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習慣了從漢字了解中國,從古史典籍、宮殿遺址、文物珍寶、圣賢精英、帝王將相去認識中國。但我們很少從一個農民、一個村莊、一個地域的習俗生活、一個口傳的詩歌、一件民間藝術品——世界很少從民間去認識中國。
——喬曉光
喬曉光,中央美院教授、油畫家、水墨與剪紙藝術家、民間美術研究學者,如果算上為中國剪紙申遺而四方奔走的十年經歷,他又可以稱作社會活動家。20世紀的最后十幾年,喬曉光沿著黃河流域兩岸的土地,深入村莊,踏上民間藝術考察的漫漫長途。在中國傳統村莊文化流變衰退前的最后一段歲月,喬曉光懷著按捺不住的向往和感動,記錄下一路遇見的自然風土、村莊習俗、民間藝人,記錄下那些在村莊里傳承了無數代的民間藝術。
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透過喬曉光的文字、繪畫、剪紙和照片,回望那段不算太久遠的時光,不由驀然驚覺:當初激情滿懷的禮贊,原來竟是最后的挽歌。有幸的是,雅昌藝術網、藝術頭條獲得喬曉光老師授權,連載《沿著河走:黃河流域民間藝術考察手記》這本已再版了三次的著作。今天為大家推薦的是第十一篇《牛窯里的皮影戲》。
牛窯里的皮影戲
1995年冬·甘肅環縣
走路拉個鞭桿
吃羊肉袖子一卷
留洋樓是個齊坎
想唱戲牛窯里一喊
——隴東鄉俗民謠
甘肅隴東的環縣,是個半農半牧的窮縣,深溝大川,人口稀少,俗稱“三十萬人,六十萬羊”。一個村子幾十戶人家,三里五里,散散落落。因為山路遠,這里的媒人都是男的。民謠里說“走路拉個鞭桿”,是為了在長長的山路上嚇狼打狗;“吃羊肉袖子一卷”,是說半農半牧的環縣,羊比人多,吃羊肉是一大鄉俗;“留洋樓是個齊坎”,說的是往日窮山村剃頭用刀,削出來的發型齊敦敦像個門樓坎;窮鄉僻壤,天高皇帝遠,鄉民們窮中自有窮中樂,這“想唱戲牛窯里一喊”,說的就是環縣鄉村窯洞里演的道情皮影戲。

皮影戲的后臺是一個令人好奇的地方。
每年農歷十一月,環縣的鄉村里便唱起了皮影戲。皮影班子爬川走塬,一村村地演,鄉民們擁擠在寬大溫暖的窯洞里一宿宿地看。鄉民們愛看皮影戲,山溝溝里也只有這皮影戲。
舊社會,唱戲賣藝的被視為“下九流”,所以皮影戲不能在正窯里演,要在牛窯里唱。我在隴東環縣的三里彎村,就趕上了這牛窯里的道情皮影戲。
沿著環縣城外的公路走上三四里,上了塬,下了溝,便到了三里彎村。村子里的窯洞就開在塬坡下面,黑漆漆的夜色中,一孔孔窯洞閃著暖暖的微光。如果不是看到拿木凳的村童都跑向同一個地方,我們一時還真找不到演影戲的牛窯。
這是一孔很深的窯洞,窯內有個大土炕,影戲沒開始,已是滿炕的大人和娃娃。窯洞的深處是耍皮影的“亮子”(影帳),亮子后面是耍影戲的“先生”(鄉民俗稱弄影戲的為先生,稱影戲班首為班長)和鼓樂手們,他們頭頂上扯著幾根麻繩,掛滿了戲里的影人人,影人人被燈光投射到窯洞的土墻上,修長而又詭秘。鄉民們告訴我,村里每年都要請影戲班來演上三五宿。影戲是給神神唱的,唱了影戲,村里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敬神的影戲每年從正月初五唱到初十,對于偏僻的山村來說,這是一件不小的樂事。

隴東環縣傳統牛皮影

隴東環縣傳統牛皮影
民俗的事兒就是這么有趣,如今縣城里已滿是電影、錄像、卡拉OK,可偏遠的窮山村還在年復一年地唱著古老的皮影戲。那些真正搞電影的行家們把皮影奉為電影的開山祖,聽說西安電影制片廠還專門拍了部皮影藝人的故事片,外景就是在環縣這一帶拍的。不過,在生活條件轉好的鄉村,由于電影電視的沖擊,這千百年來在油燈下晃動的皮影戲已經失去了往日的魅力。祖傳的皮影箱底成為吸引文人和文物販子的搶手貨,在許多地方,買賣皮影勝過了演皮影,一件大片的老皮影能賣到上千元的價格。終有一天,皮影戲會在民間消失,其中憂喜一言難盡。然而,在地球的另一邊,中國民間皮影戲卻備受青睞。1978年,環縣道情皮影戲班出訪意大利,在首都羅馬以及米蘭、威尼斯、佛羅倫薩等大城市巡回演出二十多場,觀者萬余,深受好評。外國人動情,出重金要買下演出用的大片老皮影。古老的皮影走紅異國他鄉,不僅僅因為文化上的陌生感,更因為中國民間皮影是名副其實的審美價值很高的藝術。
民間藝術深具魅力的原因,一是其本身具有的藝術特色,另一點就是歷史長久的積淀和無數代人的共同創造,它是在廣泛的群眾基礎上千錘百煉的結晶。
皮影戲在民間的土壤上發展起來,遍布中國很多地區,著名的有陜西皮影、河北皮影,以及北京、四川、河南、山西、山東、湖北、青海等地的皮影。歷史上,中國皮影還傳到了南亞、西亞、北非和歐洲各地。據說歌德就曾對中國皮影產生過濃厚的興趣,并自制皮影演出過西方的劇目。可見皮影確實有過光宗耀祖的輝煌年代。

