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6日,“但替河山添彩色”----吳作人《黃河三門峽》網(wǎng)上特展在蘇州市公共文化中心(點此進入)網(wǎng)站精彩呈現(xiàn)。共展現(xiàn)出吳作人先生黃河三門峽主題創(chuàng)作相關的32件文獻材料與美術作品。
萬里黃河第一壩——三門峽

三門峽地質勘探隊伍在進行地質勘探測繪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
已壽高10萬余歲的黃河,宛如一條騰越的巨龍,以源自青藏高原的涓涓細流一路東行。它匯聚了千余條大小支流,越山跨嶺,流經(jīng)9個省份,行程5460余公里,流域面積達75萬余平方公里,“一路落天走東海”。
被譽為“四瀆之宗”、“ 百水之首”的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但是“黃河其功之大,無法獎賞;其過之大,無法懲罰。”有歷史記載的2000多年里,黃河下游發(fā)生決口泛濫1500多次,重要改道26次,其中既有自然天災的原因,也有人為的人禍原因。頻頻發(fā)生的“黃災”吞沒田地,毀壞家園。可謂“吹沙走浪幾千里,轉側屋閭無處求。”幾千年來,“黃患”始終未得到根治。
古人云:治黃河者治天下。早在1930年,毛澤東主席曾鮮明地指出:“水利是農(nóng)業(yè)的命脈。”1952年 10月,毛澤東主席親臨黃河視察時作出重要指示:“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日理萬機的周恩來總理三次到三門峽,并親自敲定了三門峽大壩的高度。三門峽大壩自1957年4月13日正式開工建設,至1960年底基本建成。蓄水運行后,由于水庫泥沙淤積嚴重,后來又陸續(xù)對工程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改建,增大了泄流排沙能力,改變了原設計的運用方式。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是治理和開發(fā)黃河的一次重大實踐。60多年來,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者們,克服紛繁復雜的重重困難,齊心合力,艱苦奮斗,除害興利,在治黃史上譜寫了熠熠生輝的新篇章。
吳作人的三門峽之歌

1955年—1956年,吳作人創(chuàng)作黃河三部曲之一《黃河三門峽——中流砥柱》照片之一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作為一名美術工作者和新中國美術界領航者之一的吳作人,對于新中國美術發(fā)展的方向有著清晰的認識。1951年,他在《新中國美術——中國文化代表團訪問印度時的致辭》中講:“總的說來,新中國的美術工作的基本特征,是在緊密配合政治任務。要在群眾中能發(fā)生(揮)宣傳鼓舞及教育的有效作用。美術工作者努力于生活實踐,積極學習政策,作品能夠正確反映生活,獲得群眾喜愛。”他在個人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也是這樣率先垂范,予以踐行的。

1955年—1956年,吳作人創(chuàng)作黃河三部曲之一《黃河三門峽——中流砥柱》照片之二
繼1954年5月赴安徽佛子嶺水庫大壩建設工地寫生采風之后,1955年12月初,他又以“人大”代表的身份,隨河南省人大代表團視察黃河水利工程項目。為創(chuàng)作油畫《黃河三門峽》,在考察團返回鄭州時,他單獨留在三門峽一周時間,以便做進一步的考察,并作了大量的速寫。1959年,吳作人再次來到三門峽大壩工地考察寫生。他通過兩次考察寫生收集了豐富的創(chuàng)作素材。吳作人先生原先曾計劃要創(chuàng)作“黃河三部曲”,第一次寫生歸來后創(chuàng)作了三部曲之一《黃河三門峽——中流砥柱》,第二次寫生歸來創(chuàng)作了三部曲之二《三門峽大壩工地——人定勝天》,可惜因種種原因未能完成“黃河三部曲”之三。吳作人先生滿懷對三門峽的熱忱,不僅創(chuàng)了多幅三門峽題材的油畫作品,還充滿熱情地賦詩撰文,頌揚黃河和三門峽這一偉大的水利樞紐工程。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吳作人先生的足跡遍布祖國大江南北。他深入工廠、建設工地、部隊、礦場,用他那靈動多彩的畫筆,滿懷深情地謳歌了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弘揚了我國人民艱苦奮斗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和時代風貌。他說:“在我們的社會主義國家里,美術是人民的戰(zhàn)斗武器,是建設者的鼓手,是生活與美的贊歌。這正是由于人民的精神世界和現(xiàn)實生活都這樣豐富和廣闊,它要求而且決定著新中國美術的內(nèi)容和形式的多樣性和豐富性。美術的百花齊放是和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密切相聯(lián)系的,它反映著革命的現(xiàn)實和革命的理想。”
大家畫說三門峽

吳作人 三門峽工地之一 速寫 19.5×27.5 1955年 中國美術館藏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以來,舉世矚目的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在社會各界引起廣泛的關注,也引來了南北各地美術家的目光和身影。有江蘇的傅抱石、錢松嵒、宋文治、魏紫熙、余彤甫、張晉、丁士青等;有時任廣州美院副院長的黎雄才;有時任鄭州藝術學院院長謝瑞階等。當時中央美院也有很多藝術家前往三門峽采風寫生,僅吳作人先生第二次赴三門峽時,隨行的中央美院的藝術家就有蕭淑芳、陸鴻年、文金揚、宗其香、劉勃舒、劉力上、陳志農(nóng)、王定理等8位國畫系老師。

