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蒙克博物館近日公布一份研究報告,宣布科研人員在一幅愛德華·蒙克的《吶喊》(The Scream)中發現一種早期人工合成顏料「鎘黃」(Cadmium yellow)。這種顏料經長期氧化后發生分解,導致畫作出現褪色現象。

畫作細節:右上方為褪色后的畫作局部,橙黃色顏料已接近象牙白色
《吶喊》是挪威畫家蒙克的代表作,他一生共繪制了4幅《吶喊》,本次接受實驗室研究的蛋彩畫版本完成于1910年,目前由蒙克博物館收藏。
紐約Harlem藝術品分析實驗室負責人Jennifer Mass對畫作的顏料顆粒進行分析,透射電子顯微鏡(TEM)成像結果顯示,褪色的顏料表面附著了一層白色晶體粉末。進一步鑒定后確認是人工合成顏料「鎘黃」氧化后的分解產物「硫酸鎘」和「碳酸鎘」。

《吶喊》(The Scream),Edvard Munch,1910年
Jennifer Mass表示,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顏料的制作方式發生巨大變化,從使用礦物等天然原料研磨轉變為使用化學方式合成。例如鎘黃、鉻黃、鈷紫等人工合成顏料色彩明亮,因此常被野獸派、后印象派以及現代主義畫家使用。
遺憾的是,當時化學顏料的持久性并未得到驗證,在1880-1920年代的印象派作品中,約有20%的合成顏料畫作存在褪色現象,其中最知名的案例就是荷蘭畫家梵高1889年油畫《在阿爾勒的臥室》(The Bedroom)。研究結果顯示,人們現在看到的藍色墻面最初應該為紫色。

《在阿爾勒的臥室》(The Bedroom),Vincent van Gogh,1889年

數字重建版《在阿爾勒的臥室》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