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書法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明清時期的信札主要是知識分子之間私下交流的書信。這些書信的文字內容包括了學術交流、信息溝通,還可以透露出他們之間發生的瑣事,反映了文人生活中諧趣的細微情節。翻閱、欣賞前人的書信,無異于一場頗具情致的精神盛宴。

北宋 曾鞏《局事帖》局部
唐人以前,我們能看到那時的信札大大小小,當時人們對于書信的形式并沒有統一約定,而且書寫的都很隨意,相信那時候人們并不重視書信這種形式。到了宋代,文人階層迅猛發展,像歐陽修、蘇軾、黃庭堅、曾鞏這樣杰出的文人各領風騷,為后世留下了千古名篇。

明清時期,書信的形式進一步固定下來。信封使用質地較硬的白色或黃色紙,正面中央印有紅色方框或者用紅色貼紙取代,收信人姓名寫在其中,下方要加“臺起”“鈞鑒”等等敬語。右上方書寫收信人地址,左下方書寫自己的名諱。如果是身份高貴的人,還要在背面加封火漆以示尊重。

民國時期 黃侃信札
普通信紙通常印有八行豎格,俗稱“紅八行”,草率一點則干脆使用白紙,但是文人為了標榜其脫俗的品質和高雅的情趣,則選用高檔的“箋紙”。

花箋紙
早期的箋紙用蠟染,黃庭堅著名的《松風閣帖》使用的就是上等蠟箋紙,如果能見到真跡,細細觀賞紙面上有一道道美麗的花紋,甚是好看。

花箋紙
明清以降,文人生怕市井所制的信紙粗俗,擔心會“蠅污白璧”,玷污了自己高潔的翰墨,所以開始動手設計,乃至自己制作信紙。他們選用各種花卉、美景作為底紋,有的濃烈厚重,有的淡雅清新。這樣精美如畫的信紙制作出來簡直就是藝術品,使得文人們竟然舍不得使用,最終成為了收藏品。

弘一法師信札
信札由于是私人間往來的書信,是聯絡感情的工具,它不同于公文那么嚴謹、端正,所以內容清雅閑逸,流露出鮮明的個性特點。如明末清初的信札多為文人們匡時濟世的高尚情懷,或者是放達、孤傲,對時局的嬉笑怒罵,反映了自身困頓、潦倒的窘境。清末民國,知識分子多以知識強國,所以他們的書信中往往是學問的交流和對于民族國家的希望。

李大釗書信
閱讀史書只能從理性角度去發現歷史、了解史實,而閱讀前人的書信,一個個鮮活的形象便展示于眼前,讓我們更能從人性的角度去認識歷史。

張大千書信
信札中的書法也是與一般的書法不同,由于紙張的幅面只有一尺左右,所以不能用長槍大戟的左右開弓,必須凝神聚氣在方寸之間書寫出精妙婉轉的小字。

魯迅書信
魯迅不僅是偉大的文學家,還是一位具有深厚功力的書法家。魯迅為人剛強,文章極具批判性,這與顏真卿有著高度的契合度,郭沫若曾稱其書法“遠逾宋唐,直攀魏晉。”
魯迅曾在《且介亭雜文》中說:“例如畫家的畫人物,也是靜觀默察,爛熟于心,然后凝神結想,一揮而就。” 魯迅寫字同樣發揮了“靜觀默察”的特點,在考慮周密之后再行下筆,所以魯迅書法并不像他文章一樣犀利,而是溫婉、含蓄的書卷氣。

齊白石信札
信札的魅力還在于它的藝術性,在一尺有余的方寸之間,書者用果斷、快捷的行筆體現了自然狀態下的書寫,在手腕的起伏代表了心情的跌宕。
記得去年某位日本文物界要人去世,中國一家著名媒體發去一封悼念信,此信居然使用普通A4打印紙,這也許會讓重視儀式感的日本人汗顏的吧?還記得我們小時候收到家信時的喜悅與激動嗎?我們應該把優秀的傳統文化帶回到現實生活中,也希望您能提筆為親朋好友傳遞溫暖的情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