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簡歷
劉晨曦,青海湟中人,中國美協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青海省文聯委員,青海省美術家協會理事,西寧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民盟西寧書畫院副院長。作品多次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國家級展覽并獲獎,獲青海省人民政府,第六屆,第七屆,第八屆優秀文藝創作獎。

《風和日麗》180×200cm 紙本 2008年
畫家·心語
青藏高原這方密境圣域,是世人神往的純情之地。這里的大漠蠻荒,雪峰蒼穹,牦群駝隊,藏鼓羌笛……都震懾著人們的靈魂。這里沒有人世間的紛擾和都市中的丑惡,這里的人們用真誠而樸實的個性豐富著貧乏的生活。
我慶幸生活在這里,我對高原的一切有著天然的認同感,我欣賞藏民族對佛教的虔誠,也曾被高聳入云的圣潔雪山所震撼,更被那土鄉淳樸的“花兒”所迷醉。每次下去采風時,那種心情猶如朝圣。我會忘卻一切煩惱,把心交給大自然,交給生活在這塊凈土上的生靈,那是一種人性與自然的和諧,是心靈與客觀外物的統一。

《晴朗的天》180×96cm 紙本 2004年
在獲得心靈的認知后,我會去尋找一種語音,一個能夠傳達靈魂的表象,現代城市文明已使人們越來越遠離自然的寧靜與單純,陷落在躁動與喧囂之中的都市人所渴慕的是回到自然、回到沒有污染的田園般的空間。我選擇少數民族為藝術創作的出發點,是由于我在這里看到了自然與人和諧無間的圖景,看到了他們在艱苦環境中頑強的生命力和善良的本性。我愿與他們分享瞬間的歡樂,甚至貧瘠帶來的憂愁。我作品中的人物是真實的,因為真是發自內心的,只有真誠才是最感人的。在她們臉上絕對看不到逢場作戲的表情,更沒有爾虞我詐,沒有市井的庸俗。她們仿佛都處在一個理想化的瞬間,在一種詩情的籠罩下美得一塵不染。我愿意用這些飽含深情的作品去凈化人們的心靈,讓心緒沉積下來,從而告訴人們一個淺顯然而被遮蔽了的美學經驗——美也可以是深刻的。

《艷陽天》180×96cm 紙本 2007年
工筆重彩與水墨寫意,這是中國畫的兩大體系,它們從不同的方面反映人們的審美需求與情趣,兩者互相補充,缺一不可,工筆畫構思和創作程序的縝密、精細與周到,絕不意味著它容忍任何匠氣,工筆需要的是匠心獨運。但是,從事工筆創作的人也容不得半點功夫的虛假,因為沒有扎扎實實的造型功力,沒有營造畫面的本領,是很難在工筆畫中有所作為的,優秀的工筆畫作品同樣具有寫意性。如果“筆墨”是水墨畫的語言核心,那么“筆彩”很可能是工筆畫的語言核心。

《卓瑪的玫瑰》150×70cm 紙本 2013年
生活教會了我忍耐孤獨,生活也使我領略了怎樣去唱那些沒有音符的歌。生活中本來就沒有完美的事物,任何藝術家都應正視生命的無常、病痛、衰老和死亡,以平靜的心態向藝術主體的縱深處發掘和探索,努力將作品表現得更加細致厚重。任何率性的揮灑都是對觀眾的不負責任,揮灑中可能你很盡興,但盡興之余,又如何把心沉穩收住呢?所以,除非你自認為是能收放自如的大家,否則,還是應該認真嚴謹地對待自己的畫面。所以畫工筆畫并不輕松,首先要有平和純凈而健康的心態,要克服浮躁,要心無雜念,就像是出家人在參禪打坐,好像是在修行、修煉自己的心靈一樣。任何的虛榮、功利都將使藝術大打折扣。

《暮鼓祥天》180×96cm 紙本 2014年
學會寬容很重要。生活是你自己的選擇,再大的平臺也要你自己搭起來,大與小總是相對而言,大中有小,小中有大,多少人頂著個大牌子,守著個好位子,一生一世一事無成,飽食終日而碌碌無為。我有意守在生活一線,守住平凡普通,為的是專心致志,為畫而純粹。
作為西北邊塞畫家,我不知道這樣的表述是否已經全部闡釋了我心中的高原,但它那樣深深地占據了我的心靈,它讓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聽到了自己內心的聲音。藝術,這是一個多么讓人心疼的字眼,真正的畫家被困其中孤獨而痛苦,庸俗的畫匠卻拿它當作向上爬的臺階。在經歷了挫折的磨礪之后,我會選擇韌性,奮起再行,超越脆弱,走向成熟。
劉晨曦於聽雪精舍

《山那邊的歌聲》160×96cm 紙本 2018年

《佳人有約》160×68cm 紙本 2015年

《雄鷹掠過山崗》180×96cm 紙本 2015年

《致青春·吉他手》180×96cm 紙本 2015年

《且聽風吟》68×68cm 紙本 2014年

《紅圍巾》180×40cm 紙本 2016年

《丹巴美人》180×40cm 紙本 2014年

《圣域嬌子》局部96×96cm 紙本 2015年

《媽媽的羊皮襖》86×46cm 紙本 2014年

《晴日》86×46cm 紙本 2014年

《坐巖觀音》160×68cm 紙本 2015年

《持蓮觀音》180×50cm 紙本 2015年

《觀自在》160×70cm 紙本 2015年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