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燈博物館(常州)

宋代陶質鼠形把油燈,油燈博物館藏

宋代陶質猴形把油燈,油燈博物館藏
此文為《油燈里的中國文化》第二部分
顯然,油燈與祭祀的關系反映了它特殊的文化內涵,然而,油燈更為廣泛的用途則是最為平常的照明。因為它的實用性,經歷了人類文明史發展的一個很長的時間,它一直伴隨著人們的黑夜;又因為油燈在過去的時代里和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其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品格,一直被人們看成是高尚品格的象征。所以,歷代的文人為油燈所觸景生情,產生了無數的吟誦詩篇。西漢·劉歆的《燈賦》、馮商的《燈賦》;魏晉時期庾信的《燈賦》、江淹的《燈賦》、謝眺的《詠燈詩》;唐代韓愈的《短燈檠歌》,……皆取材于燈而寓有深意,其他的名人佳句更是不計其數:
“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唐·杜甫《漫成一首》)
“清夜沈沈動春酌,燈前細雨檐花落”。(唐·杜甫《醉時歌》)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是何夕,共此燈燭光?少壯能幾時?鬢發各已蒼。”(唐·杜甫《贈衛八處士》)
“風起春燈亂,江鳴夜雨懸。”(唐·杜甫《船下夔州郭宿,雨濕不得上岸,別王十二判官》)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幃望月空長嘆。”(唐·李白《長相思》)
“寒燈厭夢魂欲絕,覺來相思生白發。”(唐·李白《寄遠十一首其十一》)
“仙掌月明孤影過,長門燈暗數聲來。”(唐·杜牧《早雁》)
“本是青燈不歸客,卻因濁酒留風塵。”(宋·陸游《青燈》)
“夢斷酒醒山雨絕,笑看饑鼠上燈檠。”(宋·蘇軾《侄安節遠來夜坐》)
“歸來一盞殘燈在,猶有傳柑遺細君。”(宋·蘇軾《上元侍飲樓上三首呈同列》)
“弓刀陌上望行色,兒女燈前語夜深。”(宋·黃庭堅《寄上叔父夷仲三首》)
“投僧避夜雨,古檠昏無膏。”(宋·王安石《自州追送朱氏女弟》)
“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宋·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懷舊》)
這里的每一種因為燈的觸景生情都表現了文人的情感和胸懷,而燈下無盡的相思,以及“思欲絕”,都是寸腸千結。“誰知此際,有人燈下,偷把歸期問。”(宋·晁端禮《還是元宵近》)“思美人兮良夜,怨玄夕兮寒燈。”“渺銀釭之寒夜,照羈愁之獨眠。”“倚花釭而獨坐,欹燈影而自傷。”“照兩地之相思,燼雙炷之不長。”(明·夏完淳)顯然,燈與燈下已經進入到文人的思想和生活之中,而它們所反映的則是在社會層面上的意義,并具有普遍性,這是之所以出現大量與燈關聯的賦、詩、詞、文的重要原因。正因為有了這種在生活上的緊密聯系,才使得文人信手拈來,而環顧四周則別無它物可以與之相提并論。

