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智能導覽、智能輔助文物修復、古籍文獻智能研究、古代繪畫智能識別……未來的博物館將越來越智能,會為觀眾帶來怎樣的參觀體驗呢?
隨著物聯網、邊緣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發展,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將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手段運用到日常。1月6日,上海博物館與科大訊飛、阿科瑟司、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三家前沿科技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邁上“智慧場館”建設的快車道 。
據悉,上海博物館此前根據自身特點提出AI展廳導覽和AI文物科研兩方面場景需求,其人工智能試點應用場景建設方案被確認為上海市第二批人工智能19個試點應用場景之一。

在當今時代,科技越來越多進入生活,也提升博物館的公共服務水平。比如敦煌研究院通過多年的文物數字化保護探索,建立了敦煌石窟數字化檔案;各大博物館也紛紛推出智能導覽、網上虛擬展廳、VR互動等,提升公眾的觀展體驗。
上海博物館在打造智慧場館的設計方面也邁上了新臺階。1月6日下午,上海博物館分別與上海科大訊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阿科瑟司(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三家科技企業和單位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同開展人工智能及智慧文化場館建設等相關的業務合作。
2019年4月,上海市經信委征集上海市第二批人工智能應用場景需求,上海博物館根據自身特點提出AI展廳導覽和AI文物科研兩方面場景需求,其人工智能試點應用場景建設方案得到專家認可,并被確認為上海市第二批人工智能19個試點應用場景之一,已在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閉幕式上發布。

上海市人工智能應用場景-上海博物館 設想圖。 圖片來自上海博物館
過去,文物保護中心的文物修復師想要修復一個殘缺的瓷器、破損的青銅器,必須要通過查找海量的信息,結合修復師的個人經驗,通過合理想象等,補足文物殘缺部分的信息。3D打印技術在文物修復領域越來越普遍的應用已算一個不小的突破,但是文物修復的效率和安全性還有待提高。
上海博物館即將與三家科技企業合作打造的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建設方案就包括智能輔助文物修復這項應用。據上海博物館信息中心副主任龔玉武介紹,輔助文物修復將依靠大量算法分析和數據智能梳理,為修復專家提供文物清理預判、殘缺補全等方面輔助,為修復方案提供依據。“通過智能的輔助將大大提高修復的準確性、可靠性以及修復效率。”

上海市人工智能應用場景-上海博物館 設想圖。 圖片來自上海博物館
據上海博物館副館長李峰介紹,近幾年隨著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各個館對人工智能的應用深淺難易程度不一。上海博物館之前在人工智能方面已經有所涉略,此次希望通過跟幾家單位的合作,形成一個頂層設計架構,從整體上打造一個信息化的智慧上博。此番攜手,各方將在已有的合作基礎上,結合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等先進技術,以上海博物館的實際需求為牽引,著重開展大數據能力和AI能力兩個平臺建設,就智能化管理系統、視頻分析、智慧客流分析、博物館智能導覽、智能輔助文物修復、古籍文獻智能研究等六個應用建設各方面開展全面合作。

目前正在上海博物館舉行的“唐招提寺鑒真文物與東山魁夷隔扇畫展”,目前通過掃描展品邊的二維碼,已經可以了解展品背景。
“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建成后具體將解決哪些需求呢?舉個具體的例子,比如博物館智能導覽的應用,通過和票務結合獲取觀眾一些非隱私性的信息數據,比如性別、年齡,喜好等,通過綜合分析判斷不同觀眾的不同展覽喜好,以便為觀眾打造觀展的智能個性定制服務,包括個性化的參觀路線、虛擬現實導覽、智能交流互動等,提升觀眾的參觀效率參觀體驗。” 龔玉武介紹說。

上海市人工智能應用場景-上海博物館 設想圖。 圖片來自上海博物館
再比如古籍文獻智能研究,博物館、圖書館收藏的海量古籍書籍目前仍是掃描圖片,無法檢索,不便于學習研究,通過古籍文獻智能研究,將大大提高古籍文獻的利用效率。
李峰表示,上博在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主要針對兩塊,一塊是針對觀眾體驗;第二塊是針對博物館的業務研究與文物保護,通過嫁接科技的翅膀,提高博物館科學和精細化管理水平,打造智慧文化場館。而當下上海博物館正趕上東館建設的機遇期,會把這邊做的一些經驗總結下來,在東館建設的過程中融入到方案和實際建設中間去,將東館打造成一個全新的智能化的場館系統,更加貼合觀眾的需求。

上海市人工智能應用場景-上海博物館 設想圖。 圖片來自上海博物館
科大訊飛智慧城市副總裁姜殿洪、阿科瑟司(中國區)總經理徐憶聲、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總裁王健等出席簽約儀式并致辭。

上海博物館為“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珍藏展”營造出的天光展廳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