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全力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避免人員聚集導致的傳染風險,江蘇省美術館自2020年1月24日起暫停對社會開放,各類公教活動延期開展。為豐富廣大人民群眾在疫情防控期間的精神文化生活,讓大家在對抗疫情的同時能夠感受到藝術的溫度和力量,江蘇省美術館推線上展,讓觀眾們“足不出戶在家也能看展覽”。

19世紀末,水彩畫自西方傳入中國,至今已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畫種,長期以來以其賦彩清新、韻味獨特而深受喜愛。水與色的混合暈染成韻味生動的效果,營造出通透清新的畫面氛圍,同時也賦予了水彩畫以表現力和生命力。由于其繪畫材料的特性與中國畫相似,在幾代藝術家的長期實踐探索下,逐漸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和東方韻味,形成了具有鮮明本土化特點的面貌。及至當下,水彩畫在題材和形式上日益豐富,表現力不斷得到延伸和拓展,呈現出更多元化的格局。為回顧這段流淌與凝固的水色記憶,江蘇省美術館舉辦館藏水彩畫專題展,展示一個多世紀以來水彩畫的變遷。江蘇省美術館收藏的水彩畫可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其作者涵蓋了王少陵、李詠森、李劍晨、龐薰琹、黃覺寺、陽太陽、楊云龍、崔豫章等早期水彩畫家,以及眾多仍活躍在當下的中青年藝術家,此次展覽從他們的作品中精選出100余幅,勾勒中國水彩畫發展與變遷的軌跡。早期的水彩畫先驅將西洋水彩畫的技法融合中國畫的元素,開辟了一條民族特色濃郁的中國水彩畫之路;經過數十年的成長、發展,中國的水彩畫創作在技法上日臻成熟,同時從主要作為寫生練習和搜集素材的手段轉為獨立的架上繪畫,從只有小幅的抒情小品到有了相對大尺幅的主題創作,從偏重靜物風景的對象摹寫到注重人物和時代的深入刻劃,水彩畫家在學習、借鑒、融合民族傳統,以及反映社會生活的探索上作出了長足的努力。當下,新材料、新媒介的出現為水彩畫的發展提供了新的養分,如何在技法、內容、觀念等多個層面進一步拓展,在保留水彩畫自身特性的同時,充分發揮其東方意蘊,同時滲透具有時代性的特點與元素,是當代水彩畫在創作中需要深入探究的問題。江蘇省美術館關注于對館藏作品的整理研究,并以點帶面,學術性地探討其中發展的規律,帶動江蘇乃至中國水彩畫的脈絡梳理。此次展覽通過對館藏水彩畫的回顧與展示,不僅以鮮明的時代特征勾勒出水彩畫在中國嬗變和發展的軌跡,更以不同作者的藝術觀念、表達方式和審美取向,較為立體地呈現了中國水彩畫的基本面貌。既是對過往歷史的總結,也對拓展水彩畫的當代視野和藝術語匯頗有裨益。

展廳現場
部分作品賞析

水彩 《紹興戲臺》 李詠森34×51.3cm 1961年

水彩 《村頭》 黃覺寺32.3×25cm 1958年

水彩 《北海九龍壁》 梁蘊才54.5×39cm 1979年

水彩 《江水悠悠》 古元38.3×52.5cm 1987年

水彩 《情牽青峰》 李哀32.6×49cm 1982年

水彩 《松》 龐薰琹40.7×44cm 1947年

水彩 《黃浦江畔的上海船廠》 錢延康53×77.5cm 1983年

水彩 《江南雨色》 吳冠中27.4×37.8cm 1962年

水彩 《雪莽莽》 梁棟39.5×55.2cm 1987年

水彩 《九寨天工》 華紉秋48×78cm 1988年

水彩 《江南細雨》 劉壽祥53×72.4cm 1987年

水彩 《五彩年》 宮來祥35×41.3cm 1986年

水彩 《天臺國清寺》 何啓陶39×53.8cm 1988年

水彩 《苗寨瑞雪》 田宇高43×55.5cm 1984年

水彩 《湖上漁舟》 黃鐵山77.3×51.5cm 1988年

水彩 《晨霧朦朧》 盧承慶54.8×84.3cm 1988年

水彩 《海濱浴場》 李劍晨

水彩 《湘西吊腳樓》 黃鐵山54×79.5cm 1998年

水彩 《提籃的傣族姑娘》 常厚鍟76×55.8cm 1994年

水彩 《三月》 曹立侃54.5×73.3cm 1989年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