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山西博物院剛剛度過其百年華誕。據(jù)悉,“百川匯海——院藏百年捐贈書畫藝術(shù)”將于1月21日在山西博物院開幕,展覽從館藏的眾多珍貴捐贈文物中精選展示50幅古代書畫作品,包括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黃慎《接蝠圖》軸,清代傅山《臨王羲之明府帖》軸,元代顧安《風竹圖》軸等。
山西博物院現(xiàn)為山西省最大的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中心,擁有各類藏品40余萬件。在其40余萬件藏品中,社會捐贈始終是一項重要來源。其中,既有文人學(xué)者和收藏家的慷慨解囊,也有普通百姓的無私捐獻;既有社會團體和企事業(yè)單位的熱心襄助,也有海外赤子的真情饋贈。
歲末,山西博物院從眾多珍貴的捐贈文物中精選展示50幅古代書畫作品,謹向所有慷慨捐贈的各界人士致敬。展期持續(xù)至4月21日。

行書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詩軸 清 孫嘉淦 紙本,縱175厘米,橫77.5 厘米 常贊春先生捐贈
孫嘉淦(1683—1753),字錫公,又字懿齋,號靜軒,山西興縣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進士,歷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前期一位政聲顯赫的官員。其書法如若其人,超然挺拔,不入俗流。
釋文: 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焦隆B尻栍H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書為元翁老年學(xué)兄,合河孫嘉淦。
鈐印: 太子少保(白)、孫嘉淦字錫公之章(白)、和本天地之精(白)。

《行書七言詩軸》 清 祁寯藻 紙本,縱96.7厘米,橫56.5厘米 常贊春先生捐贈
祁寯藻(1793—1866),字叔穎,一字淳甫,后因避諱改實甫,號春圃、息翁,山西壽陽人。他是清代晉人居官最高最久者,曾為道光、咸豐、同治皇帝授課,人稱“三代帝師”。為學(xué)主張通訓(xùn)詁,明義理,調(diào)和漢、宋學(xué)術(shù)之爭;為詩主張宗宋,開后代同光宋詩派詩人之先河;書法更是清代書壇承上啟下的一代宗師,由小篆入真、行,出顏、柳,參以山谷,深厚遒勁,自成一格,堪稱傅山以后第一人。
釋文: 沈沈鐘鼓動巖阿,楚楚衣裳散薛蘿。地迥夜看星月大,林深晴覺雨風多。回思客路千盤折,且共僧談一剎那。更喜壁間題句滿,故鄉(xiāng)山色足吟哦。丙申四月自盂歸,宿方山昭化上院作,錄奉蓮西大兄大人正和。淳甫愚弟祁寯藻。
鈐印: 寯藻私印(朱)、字叔穎號淳甫(白)。

《賈景伯嗜學(xué)圖》軸 清 錢慧安 紙本,設(shè)色,縱109厘米,橫49.5厘米 常贊春先生捐贈
錢慧安(1833—1911),又名貴昌,字吉生,號清溪樵子。今上海浦東。工畫仕女人物,初學(xué)費丹旭,畫仕女清秀多姿。花卉、山水,自出新意。光緒、宣統(tǒng)間賣畫上海,名重一時。曾任上海豫園書畫會會長。有《清溪畫譜》。
圖繪歷史典故賈景伯隔籬聽學(xué),用筆細膩,設(shè)色淡雅。行書題: “乙酉天貺日仿華秋岳筆,清溪樵子錢慧安。”鈐白文印 “吉生”。

《接蝠圖》軸 清 黃慎 紙本,設(shè)色,縱192厘米,橫109厘米 1953年尹正齋先生捐贈
黃慎(1687—1770后),字恭壽、恭懋、躬懋,號癭瓢子,別號東海布衣,福建寧化人。擅畫人物、花卉、蔬果,筆姿放縱,風格豪放,亦工詩、書。“揚州八怪”之一。著有《蛟湖詩鈔》。
繪一老者雙手接蝠,用筆粗放,水墨交融,衣紋線條時有飛白,人物形神俱佳,是其草書入畫的代表作之一。題款 “啞性多累,聾性多喜。與其緘口,不如充耳。寧化癭瓢子慎寫”。鈐 “黃慎”“癭瓢山人”“東海布衣”印。

