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答》 布面綜合材料 180x100cm 1992年
浩瀚宇宙、無限時空中,生命是個難以思議的奇跡。當我們仰望蒼穹時,會發覺自己是如此渺小。但身處擾攘人群中時,又意識到自己具有獨一無二的主體性。從呱呱落地開始,個體生命就身處具體而微的文化環境中。一方面,同為人類,普世人性天然的相聯互通著;另一方面,一個人是一個獨特的世界,每個人的秉性、經歷、文化儲備、知識結構等千差萬別,這些繁雜交互的因素,微妙的驅動著人的意識和行動。

《金與灰》 骨灰、金鉑、油畫布 115x230cm 1985年
恍然不覺中,成長經歷醞釀為文化記憶,積淀在意識深處,直到在某個情境中被激活起來。帶有鄉愁意味的“文化母體”,首先是孕育個體的天地,作為靈長類動物的地球人,在其中同呼吸、同命運,同情同理;其次是自幼生活的家鄉,一方水土一方人,來自不同國家、民族、家庭等的人們,保留著彼此間豐富的差異,甚至直到終老。

《我的翅膀,我的沉重》 裝置 2015年
成長于中國江南地區的單凡,1984年留學德國后,從此長期生活和工作于此。思維開放的他,早已輕松有機的融入了德國的文化語境中,但在中國的成長經歷依然會不時泛上心頭,乃至經久不散。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一直生活在歐洲或中國的人,都難以設身處地感受到單凡和故鄉這個文化母體的關系。作為藝術家,他的作品成為他釋放內心感受的主要通道,以美學的方式實證著他的文化記憶。

《耶穌 1》 布面油畫 150x150cm 2004年
在青少年時期,單凡嫻熟掌握了中國傳統繪畫的技巧,技巧中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也必然滲透著他。德國的藝術教育和文化氛圍,讓他確認著自由之尊嚴和開放之奇妙,他的大量實驗性繪畫、雕塑等都是這方面的物證。1990年代以來,他畫了很多抽象繪畫和表現主義式繪畫,這些繪畫有著明顯的泛國際化特征,在簡潔有力的理性結構中,鋪陳著揮灑的筆觸和暢快的肌理,共構出詠嘆調般的魅力來,含混多意的指涉天地人神、水色云天等。

《春》(左聯) 布上油畫 150x150cm 2005年

《春》 三聯 布面油畫 450x150cm 2005年

《躺著的8,》 布面油畫 150x180cm 2004年
在歐洲大地上生活多年,他對數理邏輯、工業景觀頗有感受,在《工業風景》等系列作品中,他把具象的工業構筑物或數字本身(如《躺著的8》)籠罩到情緒飽滿的濃郁色調中,用縱橫捭闔的筆觸來外化他的心跳。

《黑金山》 布面油畫 150x150cm 2005年
在這個加速度演變的時代,敏感于周邊時時刷新的人、物、事,單凡作品的主題和語言會階段性的變化,這是他作為當代知識分子對日常生活的回應。但他還有一條已經綿延了三十幾年的藝術線索,和文化鄉愁有關,又不斷溯源新生,那就是從“竹”延展開來的作品。

1981年,單凡在安吉博物館寫生
單凡的故鄉安吉,被稱為中國的“竹鄉”,這種被中國人賦予了豐富象征意義的植物,在安吉幾乎就是自然環境本身。對幼時的單凡來說,放眼四顧,都是挺拔搖曳的翠竹修篁。他長年嬉戲游玩于竹海之中,閉著眼睛時,僅憑風吹過竹子的聲音,就能辨別出竹子的種類。

2010年,單凡在漢堡工作室
文化胸襟開放的他,如今常年生活在歐洲的腹地德國,并沒有“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文化孤離感,但生命中的潛欲卻讓他不覺間在自己寓所、工作室的周圍都種滿了竹子。竹,成為他的“私家花園”中的主要成分,綠色的盎然生機,訴說著成長記憶在他生命中的重要性。

1980年,單凡在浙江寫生
往往,每個人都會對某一事物情有獨鐘,這一事物成為激發他生命激情和憧憬的按鈕、觸媒,每當迷惘或消沉時,他就會魂牽夢繞般從這一事物中尋找讓生命重啟的能量。通過單凡的大量作品可以明顯看到,竹是他不斷回溯的源泉,也是他的藝術母體符號。在中國成長、在德國生活和工作,竹對他來說,首先是日常生活的,其次是文本的、記憶的、歷史的……