吳作人 三門峽工地之二 速寫 19.5×27.5 1955年 中國美術館藏
幾十年來,由于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的廣遠影響,使它成為各門類藝術的熱選創(chuàng)作素材,涌現(xiàn)了大量優(yōu)秀的詩歌、小說等文學作品以及音樂、美術作品,其中不乏經(jīng)典的精品之作。例如:當代詩人賀敬之的著名詩作《三門峽——梳妝臺》;劉文金創(chuàng)作的被譽為二胡與鋼琴結合典范之作的《三門峽暢想曲》。美術方面的優(yōu)秀作品就更不勝枚舉了,例如:吳作人的黃河三部曲之一、之二,錢松嵒的《三門峽工地》,黎雄才的《黃河三門峽》,謝瑞階三門峽寫生系列作品等等,可謂珠璣璀璨,耀眼奪目。

吳作人 三門峽工地之三 速寫 19.5×27.5 1955年 中國美術館藏

吳作人 三門峽工地之四 速寫 19.5×27.5 1955年 中國美術館藏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這些老一輩優(yōu)秀藝術家,都能緊扣時代脈搏,深入基層,扎根人民,他們的藝術成就為我們深刻地詮釋了藝術與生活、藝術與社會、藝術與人民內(nèi)在關系的真諦。他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藝術創(chuàng)作理念,奉獻出一批又一批精湛的精品力作,在中國現(xiàn)當代美術史上屹立起座座豐碑,堪為后來者高山仰止。
三門峽文獻拾貝
1955年7月3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決議,批準國務院提出的“關于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fā)黃河水利的綜合規(guī)劃的報告”,決定在三門峽興建我國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1955年12月6日,在周恩來總理的主持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成立黃河三門峽工程局。1957年4月13日,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開工,《人民日報》在顯著位置發(fā)表了《大家都來支援三門峽》的社論。三門峽大壩壩頂高程為353米,最大壩高106米,相應的主壩頂長713.2米。1960年底,三門峽大壩基本建成,比原定工期提前了兩年。
三門峽市是伴隨著萬里黃河第一壩的建設而誕生的一座新城。1957年3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設立三門峽市,歸河南省管轄。三門峽市成立六十多年來,社會經(jīng)濟、文化、人民生活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河南省的果、煙、牧基地和以能源、原材料為主體,輕紡、食品工業(yè)配套發(fā)展的新興城市,成為豫、秦、晉“黃河舍三角”經(jīng)濟區(qū)的流通旅游中心。

吳作人作 黃河三門峽·中流砥柱 油畫 40×53 1955-1956年

吳作人作 三門峽大壩工地一角 人定勝天(稿之二) 木板 油畫 53×40 1959年

吳作人作 黃河三門峽工程隊宿營處 油畫 40.5×53 1959年

吳作人作 黃河三門峽大壩(之二) 油畫 40×53 1959-1960年
橙黃橘綠春滿時
滄桑巨變,先哲長存。吳作人先生生于蘇州,成長于歐風西雨洶涌沖擊、國運危靡的舊時代。少時家運不昌,但經(jīng)江南文化熏陶涵化,奮發(fā)卓絕,先入巴黎美院攻讀,旋至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美院研修。先生殫精觀摩,吸收西方美術菁華而又立足、發(fā)揚中國優(yōu)秀人文傳統(tǒng),貫通中西,兼收并治,建樹既民族又現(xiàn)代、融合中西美學的獨到藝術風格,傾動一時,鮮有出其右者。
“愿學新心養(yǎng)新德,旋隨新葉起新知。”新中國成立后,先生欣然經(jīng)受馬克思主義洗禮,熱情擁護黨的領導,傾心投身美術教育事業(yè),先后擔任中央美術學院教務長、副院長、院長,中國美協(xié)主席、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等職。先生悉心培育后起英秀,足跡遍南北,桃李滿天下。沾溉至廣,享有盛譽。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先生由西畫而攻中國畫,披荊斬棘,開拓前人未有之面貌,創(chuàng)辟別開生面之新徑。冠絕天下,四海服膺。
《禮記·大學》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先生漂泊半生,后又久居北京。故鄉(xiāng)蘇州卻始終是他濃濃的鄉(xiāng)關和心靈的歸宿。先生饋以珍貴書畫,留以專門藝術館,尤拳拳于國家富強、文化昌盛和家鄉(xiāng)進步。先生對國家熱愛之深,對家鄉(xiāng)思念之殷,對同鄉(xiāng)敦勉之切,如在目底,銘感至深。先生之煌煌成就和道德風范,明在藝術、明在品質、明在進德。
華枝春滿,精神不息。先生開廓之有感情、有生命、有深沉之境界,足以啟吾輩心胸。撰此短文,亦難曲盡先生與家鄉(xiāng)至親至愛之深情。先生大德,魯?shù)铎`光,足以勵后學鍥而不舍,竭全力奮斗以報效萬象更新之新時代!
曹俊
蘇州市公共文化中心主任
蘇州美術館館長、副研究館員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