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物致知”是一種方法論。胡適在他的博士論文《先秦名學史》的“導言”指出,朱熹提出“格物致知”,然后他對“物”做了一個“人際關系”的解釋,導致此后五百多年中國哲學的走向,一直沒有和倫理脫離關系。而在歷史上親身實踐地“格物”的人,就是明中葉著名的哲學家王陽明,他先是令弟子面對竹子看了三天,沒有結果,然后自己親自去看,七天后,終于醒悟,天下之物是格不得的,只能反求內心致良知。
幸好藝術也是一種致良知的方式,藝術家通過格物而獲取內心感受,卻讓“格物”具有了真正的美學價值。今天,我們重新審視“格物”,明白那是一種審美方式,一種尋求人與對象在情感與體驗上完全合一的親近思考,這一思考,尤其在今天,顯得如此地有價值,于是就彰顯了藝術存在的意義。

10位分別來自加拿大和中國的參展藝術家
尚藝術基金會的第一個動作是讓中加藝術家有深度的交流,讓相異的體驗甚至表述能夠去再次定義“格物”之所指。我們希望真正從心靈的角度跨越太平洋,在藝術的“格物”之中,尋找彼此在價值觀上的終極追求。參與展覽的藝術家不多,但他們獨特的作品,足以體現了我們對于藝術的深層期盼。
這是開始,以后還會有的。大家多予關心,因為藝術屬于全人類。
【參展藝術家及其作品】
程子華,畢業于湖北美術學院,現任教于廣州華南理工大學。作品《自然花鳥》暗示了傳統中國社會把園林看作是一個微縮的自然世界的觀念。畫中故意被褪掉的背景,以及似乎是被特意安排在“同框”的禽鳥與植物,看起來“自然”,卻也不那么自然,仿佛都是“被安排”的。畫面元素的互相糾纏形成了一種抽離的批判和反思。

程子華Cheng Zihua-自然花鳥-布面油畫-2018
2.Nazanin Oghanian 來自伊朗,目前在UBC英屬哥倫比亞大學視覺藝術系攻讀碩士,也是2020 溫哥華Lind蓮達新晉藝術家獎的提名人,備受本地藝術圈的關注。作為一位來自伊朗的女性藝術家,性別、身份都是她表達的概念與手段,行為影像《靜力》她通過自身的表演使頭發與“畫著地球圖案”的氣球的摩擦產生靜電,然后把氣球懸置在墻壁上。在伊朗,女性出外露出頭發是一種罪行,作者反其道用頭發作為創作的對象,其批判性躍然紙上。

Nazanin Oghanian-策略小隊 2019-視頻截圖
3.吳徳灝,是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講師。自2009年起開始運用玻璃進行創作,到目前已有十年。他利用玻璃材料本身的語言和工藝進行創作,更注重表現作品的觀念性,目前的作品使用了現成品和多種材料的結合進行表現。他的作品源自于生命的感悟,題材都與身邊的事物有關。《擱淺的時光》系列塑造的是自己某個時間段的狀態,覺得人生總有某段時光是被擱淺的。擱淺在自己的理想中、擱淺在別人的“注視”下,但“擱淺”也是一種沉淀,所以用日常一些狀態去表現。

吳徳灝Wu Dehao擱淺時光 1- 玻璃-2019
4.Jay Pahre 是一位跨性別藝術家,活躍于LGBTQ+社群的權益運動上,Ta的藝術創作也圍繞這一主體而產生的。作品《Space Blanket 太空毯》是用鋁薄膜包裝拼接編織而成。這種鋁膜主要用于救生的保暖,但這種材料本身卻是冰冷和堅硬的,而藝術家利用材料與用途的差異來表達表象與真實之間巨大的鴻溝,進而反映社會對LGBTQ+群體的歧視與不公平對待的現象問題。

Jay Pahre-護衛頭發(局部)-綜合材料- 2019
5.許群波,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現為廣東省美術家協會雕塑藝術委員會秘書長,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研究所常務副所長。他的作品《有路無路》運用視覺語言植入傳統佛家和儒家的思想價值觀。對“路”的思考,也是一種對人生的思考。許群波的雕塑作品繼承了現代主義雕塑的敘事風格,有著強烈的個人造型特點和風格。他雖然長期專注於大型公共雕塑創作,但其架上小雕塑作品既精致也不失大氣。

許群波Xu Qunbo-有路無路-銅-2013
6.Dion Smith-Dokkie 是一位有著原住民血統的藝術家,殖民主義對于北美原住民的傷痛是巨大的,重視與保護原住民文化是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的重要一環。Dion是UBC英屬哥倫比亞大學視覺藝術系在讀研究生,他的油畫作品用抽象的手法表現原住民世界的元素,如蝴蝶、深林、空氣、水等,是對生命的重構與現代社會問題的反思。

Dion Smith-Dokkie- Molecule 二連屏-布面油畫-2019
7.張海鵬,是廣州華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的講師,曾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獲碩士學位,他的雕塑作品大多是對社會“動”與“靜”之間的關系的反思。而最近,他開始了一些列的影像行為藝術的創作,如參展的作品《盲游》運用雙頻錄像記錄他個人被蒙上雙眼在中國一個古鎮中游歷的過程。他通過獨特的個人視角對社會熟視無睹的現象進行批判,有重重地拿起,卻輕輕地放下的個人態度。

張海鵬Zhang haipeng-御牛者-銅、不銹鋼-2011
8.Evann Siebens原來是一位出色的芭蕾舞蹈家,后來到紐約大學攻讀電影,她把影像與當代舞蹈結合,重新形成她個人新的創作模式。她運用她對肢體語言的敏感度去表達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對個體冷感的批判。她的作品經常在世界各地展映,如法國巴黎蓬皮杜中心、美國紐約Moma等世界一流美術館均有邀請的參與行為藝術的表演項目,是一位廣受關注的新晉藝術家。

-Evann Siebens-手勢-多媒體行為 2015-視頻截圖
9.衣國慶,山東人,現任教于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建筑系。他的油畫作品結合東西方元素——東方的詩意糅合在西方的抽象繪畫之中,是諸如趙無極、朱德群等在西方取得極大成功的華人畫家所最求的現代主義意象油畫風格的追隨者。瀟灑的筆觸與大膽豪放的色彩運用讓其詩意的視覺表達得淋漓盡致的境界。這種表達也是對“格物”這一主題中如何“格”無形之“物”的一種個人體會在視覺藝術中的表達。

衣國慶Yi Guoqing-瑟-布面油畫-2018
10.陳根,湖南人,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油畫專業,他用油畫表達傳統文化中的景觀,如竹、石等傳統園林和中國文人繪畫中常見的事物。竹、石是一種傳統人文情懷的象征,是文人通過詩歌繪畫對情操、氣節的表達,而陳根對這種傳統情懷在當代社會的體現卻有自己獨特的看法,當他的作品放置在中山公園時,景與畫的離異能令觀眾別有一番思考。

?陳根Chen Gen-x風景2-布面油畫-2018
【關于策展人】
王藝林
Lam是一位溫哥華的視覺藝術家,設計師和策展人。他的策展興趣主要源于西海岸地區的藝術史,側重于繪畫的發展及其前衛敘事。他還是中山公園2019-2020年度的駐地藝術家。
龍邃洋
他曾任嶺南畫派學校紀念館策展人,中國廣州兒童三年展首席策展人,加拿大溫哥華R-Space藝術總監。現在他是一名獨立策展人,工作於廣州和溫哥華兩地之間,沙甸咸水阜藝術空間創始人,中國廣州美術學院外聘講師。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