《瞬時之作》結構方案圖
起初,用少年時就嫻熟掌握的中國傳統繪畫技巧,他持續多年的畫竹。如此進行到2006年后,對竹的“現代化”實驗開始了。有感于包豪斯設計學院的現代主義理念,他用“對襯”的形式主義方法對竹枝、竹葉進行嚴謹的構圖設計。一系列理性實驗的結果,是284種構圖。

《故鄉:瞬時之作與緩慢之作》2010年浙江美術館展覽現場
經過這番實驗后他發現:現代主義的理性分析和建構,和中國傳統繪畫的直覺化隨機處理,在思維方式和處理方法上都相差甚遠,但最后的效果卻是殊途同歸的,這是基于人性的共通——人性是藝術的出發點,也是藝術的歸宿。


《填空》 耗時280小時 2017年
在284種構圖之后,單凡豁然開朗,讓“竹”這一視覺/文化符號,和形式主義或觀念藝術的思維和方法叩擊,激發出源源不斷的豐富世界來。2007年,面對北宋的“墨竹”大師文同(字與可)的一幅名作的復制品,他耗費280小時,耐心細致的把畫面的空白處全部涂成白色。這種觀念化的處理,讓“計白當黑”、“無畫處皆成妙境”的中國傳統繪畫美學,在藝術家耗時長久的涂白行為中被蕩滌和移除。大師生動搖曳的墨竹,被異質文化冷峻包圍著,復合出豐富的當代意蘊。

《紅 黑 金》 布上油畫 120x160cm 2008年

《緩慢之作》 鉛筆、油畫布 185x200cm 2015年
2008年,他用油畫顏料把竹枝竹葉涂繪在紅、黑、金色畫布上——眾所周知,德國國旗是紅、黑、金三色旗。他也用其它方式來“復制”前輩大師和自己的墨竹。例如:遠看時墨色豐富的墨竹,其實是用平行排列的無數鉛筆線條轉化而成。

《故鄉:瞬時之作與緩慢之作》2010年浙江美術館展覽現場
這些置換文化底色的觀念之作,是思想者的視覺游戲。耗費腦力之余,單凡尋求作為畫家的單純快感。2006-2008年間,每每在清晨,他用毛筆在宣紙上迅速勾畫出竹來,這個過程往往只用兩三分鐘,在直覺化的瞬間牽引出本能。一幅幅姿態豐富的墨竹,折射著他的內心世界。這一系列繪畫,他稱之為《瞬間之作》。

《緩慢之作,264小時》 六聯 布面油畫 200x1200cm 2009年
多思者的腦力勞動是欲罷不能的,《瞬間之作》也在單凡的觀念剖析中被拓展出新的可能性來,就是《緩慢之作》。他把《瞬間之作》中的某些局部以不同的倍數放大后,按照新的順序并置起來,探討具象和抽象之間的復雜關系。

2009年,單凡在漢堡畫室中進行《緩慢之作》
圖像的放大力求精確,于是他用油彩、畫布代替了毛筆、宣紙。放大的過程中,圖像是精確預設好的,于是涂抹成為如同砌墻、編織般的體力勞動,他借助這種相當需要耐心的繁瑣勞動,來調節自己的呼吸和心跳,不斷接近絕對的平靜……這個過程因而如同禪者的修行般,在涂抹中時而獲得妙悟;或者,持續的修行本身就是目的,妙悟只是不期而至的產物。在《緩慢之作》中,過程是如此重要,過程本身就是目的,于是,他的這些作品都用秒表精確記錄了所投入的時間,很多作品長達2、300個小時。

《緩慢之作,70小時》 布面油畫 200x200cm 2011年
當他把竹的圖像放大到1000倍時,黑色的“像素點”顯示為圓圈狀,而且黑色中出現了少量白點。單凡順應這種“科學”發現,《緩慢之作》中的筆觸也隨之而變為圓圈狀,而且留出了作為空隙的白點。偌大的畫面只能容納竹的局部圖像,用無數圓圈狀筆觸堆砌出的如淺浮雕般的黑色圖像(時而會出現突兀的白點),貌似綿延的山脈、起伏的河流、屹立的峰巒……這些作品在觀念、圖像、筆觸等多個層次,有豐富的指涉,詩性彌漫。