明代瓷質蝙蝠形油燈,油燈博物館藏

明代瓷質油燈,油燈博物館藏
唐代的文人發明了“青燈”一詞,又把對于燈的吟誦帶到了文人生活的另一個層面。世代的苦讀,“坐使青燈曉,還傷夏衣薄。”(唐·韋應物《寺居獨夜寄崔主簿》),而在一身的相伴中,“青燈有味似兒時”,“白發無情侵老境”(宋·陸游《秋夜讀書每以二鼓盡為節》)。“青燈顧影,悴可知己”(清·龔自珍《與吳虹生書》十一)不管是文人的“半世青燈”,還是紅顏女的“一世青燈”,在關于的燈的各種表述中,都是“誰道小窗蕭索?青燈相伴我,情依約。”而那種“不念我,少年春,空房獨守;不念我,紅顏女,一世青燈。”是一種委婉的只能對青燈的敘述,有無數可歌可泣的故事。
而成語中的“青燈黃卷”,又成為文人苦讀的一種標榜或自嘲,也是一種生活的寫照,更是一種勵志的榜樣。“青燈黃卷伴更長,花落銀釭午夜香。”(元·葉颙《書舍寒燈》)“你既愛青燈黃卷,卻不要隨機而變。”(元·關漢卿《拜月亭》第四折)又有青燈與古佛的相連,“可憐繡戶侯門女,獨臥青燈古佛旁。”(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一八回)
燈折射出的社會問題,還在于點燈用油所費是當時宮中或家庭內的一項重要的支出,并不是每戶人家都能于夜間點燈。東晉的湖北公安縣人車胤(約333年—401年),官至吏部尚書。《晉書》卷八十三有“車胤列傳”,其“家貧不常得油”,而這個貧家,其曾祖父車浚曾任孫吳會稽太守;父親車育官至吳郡主簿。如此官宦人家出生,常常缺少燈油,可以想象一般人家就根本點不上燈。所以,車胤夏天夜里用白色絲袋裝數十只螢火蟲作照明讀書,夜以繼日苦讀,而這就是《三字經》中“如囊螢”的出處。由此就有了與之關聯的很多詞語:借余光,囊懸,囊螢,對螢,惜余光,戲螢,拾流螢,拾螢,收螢光,收螢慕車,放螢,案頭螢,流螢,照書,照書螢,照露螢,窗螢,翠囊,聚螢,胤螢,臨書卷,螢光,螢席,螢影,螢案,螢焰,螢燈,螢燭,螢窗,螢聚,讀書螢,車胤囊螢,拾螢讀書,讀書聚螢,流螢聚書,練囊不照,露螢清夜照書卷,如此等等,都是典型的勵志故事中的不同的敘述。而車胤以寒素博學知名于世,甚有鄉曲之譽。史載其善于玩賞聚會,可是,只要車胤不在的“賞會”,大家都感到“無車公不樂”。
自車胤之后,燈與自然中的螢火蟲聯系到了一起,在燈火與螢火的關系中,實際上所表現出的是經濟與苦讀的問題。到了唐代,相關的吟誦則不絕于耳:
窮巷悄然車馬絕,案頭干死讀書螢。(杜甫《題鄭十八著作丈》)
東堂桂欲空,猶有收螢光。(于濆《感懷》)
囊疏螢易透,錐鈍股多坑。(元稹《答姨兄胡靈之見寄五十韻》)
放螢去,不須留,聚吋少年今白頭。青云杳渺不可親,開囊欲放增馀怨。(劉言史《放螢怨》)
愛爾持照書,臨書嘆吾道。(司馬扎《感螢》)
昔時書案上,頻把作囊懸。(周繇《詠螢》)
只合滄洲釣與耕,忽依螢燭愧功成。(徐夤《自詠十韻》)
螢焰燒心雪眼勞,未逢佳夢見三刀。(李咸用《贈友弟》)
秋螢短焰難盈案,鄰燭余光不滿行。(李咸用《贈陳望堯》)
日下徒推鶴,天涯正對螢。(李商隱《奉安國大師兼簡子蒙》)
枕寒莊蝶去,窗冷胤螢銷。(李商隱《秋日晚思》)
次兄一生能苦節,夏聚流螢冬映雪。(李渤《喜弟淑再至為長歌》)
俊健如生猱,肯拾蓬中螢。(李賀《申胡子觱篥歌》)
久貧驚早雁,多病放殘螢。(杜牧《分司東都寓居履道叨承川尹劉侍郎大夫恩知上四十韻》)
積學螢嘗聚,微詞鳳早吞。(杜牧《川守大夫劉公早歲寓居敦行里肆有題壁十韻今之置第乃獲舊居洛下大僚因有唱和嘆詠不足輒獻此詩》)
客來洗粉黛,日暮拾流螢。(杜甫《奉酬薜十二丈判官見贈》)
未足臨書卷,時能點客衣。(杜甫《螢火》)
無復隨高鳳,空馀泣聚螢。(杜甫《贈翰林張四學士》)
窮巷悄然車馬絕,案頭乾死讀書螢。(杜甫《題鄭十八著作虔》)
曉凌飛鵲鏡,宵映聚螢書。(王維《清如玉壺冰》)
鯤海已知勞鶴使,螢窗不那夢霓旌。(羅鄴《獻池州庾員外》)
人心未肯拋膻蟻,弟子依前學聚螢。(裴铏《題文翁石室》)
螢聚帳中人已去,鶴離臺上月空圓。(鄭立之《哭林杰》)
皇明如照隱,愿及聚螢人。(鄭轅《清明日賜百僚新火》)
云陰留墨沼,螢影傍華編。(錢起《和劉七讀書》)
畢事驅傳馬,安居守窗螢。(韓愈《答張徹》)
應憐螢聚夜,瞻望及東鄰。(韓浚《清明日賜百僚新火》)
下帷如不倦,當解惜余光。(駱賓王《秋螢》)
一生徒羨魚,四十猶聚螢。(高適《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陰亭》)
江海呼窮鳥,詩書問聚螢。(高適《留上李右相》)
風意猶憶瑟,螢光乍近書。(鮑溶《過薛舍人舊隱》)
金屋玉堂開照睡,豈知螢雪有深功。(齊己《燈》)

清代瓷質長嘴帶掛鉤油燈,高17,寬38CM,油燈博物館藏
類似這樣的與燈有關的勵志的故事還有南北朝時期的孫康,其子孫伯翳為驃騎鄱陽王參軍事。孫康作為“映雪堂”的始祖,其“映雪”也是因為家貧而買不起燈油。孫康酷愛讀書,夜以繼日。可一到天黑便無法讀書,特別是到了冬天,長夜漫漫。他只好白天多看書,晚上睡在床上默誦。一天的雪夜,孫康看到從窗外透進的白光。他拿出書在院子里借著雪地的反光看書,后來官至御史大夫。這就是成語中的“映雪讀書”。還有西漢的經學家匡衡世代務農,家境貧寒,晚上無油點燈。一天,它看到東邊的墻壁上透過一線亮光,這是鄰居家的燈光。于是,他用刀把墻縫挖大了一點,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書。匡衡九次考試才中了丙科,被補為太原郡的文學卒史,后來官至丞相。后人則將他的事跡傳頌為“鑿壁偷光”或“鑿壁借光”。

清代金屬油燈,高27.5CM,油燈博物館藏

清代木質油燈,高31CM,油燈博物館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