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爾尼卡》
1937年4月,西班牙內戰期間,德國納粹派遣飛機轟炸小鎮格爾尼卡,造成了嚴重的平民傷亡。西班牙籍藝術家畢加索在巴黎立時創作了大型壁畫《格爾尼卡》,用以紀念這一人間的慘劇。畫面色調純用黑白灰,描繪方法是他所獨創的立體主義,牛首人身式的魔怪發出猙獰的吼叫,一個婦女抱著死去的孩子在絕望地哭泣,各種人的肢體則散落四周,頂端畫有一只類似人眼的燈,發出哀嚎式的慘淡之光,既是見證,又是悲憫。整幅作品傳達出壓抑并窒息的森嚴氣氛,用以表達藝術家內心的憤怒與悲傷。畢加索聲稱,西班牙一天不從獨裁者手中解放,這幅畫就一天不回故土。
這是畢加索漫長的一生中,幾乎唯一有明確社會主題、用以表達抗議的創作。
甚至,畢加索還強調,所有藝術都是為政治服務的,只有為政治的藝術才是真正的藝術!
至今沒有人否定畢加索的正義之聲。不過,從藝術上看,作品誕生之后,也一直伴隨著尖銳的批評,其中最為重要的意見是,如果畢加索采用寫實手法,豈不更有效果!
我斗膽宣稱,如果畢加索真的采用了所謂的寫實手法,作品幾乎就會喪失其所有的力量!
事件的殘酷性遠遠超出了人眼的表象范圍,其對內心的震動更無法用表面的細節表達充分,情緒的起伏與社會的發展總是越出人們所習慣的方式,藝術必須緊跟進步的腳步,才能傳達此刻生活世界變化的真實。這是不言而喻的,一部藝術史,所希望并已經證明的,無非也就是這一事實而已。
面對批評,畢加索說:每個人都想了解藝術。為什么不努力去了解鳥的鳴唱?
要知道,當鳥也絕望的時候,鳴唱一定會變成嘯叫的!
那么,為什么不去努力了解嘯叫?那可是一種對歷史的穿透!

楊小彥簡介
廣州美術學院客座教授,藝術批評家。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