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疫情擾亂了我們原本的日常生活,每個人被迫宅在家中。我們憂心、焦慮,時時關注著疫情的動態,但同時也意外地收獲了一段或陪伴家人,或安靜獨處的珍貴時光。往日繁忙嘈雜的生活突然安靜下來,終于有時間捧起一本往常無法靜心閱讀的書、看一部被安利已久的電影、鉆研一道心心念念的美食菜譜…… 此時此刻,我們的藝術家們又在做些什么呢?他們的生活和創作是否也受疫情影響而被迫停滯,或者他們又有哪些思考與感受?
在此,我們特別策劃了“非常時期,我們的藝術家在做什么”系列推送,每期將邀請兩到三位藝術家與我們聊聊他們在疫情期間的經歷和感受,分享他們在這段特殊時期的點滴思考與收獲。
第一期,我們邀請到的是藝術家涂曦和徐弘。疫情期間,涂曦正在全力籌備近期將在藝·凱旋畫廊舉辦的個展。作為一位父親,徐弘則是選擇花更多時間陪在家人身邊。身為藝術工作者,他們也都不約而同地談到了藝術家的社會責任以及藝術在當下的意義何在。
01

涂 曦:
“ 藝術家不是生活在象牙塔里,藝術家應有在社會層面進行對話和深入參與的動力和環境的可能性。”

涂曦在工作室中
今年春節回京比較早,每天都是在工作室和家兩點一線活動,早上第一時間關注疫情動態數據,減少外出和聚集,目前在準備接下來的個展。
幾乎所有的社會生產、消費和娛樂都受到限制,這恰恰給了我們一個重新思考諸多關于大到人性、生命、道德、社會制度等終極性問題,小到消費方式,工作方式,生活習慣,我們重新感受到人類的卑微,重新感知生活的維度。

涂曦在工作室中
前些天看到很多推送指責藝術對于當下的“無用”。當然藝術不是“救世主”盡管藝術有其自限性和自身的發展規則,但藝術家不是生活在象牙塔里,藝術家應有在社會層面進行對話和深入參與的動力和環境的可能性,如果不是如此怎會有諸如《辛德勒名單》、《危樓愚夫》那樣的作品來驚醒世人。

涂曦,《映》, 200x160厘米, 布面油畫, 2020年

?涂曦,《無聲》, 170x250厘米, 布面油畫, 2020年
關于藝術家
涂曦,1982年出生,2006年 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2009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寫意油畫班,現工作、生活于北京。他的作品用形狀、色彩、材料質感、空間語言制造出一個觀眾易于進入和感知的現實景觀,并非圖像本身,而是帶有人性溫度,個體經驗,集體無意識的集合體。
近期個人展覽包括:“觀念的皮層”(藝·凱旋藝術空間,北京,2016)、“親切的疏離感”(北京空間,北京,2013)等。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