隴東牛皮影
皮影源于何時,尚無確切證據,但漢代已有關于漢武帝思念亡故的李夫人,讓方士掛帳造影像的記載;另一種說法更早,說漢文帝時,宮妃為哄愛哭的太子開心,剪桐葉作影人,后來發展為皮影。后來的史料文字也不乏關于皮影戲之記載,宋耐得翁《都城紀勝》“瓦舍眾伎”一章云:“凡影戲,乃京師人初以素紙雕鏃,后用彩色裝皮為之,其話本與講史書者頗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與之丑貌,蓋亦寓褒貶于市俗之眼戲也。”
陜西是我國民間皮影藝術的發源地,當地民間藝人中還流傳著有關皮影產生的口歌:
漢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葉照窗紗。文帝治國安天下,禮樂傳入百姓家。
漢代剪人形以燈光映壁的傳說,多被今人視為皮影產生的源頭。其實,皮影戲做為一種“動畫”式的傀儡藝術,是融民間說書、民間剪紙、民間戲曲以及燈光屏帳等為一體的藝術。皮影借鑒吸收了民間剪紙、漢畫像石、傳統寺廟壁畫的平面造型藝術特征,強調剪影式的側面輪廓和陰陽鏤刻線條的運用,色彩注重對比,古樸典雅又不失艷麗。

隴東牛皮影
陜西的皮影戲,藝人們說最早叫“隔簾說書”,起初是用剪紙人人演唱的。剪紙作為皮影的前身,有比皮影更古老的歷史,新疆高昌故城附近,南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對馬、對猴團花剪紙,已是十分成熟的藝術樣式。由此可見,民間皮影戲的形成有其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至少唐以前已有雛形。但皮影戲的真正形成,必然是隨著專業皮影戲藝人的出現、藝術生產的專業化逐步完善起來的。宋代即可視為民間皮影戲的成型期,延至明清,民間皮影戲已是家喻戶曉、鼎盛至極了。
隴東皮影應該是在陜西西路皮影影響下形成的。西安為漢、唐建都之地,傳統文化底蘊深厚,而民間文化多以官方都市文化為參照和模仿對象,這也影響到了陜西皮影藝術的發展。陜西作為皮影藝術的古老發源地,對西北各地皮影藝術的發展影響很大。隴東的皮影戲以環縣為主,當地民間以驢為丑,皮影戲為“高臺教化”,又多用于敬神、祭祀、祝福等民俗,故忌用驢皮,而以牛皮刻之。
隴東皮影,人物造型俊俏大方,輪廓簡潔,與隴東的民間剪紙一樣,充滿西北民間藝術的粗獷氣質和生命張力。皮影身段上的鏤刻圖案精細流暢,色彩古樸鮮明,對比強烈。皮影臉譜除個別丑角、鬼怪之類有四分之三的半側面外,大都是正側面臉型。皮影臉譜的刻畫夸張而又高度程式化,一般是黑忠、紅烈、花勇、白奸、空(陽刻)正。臉譜造型除旦角外,全都額頭突出,冠飾后傾,人物面目表情鮮明。皮影中的配景道具也十分豐富,宮廷殿宇、將相府第、兵官虎帳、花園庭落、地府陰曹、案幾牙床、車馬動物,可謂無奇不有。皮影景片造型真實簡練,透視處理別有趣味,上面刻滿各式吉祥紋樣圖案,飽滿而又精美,許多大景片能置滿影帳,燈光一照,富麗堂皇。

演唱道情皮影的藝人,藝人懷中的漁鼓和手中的簡板,是古老的說唱道具。
皮影人物分段組合,更換方便:頭為單片,頸至腰為一片,腰至雙膝為一片,小腿與腳為兩片,兩只胳膊分大臂、小臂和手三部分。經過多道工序刻好的皮影,在片與片之間鉆孔穿繩,再聯上表演用的木桿,即可演示各種動作,影人人便有了活靈靈的生命。
皮影戲的表演,像中國傳統的繪畫藝術一樣,追求的都是一種傳神寫意的精神。皮影是平面的傀儡動畫,人物性格和表情全靠動作來表達。在空間表現上,由于皮影戲的“假戲真作”“真假相半”,影帳上的皮影調動皆可人為,因此,皮影戲比真戲劇有更大的空間表現自由。山石樹木能自由搬家,人可騰云駕霧、入地下海,天堂地獄無可不去。
環縣道情皮影如今仍演出那些傳統劇目,如《韓湘子出家》《賣道袍》《孫臏坐洞》《白蛇傳》《葵花鏡》《忠孝圖》《牧羊卷》《九華山》等近百部,其文化內涵始終沒脫離傳統佛、道、儒的宗旨。
來到三里彎村演影戲的牛窯時,影戲正要開始,有人在影帳前燃紙燒香。鄉民告訴我,耍影戲前要燒香表敬神,然后方可開戲。話說是敬神,等到開戲的鑼鼓一響,熱熱鬧鬧的全是娛人了。擠上炕,坐在看影戲的鄉民和娃娃中,皮影先生那如吟如訴的道情調兒,皮影人人那一搖三晃的鮮活神態,迅疾把我引入這牛窯里的戲境之中……

?牛窯里的皮影演出后臺
發表于《沿著河走:黃河流域民間藝術考察手記》(青島出版社,2015年),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