《緩慢之作,182小時》 三聯 布面油畫 180x540cm 2009年
當他把竹的圖像放大到1500倍時,黑色居然不可思議的消失了,可見的是豐富的白色圓圈。單凡受到啟發后,畫出了乍看上去一張張空白畫布的另一批《緩慢之作》——從不同角度仔細觀看時,白色世界的豐富層次才浮現眼前。

《春,緩慢之作,81小時》 布面油畫 2014年

《秋,緩慢之作,63小時》 布面油畫 2014年
“五色令人目盲”,中國古時的文人畫家們認為色彩是世俗的,于是墨色成為超凡脫俗時的不二選擇。但物極必反,當單凡在黑白世界中棲息過久,感到枯燥貧乏時,需要明麗豐富的色彩來激發生機、補充給養。他感應這種需求,從平淡走向絢爛,畫出了很多高純度、多色相的竹子,并把這些彩色竹繪逐漸納入他的《緩慢之作》系列中。

《鏡花水月》 裝置 2008年
在歐洲腹地生活,常年不綴的通過竹來寄托激情、吸附靈感,一旦確認了這種冥冥中的關系,新的思路和方法在不斷開放中自由生長出來。2008年的裝置《鏡花水月》中,暗室、投影儀、反光鏡生成竹影在白墻上的鏡像,不斷滴落在反光鏡上的水珠,讓這竹影在顫動/平靜、模糊/清晰中頻繁擺蕩,如同單凡難言的心緒。

《聽音》 行為 2018年
時光流淌到2020年,他要把自己在絲綢上揮灑墨竹時的呼吸聲、心跳聲、洗筆聲、毛筆摩擦畫面時的聲音,利用麥克風和監測儀器等全部記錄下來,然后把這些感性的信息用大數據進行量化分析,在這個過程中繼續激發新的可能性。

《水墨人生漂不白》 行為 2006年
從2006年的284種構圖開始,各種摸索未知的實驗在多種契機下展開,中國和西方的兩種思維模式,都在單凡的具體行動中牽引出來,二者或各行其道,或混合互滲。在一次行為體驗中,他身穿特制的、2.53米長的中式傳統白袍站在高處,墨汁不斷從頭頂上方傾瀉下來,把他染成墨人后,墨汁換為清水,繼續把他由黑漂回原色。

《水墨人生漂不白》行為 2006年
按邏輯推導,墨袍想當然的會漂為白袍,但事實上,滲透在褶皺深處的墨跡已經漂洗不掉了。這件名為《水墨人生漂不白》的行為作品,直觀生動的顯現著文化經驗的不可逆性,指向人的天性和命運。

鉛筆竹子在漢堡藝術家協會展覽現場 2017年
何處是故鄉?哪里是祖國?什么是寄托?這些從“竹”延展開來的、形態各異的作品,是單凡的豐富應答:在創造性的思想和行動中,覺知浩瀚宇宙的信息,和內心深處難以言說的感悟同頻共振。其中,“竹”是他的重要觸媒。

《緩慢之作,81小時20分8秒》 鉛筆、油畫布 2016年
至于他和安吉、中國、傳統、歷史的血緣的、地緣的、文化的關系,是在這個過程中自然帶出的,因為每個人的具體處境都是獨一無二的。從高高的云天上俯視時,中國和德國都是水土交織的大地,人如微塵般活躍于這天地之間。
2020年1月15日于北京

單凡:
德國品牌大學跨文化藝術學教授,英國白金漢契爾頓大學名譽博士,德國政府"藝術與學術"勛章獲得者,德國漢堡藝術院院士,德國品牌應用科學大學校長。
一九五九年生于中國浙江省,自幼在浙江省安吉縣竹林中長大,一九八四年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漢堡美術學院自由藝術系深造,獲碩士學位,目前生活,工作在德國漢堡。
在十幾個國家的美術館和知名畫廊舉行過三十二個個展和二十一個群展,作品被以上多家藝術機構永久收藏,出版過三十幾種多種文字的個人畫冊、書籍和展覽目錄。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