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中山名文,字逸仙。廣東香山(今中山)人。孫中山是近代中國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中華民國的創立者,被尊稱為國父。
孫中山一生中手書了大量的書信、電報、文稿、手令、委任狀和題字題詞等,其書法主要有楷書和行書兩種字體。在其作品中,除明顯的師法顏真卿和蘇軾的痕跡外,還融入了魏碑和章草的筆意與體勢。用筆自在從容,簡凈平和,剛柔相濟,力含字中。結字寬博敦厚,寓巧于拙,樸實無華,無過不及。整體氣象正大渾穆,沖和淵雅,既有一股浩然正氣充溢其間,坦蕩磊落,又示人以親和溫潤,韻味綿長。

題贈馬湘“共和”中堂?年代不詳
孫中山好寫字,身前留下的大量墨寶,不僅是珍貴的革命史料,也是難得的書法作品。無論是案頭小牘或辟窠巨構,所書皆開闊雄渾、朗健清逸,字字獨立卻氣脈渾整。自始至終都貫徹著一種正大、沉毅、豪邁的陽剛精神和恢弘獨特的美感,在雍和中透著高雅不俗,體現了孫中山的偉人氣魄和不朽精神。
孫中山當然不是書法知名,但他的書法作品有著不同尋常的韻味。孫中山的字,結體緊密,氣象雍容,有一種大家風范。他放筆直書,隨意揮毫,不受任何拘束,但不離書法其宗,剛勁有力的書法中透出了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不拘泥于傳統布局排列,突破舊規,而更注重書寫內容及筆下情感的表達,一氣呵成。

書贈佐佐先生“明德親民”條幅?年代不詳
孫中山是一位革命的實踐者,不可能臨池學書般地只專心于書法。他的書法不是練出來的,而純粹是從心靈里流露出來,是以其特殊的政治地位與偉大理想自成一體,“字如其人”在孫中山身上得到完美的體現。孫中山的書法墨跡不僅具有珍貴的文獻價值,記錄了那個時代的民主革命歷程,透過字跡,我們還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大道。正如項穆《書法雅言》所述:“法書仙手,致中極和,可以發天地之玄微,宣道義之蘊奧,繼往圣之絕學,開后覺之良心。功將禮樂同休,名與日月并曜,豈惟明窗凈幾,神怡務閑,筆硯精良,人生清福而已哉?”又曰:“所謂有諸中,必形諸外,觀其相,可識其心。……書法乃傳心也。”對于書法而言,紀辭乃其最基本之實用功能,書雖小技,可以通道。


孫中山手書、宋慶齡跋《國民政府建國大綱》折?一九二四年四月十二日

題贈南洋路礦學校“造路救國”橫幅?一九一七年

題贈何俠“預備殺賊”橫幅?一九二二年
在從事長期國民革命中,孫中山有一特別的習慣,即在書寫手令、信函時,往往喜用“西紙”,不用石硯磨墨,直接用毛筆沾外國墨水書寫,取其便利而色調,不需磨墨功夫,以求節省時間從事革命活動。但他在題詞贈送同志,鼓勵仁人革命斗志時,使用的仍是毛筆、硯臺、墨條和中國宣紙。孫中山書法風格一脈相承,無論是案頭小牘或揮椽巨構,所書皆開闊雄渾,朗健清逸,筆勢舒斂有致,字字獨立卻氣脈渾整。

題贈蕭萱“致虛守靜”橫幅?年代不詳

書贈黃興“安危他日終須仗,甘苦來時要共嘗”對聯?一九一二年

“修身豈為名傳世,作事惟思利及人”對聯 ?年代不詳

書贈趙成梁“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對聯?一九二二年
孫中山先生命筆作書時思想上法制性強,態度上嚴肅認真,文字上基礎深厚,在書藝上廣泛吸收,反映到他筆下來的。他未嘗以書法家自鳴,但誰說他沒有書法上的藝術修養呢!對書法藝術的吸收與發揮,正好為我們后人學習。通過對孫中山書法墨跡的欣賞,我們可以由此追溯并領略其高遠的志向,感悟其堅韌不拔的革命信念和天下為公的高尚情懷,汲取努力奮斗、不懈前行的鼓舞力量。

“夫天下之事……”中堂?年代不詳

為指示政事及例外發生之事處理辦法致胡漢民、程潛、廖仲愷、楊庶堪函?一九二三年八月四日

題贈李仙根“知難行易”橫幅?年代不詳

題贈鄧蔭南“博愛”橫幅?年代不詳

書贈楊壽彭“天下為公”橫幅?一九一三年

為指點治病注意事項致張靜江函?一九二三年一月八日

為反袁運動中不宜分途并進事復黃興函?一九一四年六月三日

為將東莞電船轉交石龍兵站差遣事致廖湘蕓函?一九二三年六月十五日

?為請與王紹一接洽促湘軍出兵攻桂事致朱執信函?一九二〇年八月四日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