《子夜歌圖》軸 清 改琦 絹本,設(shè)色,縱118厘米,橫39.5厘米 1954年吳元善先生捐贈
改琦(1773—1828),字伯韞,號香白、七薌,別號玉壺山人等,上海松江人。工詩詞,以擅畫人物、肖像、佛像聞名,亦工山水、花卉。寫仕女則稱妙一時,形象纖細俊秀,用筆輕柔流暢,創(chuàng)造了仕女畫的新風貌。著有《玉壺山房詞選》。
此圖落墨潔凈,敷色清雅,仕女娟秀清癯,懷抱長簫,用筆精細,刻畫傳神,是改琦人物畫精品之一。題《子夜歌》: “舊時月色涼于雪,滿衫花影飛仙蝶。碧玉一枝簫,紅闌十四橋。煙絲吹不斷,翠里風零亂。棖觸竹西亭,銷魂是此聲。”款 “七薌”,鈐 “改琦之印”。

臨王羲之《明府帖》軸 清 傅山 絹本,縱191厘米,橫49厘米 1963年傅作義先生捐贈
傅山(1607—1684),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名山,字青主,號真山、青羊庵主、朱衣道人等,陽曲(今山西太原)人。清初著名學(xué)者、思想家、醫(yī)學(xué)家、文學(xué)家、書畫家。公書擅畫,真、草、篆、隸無不精通,尤以草書成就最高。所著頗多,可惜大都散佚,流傳主要有《霜紅龕集》《兩漢書姓名韻》《傅青主女科》等。
釋文: 前從洛至此,未及彼參承。愿夫子勿悒悒矣。當日緣明府共飲,遂闕問,愿足下莫見責。羲之頓首。真山臨。
鈐印: 傅山之印(白)。

行書錄《內(nèi)史與謝尚書書》軸 清 包世臣 紙本,縱128厘米,橫55.5厘米 1964年羅靜宜女士捐贈
包世臣(1775—1855),字誠伯,號慎伯、倦翁、小倦游閣外史,安徽涇縣人。精研金石,肆力北碑,著有《藝舟雙楫》和《安吳論書》。
釋文: 江左之地,平日,揚州一良刺史便足統(tǒng)之,況以群才而更不理,正由為法不一,牽制者眾。思簡而易從,便足以保守成業(yè)矣。督監(jiān)耗盜官米,常以萬計,吾謂誅翦一人,其后便斷,而時命不同。近檢校諸縣,無不皆爾。余姚近十萬斛,重斂以資奸吏,令國用空乏,良可嘆也。月波三兄雅鑒,咸豐壬子冬十月既望,江東布衣包世臣錄內(nèi)史與謝尚書書。
鈐印: 世臣私印(白)、包氏慎伯(朱)、白門倦游閣外史章(朱)。

《風竹圖》軸 元 顧安 紙本,墨筆,縱106厘米,橫33.5厘米 1986年錢自在先生捐贈
顧安(1289-約1365年),字定之,號迂訥居士,江蘇蘇州人。工寫行草,擅畫墨竹,尤喜畫風竹新篁。
以書法用筆繪風竹,墨色濃淡虛實互襯,既寫出竹葉在風中飄飛,亦增強了畫面層次感。款 “迂訥老人顧定之為止善寫于綠波軒”,鈐 “顧定之印”“迂訥老人”兩方印。畫上有張紳、俞貞木、周博等九人題詩。

《祇園大會圖》卷 元 髪僧 瓷青紙,描金,縱37.2厘米,橫1889厘米 1986年錢自在先生捐獻
髪僧,生卒年不詳,日本僧人,元末明初寄寓江浙,善畫佛像,為一時士大夫所重。祇園,全稱“祇樹給孤獨園”或“祇園精舍”,是印度佛教勝地之一。畫家以精湛的藝術(shù)手法再現(xiàn)了佛門祇園大會的盛況,人物眾多,線條勁健流暢。款 “至正丙午歲佛生日,髪僧沐手敬寫”。此卷繪于元至正丙午年(1366),時髪僧應(yīng)寓居江浙一帶。卷尾有明隆慶二年(1568)覺真上人的題跋。

白描《羅漢渡海圖》卷 明 無款 紙本,縱27厘米,橫975厘米 1986年錢自在先生捐贈
以佛教故事中著名的羅漢渡海傳說為題,畫家用白描的技法描繪了十八羅漢渡海,海龍王攜文武將相迎接的場面。筆法精湛純熟,嚴謹中具有飄逸流暢。

展覽名稱:百川匯海——院藏百年捐贈書畫藝術(shù)
展覽時間:1月21日—4月21日
展覽地點:山西博物院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