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美術館、博物館等展館目前均處于暫時閉館的狀態。但大眾和藝術近距離“接觸”的大門,并未就此關上。打開不少藝術類公眾號,諸如“可以在家逛的500家博物館”、 “足不出戶,在家看遍百家博物館”、“宅家里太無聊?不如云逛博物館吧”等推文屢見不鮮,并且獲贊甚多。線上觀展,正成為疫情期間的“新風尚”。

潘裕鈺 戲曲人物 49.8×69.2cm 中國畫 1991年
(選自“戲里風華——館藏皮影與戲曲繪畫精品展”)
?近年來美術館、博物館等推進的線上工程也在這次疫情中得到一次真正的“大檢閱”。疫情助推下,“云觀展”正走紅,但它距離成為觀展新常態又有多遠?
跨越時間、空間的云展
中國美術館官微選登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上具有影響、深入人心的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水彩畫、攝影、漆畫、素描、速寫、剪紙等種類作品向醫務工作者、向捐贈者致敬。
自1月29日以來,江蘇省美術館官微已陸續推出了三十四期“在線觀展”活動,包括“大橋記憶——南京長江大橋主題藝術作品及史料巡展”“戲里風華——館藏皮影與戲曲繪畫精品展”“一蓑煙雨——朱振庚藝術展”“抗疫主題創作網上作品展”等,更有館長徐惠泉及策展人為觀眾導覽、講解作品。
閉館期間的中華藝術宮,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持續發布、推廣館藏精品。通過官網“展覽館藏”板塊,可以查詢賀友直、吳冠中、沈柔堅等藝術家的捐贈作品以及部分館藏作品。據館方介紹,根據現階段疫情,中華藝術宮也將通過網絡開展文化藝術服務,提供更多形式的線上藝術內容。
劉海粟美術館日前則上線名為“十上黃山絕頂人——館藏劉海粟黃山精品研究展”的線上VR展覽。作為劉海粟美術館成立25周年系列大展之一,包括劉海粟上世紀20年代創作的油畫《雕像與水果》、30年代創作的國畫《古松圖》、50年代創作的油畫《黃山溫泉》、80年代創作的油畫《散花塢云海奇觀》《白龍潭》、國畫《桃花溪》等畫作,均可以足不出戶在網上慢慢賞析,而實時顯示的瀏覽量也在逐日遞增。
上海海派連環畫中心主任劉亞軍說:“線上展覽是對資源的整合和利用。每一場展覽都會耗費大量精力物力,展出時間和內容有限,但通過線上‘云游天下’,可實現全天候不落幕的觀賞。尤其目前數字化技術迅速發展,可進一步提升線上觀展的‘零距離’感。”
除了上海的“云展”,觀眾也可以通過網絡從故宮的太和門進入,一直“走”到神武門。通過網絡,不僅可以24小時“逛”故宮,甚至還能挑選故宮的打開模式:比如,在3D的全景下,選擇下雪的場景進入故宮。你也可以通過陜西歷史博物館的數字展廳,賞鑒它的所有展品,包括18件國寶級文物。
500家博物館一手“掌控”
不僅僅是美術館、博物館等展出場館主動推薦線上展覽,疫情期間,一款“博物官”的微信小程序也被很多熱愛藝術的人士推薦。該小程序提供的線上博物館涵蓋了500家博物館,其中包括國內全部省級重點博物館、130家一級博物館以及市區級博物館。
同時,為了更好地助力博物館文物數據的流傳與傳承,博物官線上開放20萬件畫作,6萬件精品文物及展覽展品解讀,并有300余件3D文物體驗及全景展廳瀏覽。觀眾足不出戶,幾乎可以同時賞3D版的《西漢·長信宮燈》(現藏于河北博物院),高清大圖版的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等等。
資深策展人、韓天衡美術館首任館長朱曉東說:“這次疫情導致博物館、美術館暫時閉館,網上推出了‘線上觀展’、‘數字化3D觀展’、‘數字博物館’等新模式,總體上是文博行業的‘互聯網+’模式的一次呈現,也是近幾年來政府加大對公共文化場館信息技術領域財政資金投入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不止國內,包括盧浮宮、大英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國外知名博物館也可以在網上按圖索驥欣賞其藏品。
因為便利,這一次的線上觀展潮獲得了相當多藝術愛好者的推崇。網友們紛紛點贊:“有看頭、漲知識”“不出門也能逛博物館”“建議推薦給宅在家寫作業的學生看”。
或能成為新常態
在業內人士看來,疫情當前“云觀展”走紅,或許能成為觀展新常態的一種補充方式,但它無法替代實體的博物館。
復旦大學文博系教授、東亞文化遺產保護學會副會長杜曉帆直言:“線上美術館和博物館只能是一個輔助和補充的作用,永遠代替不了實體的博物館。”他舉例,“中國的《清明上河圖》展出,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觀眾愿意排隊等候觀看?如果只是看看畫的內容,出版的各種畫冊應該說無數了,尤其是數字化、影像化的清明上河圖在上海世博會后流傳不可謂不廣。同樣,盧浮宮里鎮館三寶——蒙娜麗莎的微笑、愛神維納斯、勝利女神,它們家喻戶曉,各種影像化的資料汗牛充棟,但是為什么永遠有那么多的觀眾排隊等候觀賞?這是博物館、美術館之所以能夠存在的主要原因,也是文物和美術作品本身所具有的魅力,這是無可替代的。”
在杜曉帆看來,線上美術館、博物館作為補充,其意義不言而喻,“但它替代不了人與實物之間交匯后產生的多種體驗。我更期待的是能夠向公眾準確傳遞文物和美術品真實價值的線上產品。”
對此,朱曉東持同感。“如同電子書盛行而紙質書還有生存空間一般,線上觀展有其實用性,但作為藝術欣賞,它取代不了展廳實景。”朱曉東看了幾個線上展館,指出問題所在:“基本上還是展品羅列,雖然真實可信,圖片像素也很高清,但還不能產生引人入勝的‘趣味性’和‘‘震撼力’。這可能是因為初級產品所致,互聯網是講究更新和迭代的。”朱曉東更希望通過現階段的觀展“剛需”,引起更多文博專家、策展人對數字時代觀展習慣的重視,同時也能以新的手段引導年輕觀眾進入博物館。
博物館如何在新時代,用更多新方法、新手段、新科技吸引當下的觀眾?劉亞軍表示,線上傳播不是簡單的平移線下內容,“這是我們需要補上的短板。國外如Google Arts & Culture開創的‘在線博物館’,通過互聯網技術,打破時空界限,讓硬核粉絲們撇開了‘他者’因素干擾,在純粹的藝術空間中與作品直接對話,最終實現同頻共振。”在劉亞軍看來,下一步應加快打造適合線上觀摩方式的互動體驗,以幫助實現市民文化生活更有詩意體驗感的“云中漫步”。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