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簡歷】
阮成森,字晨峰,號雅竹齋主。一九六二年生于河南信陽,現(xiàn)居北京。
國家一級美術師、河南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現(xiàn)任中國美術家交流協(xié)會副主席、文化部中國山水畫創(chuàng)作院院士、中華國禮中心特邀書畫名家、清華美院驛站特聘畫家、美術評論家、北京大千畫廊美術館特聘畫家、CCTV星光影視書畫春晚簽約畫家兼藝術總監(jiān)。
中國人歷來把蘭花看做是高潔典雅的象征,并與"梅、竹、菊"并列,合稱"四君子"。蘭花被譽為花中君子、王者之香,象征高尚、典雅、堅貞不渝。蘭花,有著淡雅的色彩,給人帶來一種幽靜,清淡的花香,冷艷而芬芳。它雖不艷麗也不張揚,卻象謙謙君子,似乎象征著一切美好的事物。蘭花也因有高潔的品性而受到人們的喜愛。古人常以此題材吟詩作畫。
作品欣賞

李徑桃蹊次第開,秾香百和襲人來,
春風欲擅秋風巧,催出幽蘭繼落梅。
——《幽蘭花》
蘭花開花正值梅花凋落、桃李初綻的早春,古人曰:“蘭花生於幽谷,不己無人而不芳”,“四君子”之一的蘭花,憑借高雅脫俗的氣質(zhì),和清香四溢的幽韻,深獲人們的喜愛。

北宋詩人蘇軾愛蘭,他的詠蘭詩別具一格:“春蘭如美人,不采羞自獻。時聞風露香,篷艾深不見”,詩人把蘭花比喻成美人,散發(fā)清香。


東晉詩人陶淵明喜愛蘭花,他棄官歸里,采菊養(yǎng)蘭,寫有詠蘭詩:“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消風脫然至,見別蕭艾叢”。


張學良晚年以養(yǎng)蘭花、讀《圣經(jīng)》度日,他還寫有一首富含哲理的詠蘭詩:“芳名譽四海,落戶到萬家。葉立含正氣,花妍不浮華。常綠斗嚴寒,含笑度盛夏。花中真君子,風姿寄高雅。”


唐太宗李世民是第一個喜愛蘭花的皇帝,他常在上幸宛中觀賞蘭花,并寫有《芳蘭》詩:“春暉開紫苑,淑景媚蘭場。映庭含淺色,凝露泫浮光。日麗參差影,風傳輕重香。會須君子折,佩里作芬芳。”


谷深不見蘭生處
追逐微風偶得之
解脫清香本無染
更因一嗅識真如



種蘭養(yǎng)蘭,本是尋常之事,亦是性情中人。如果說墻籬之下、庭院之中隨意栽種是一種小資,那窗臺、書齋、客廳之上用盆缽精心植養(yǎng)便是一種雅致;如果濃筆淡墨繪蘭、詠蘭是一種高潔,那賞蘭頌蘭之中修身、養(yǎng)性、立德便是一種境界、一種大智了,這其中透漏出人生的態(tài)度和追求。


孔子說蘭花有“王者之香”,曾作曲《幽蘭操》贊頌蘭花。孔子用蘭花比喻,說明環(huán)境對一個人的影響。他說,常與品行高尚的人一起,就如入“芝蘭之室”,雖聞不到香味,但確實充滿香氣。

屈原生活于昏庸無能的楚懷王時代,常感懷才不遇,又遭讒言,被流放。但就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屈原仍不變其愛國之志。他將匡時濟世之情,通過蘭花等香花異草表達出來,次文學藝術中的比興手法作了新的發(fā)展,擴張了詩的表現(xiàn)力。在屈原的《離騷》、《九歌》等作品中,都寫到蘭花,他以蘭為友,將蘭佩戴在身上,以表潔身自好。


徐渭畫了很多與蘭花有關的畫,且還題了與蘭花有關的詩。《題水仙蘭花》詩云:“水仙開苑晚,何事伴蘭苕?亦如摩詰叟,雪里畫芭蕉。”《蘭竹圖》上配詩:“蘭與竹相并,非關調(diào)本同。氤氳香不遠,聊以為清風。”《畫蘭》詩云:“醉抹醒涂總是春,百花枝上綴精神。自從畫得湘蘭后,更不閑題與俗人。”


孔子以“芝蘭生于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窮而改節(jié)”的精神氣質(zhì),象征不為貧苦、失意所動搖,仍堅定向上的人格。
《蘭花》明.薛網(wǎng)
我愛幽蘭異眾芳,
不將顏色媚春陽。
西風寒露深林下,
任是無人也自香。
做人如蘭,淡泊自然,是一種很高的境界。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