被列于全球50多個公共收藏中,其中包括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的、倫敦泰特美術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等等。

張曉剛,“小浴缸”,2018,紙本油畫拼貼,57.5 cm × 49 cm ? 張曉剛

張曉剛,“小浴缸”(局部),2018,紙本油畫拼貼,57.5 cm × 49 cm ? 張曉剛
張曉剛(生于1958年,中國昆明)1982年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繪畫系油畫專業,他曾積極參與了中國八十年代的新潮美術運動,創作出一系列反映時代精神與個人內在體驗的作品。九十年代初,他以一組奠定個人風格的“血緣—大家庭”系列描繪出了中國特有的家庭關系、集體關系乃至社會權力結構。該系列作品為張曉剛贏得了圣保羅雙年展銅獎以及國際范圍的關注,并隨后受邀參展了包括第45屆威尼斯雙年展在內的多個國際藝術大展。此后,張曉剛陸續創作了“失憶與記憶”、“綠墻”、“里和外”等系列,并在國內外美術館及藝術機構中舉辦了一系列個人展覽。
張曉剛的作品如今已被全世界廣泛收藏,包括上海美術館(中國上海)、OCT藝術中心(中國深圳)、福岡美術館(日本福岡)、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澳大利亞堪培拉)、新南威爾士美術館(澳大利亞悉尼)、昆士蘭美術館(澳大利亞昆士蘭)、古根海姆美術館(紐約)、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美國舊金山)、美國亞太博物館(美國加利福尼亞帕薩迪納)以及庇卡底博物館(法國阿密)等。

仇曉飛,“蟠木”,2014,布面丙烯,200 cm x 210 cm ? 仇曉飛
仇曉飛(生于1977年,中國哈爾濱) 1998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附中,2002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并于次年共同創立了中國具代表性的青年藝術團體“N12”。仇曉飛的藝術實踐包括油畫、水彩、立體繪畫雕塑及裝置等媒材,他的早期創作關注與記憶有關的圖像溯源學。近期創作則經歷了從“繪畫再現”到“再現繪畫”的過程,創作主題逐漸深入到對文化心理及社會潛意識的探索,挖掘繪畫行動推進過程中的即興與不穩定性,在混雜而豐富的意象間尋找具有張力的平衡點。
仇曉飛的作品在國內外多個重要美術館及機構展出,如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今日美術館、荷蘭格羅寧根博物館、德國ZKM美術館、英國泰特利物浦美術館、瑞士伯爾尼美術博物館等。

李健鏞,“身體描繪 76-1-2019,” 2019,布面丙烯,163 cm × 130 cm ? 李健鏞
李健鏞(Lee Kun-Yong,生于)是韓國前衛藝術運動中的關鍵人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一系列簡潔而引人深思的行為表演作品為藝術界帶來了革新性的精神力量。而李健鏞的身體繪畫則與他的行為作品有著極強的關聯度。藝術家通過實現設置的種種條件,讓身體在一系列行為中自行探索自身的尺度及極限,并借助顏料,在畫作表面留下運動的痕跡,令身體自行創作出它的“自畫像”。在一系列延續性的畫作中,藝術家或背靠畫布,通過伸展肢體將四周涂滿;或以肩膀為軸心,記錄下雙臂自然擺動的軌跡。對他而言,“身體”正是理解自身與世界關系的核心,正是以身體為中介,生命內部的體驗得以與外部世界相連通。


阿琳·舍切特,“渴望”,2019,無釉陶瓷與釉面磚,180.3 cm × 57.2 cm × 40.6 cm ? 阿琳·舍切特


阿琳·舍切特,“渴望”(局部),2019,無釉陶瓷與釉面磚,180.3 cm × 57.2 cm × 40.6 cm ? 阿琳·舍切特
阿琳·舍切特(Arlene Shechet,生于1951年,美國紐約)是一位多領域的雕塑家,其作品飽含她豐富的個人特質,結合了從陶瓷到木材和金屬制品的不同媒材,并使用俏皮而刻意意味不明的標題來命名,激發觀眾無盡的聯想。舍切特對雕塑和材料寬廣的態度使人想起了她本人十分仰慕的藝術家,例如索菲·陶伯-阿爾普(Sophie Taeuber-Arp)和索尼亞·德勞內(Sonia Delaunay),她們的作品超越了繪畫和雕塑的既定領域,并涵蓋了創新的多媒體實踐,使她們的作品與其他男性同行有所不同。
舍切特的作品被收錄于許多著名的公共收藏之中,其中包括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紐約哈德遜河畔安嫩代爾的CCS巴德學院博物館;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紐約猶太博物館;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華盛頓特區國家美術館;明尼阿波利斯的沃克藝術中心;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等等。


奈吉爾·庫克,“凝視領域”,2019,棉花吸水紙紙本丙烯,整體140.3 cm × 103.9 cm ? 奈吉爾·庫克

奈吉爾·庫克,“凝視領域”(局部),2019,棉花吸水紙紙本丙烯,整體140.3 cm × 103.9 cm ? 奈吉爾·庫克
奈杰爾.庫克(Nigel Cooke,生于1973年,英國曼切斯特)以其令人印象深刻的畫作見稱,其主題探索創造性工作、個人意識、藝術史及人工和自然世界之間的各種交叉點。庫克在創作中使用 歧義和碎片化作為手段,著意摧毀抽象、具象、風景和靜物等類型之間的區別。而這件近作標志著藝術家在過去一年中創作方向發生的重大轉變,從敘事主題轉向了一個具有自身特質和內在邏輯的充滿活力的系統。動態的構圖反映出活力、幾率和直覺的復雜相互作用。它們從一種單一的顏色開始,在一個松散的結構中成形,從而推動繪畫過程向前發展。
庫克曾參與超過全球五十多個群展,作品被眾多重要的藝術機構收藏,包括英國泰特美術館、英國文化協會、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漢莫博物館等。

劉建華,“線條-20號”,2015-2019,瓷,112 cm × 105 cm × 2 cm ? 劉建華
劉建華(生于1962年,中國江西)以綜合材料為主要媒介,是中國當代藝術領域最具實驗性、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劉建華的陶瓷作品善于將日常用品復制成外表和象征意義大于實用性的神秘物體。2008年,他一反先前多年對全球化及中國社會急劇轉型引發的諸多問題、焦點的近距離直接關注,提出“無意義、無內容”的理念來進行創作,從2008年作品《無題》開始了一個全新方向的探索,并形成了當代藝術創作的個人語言體系,而《線條》系列則為其中代表。
劉建華作品被列于眾多國際公共機構和私人收藏,其中包括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英國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英國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美術館(V&A)、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意大利佛羅倫薩薩爾瓦多·菲拉格慕博物館、香港M+美術館、上海余德耀美術館、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澳大利亞悉尼新南威爾士藝術博物館、澳大利亞昆士蘭美術館等等。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