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家簡介】
崔來州,1962年生于河南新鄉,著名國畫大家王金嶺先生入室弟子,筆墨沉雄,畫風冷峻,且具東方韻味的學術型畫家,長安畫派藝術傳承者。
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南省花鳥畫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陜西省山水畫研究會太行山分會主席;西安交通大學客座教授。

《晨曲》180×150cm
離畫工度數 得詩人清麗
豫北是巍巍太行與洋洋黃河之間一塊廣袤的平原,物阜民康,風氣質樸,人杰地靈,華夏文明發祥地也。這里有成就藝術家的得天獨厚的基因。
記得多年前我回豫北探親,在新鄉與畫家崔來州不期邂逅,我們一見如故,直至今日常常切磋技藝,收獲頗豐。近年來在微信中讀到他的近作,清風徐來,一遍又一遍獨自品賞,思緒在一幅幅畫中神游。

《烏桕敘事》180×150cm
來洲的畫圖式新穎,玄思妙想,內蘊含蓄,筆墨沉穩而放誕。給人一種泥土的芬芳和廟堂的高雅氣息。從選材到表現不囿于成法,匠心獨運,以扎實的生活經驗來抒發自我心聲。比如“冬瓜蟈蟈”,瓜的大形以一筆淡墨線圈出后用三綠大膽涂抹,或濃或淡,或厚或薄,用筆神龍見首不見尾,無跡可尋,形簡意賅,耐讀耐品,屢讀前人之畫未見此法。瓜下一只蠢蠢欲躍的蟈蟈又增加了畫的生機,大小,動靜,巧拙完美統一,境界豁然開闊。

《深山寒石榴》120×68cm
另一幅“農家蔬品”中那只老南瓜則只用濃墨粗線勾成,強硬老辣,將其他蔬果襯托得鮮嫩水靈。有法無法,法隨物移,成法之活用耳。由于筆墨的魅力,繪畫作品的震撼力是超乎自然的。“紫藤小鳥”即是一例。畫家在畫幅右半部一筆勾了一個屈曲的大回環,在左側從上至下畫了一串藤花,成就了一副別致的紫藤,而后在右上方藤線上添了一只昂首鳴叫的小鳥,以實襯虛,畫外有畫。這比鳥首向內要高明得多,境界上必有霄壤之別。清人張潮說“才兼乎趣始化”。飲食不可無酸咸,而美味在酸咸之外,味外之味方臻神韻!

《庭外花開春正濃》180×145cm
還有一幅中國式的靜物畫“桃花嫂子”,出現在眼前的只是一頭大蒜和一碗面條,這碗面在豫北叫“撈面條”,表示主人對客人的熱情和尊重。畫家僅用淡墨線勾出碗和面,上擱筷子則用濃墨畫成,惟有面條上輕輕抹了一筆紅色,不言而喻這是辣椒。故事結構極簡而鄉音鄉情的敘事作了充分交待。沒有出現嫂子這個人,但她對人的熱情和實在已在其中。黃公望嘗言“畫者,不過意思而已”。花鳥畫不能要求它有哲學的建樹,但它是可以憑讀者生活經驗解讀的。藝術是藝術家的生命,靠的是畫家個人的感受。

《家國頌》180×145cm
來州的大幅作品筆墨雄肆超邁,造型和構圖上都有獨特的圖式處理。“紫藤八哥”是典型的例子:先用闊筆寫藤,縱橫開張,粗細交織,樹杈處點以幾個墨團,稍作收拾便成動靜有致的八哥。用白粉點花,所用筆意略加收斂,凝神刻畫,使之統一中產生變化,起到突出畫眼的作用。背景處往往用參差的墨線襯托以渲染氣氛。所畫“喜鵲紅梅”也大體如此處理,只是底色用淡花青襯染以增加寒意。畫家以傳統筑基,以現代觀念為用是一種明智的選擇,我們欣賞起來覺得既親近又新穎。

《庭前梅開喜事多》180×150cm
唐·孫過庭“書譜”云:“古不乖時,今不同步”。來洲有所見,有所想,有所知。由此我想到當今畫壇追風媚世的現象,畫壇的熱鬧超過了任何一個時期。明.陳洪綬說:“今人不師古,恃數句,舉業餖丁或細小浮名,便揮毫作畫,筆墨不暇責也,形似亦不可比擬,哀哉!”很多畫品初看可人,久看乏味,甚至使人眼花繚亂,五花八門,正如老子所言:“五色令人目盲”!文無新舊之分,惟有真偽之別,凡出自真知灼見者必能永恒。藝術史告訴我們,往往過時的東西更令人向往,過時的東西遠超流行的泡沫。況且,物質的發達與精神的需求是成反比的。愈是高度發達的現代文明愈需要高雅靜穆的藝術來平衡心理和生理。

《花月正春風》180×97cm
來洲的山水屬于渾融豪放的北派風格。太行的雄偉,云臺的崎嶇,華岳之險峻造就了他的山水畫的總體風格和意境。滿幅布局,側鋒直劈,只在山澗處擠出潺潺的水口,似有泠泠溪聲。崖隙處綴以奇松怪樹以增蒼茫之感。技法繼承前人但意境是畫家自己的詩意表達。觀于外而思于內,親近它又遠離它。“氣骨膏潤縱橫出入非我所難,難在有古人則無我,有我則無古人”。(劉石蓭語)一般情況下,我們需要擷取前人的思想精華,但畫家,還必須從生活中學習智慧,靈感和情趣。

《熱土》240×125cm
來州的畫不論大幅或小品,都為渾沌的畫壇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汨汨活水,它證實了源遠流長的中國畫藝術的優秀與偉大。同時,也為古老的中國畫藝術的繼承與創新提供了有價值的啟示。在此,祝賀并企盼今后收獲更多的碩果。
郭方頤脫稿于
華中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2019.8.26
郭方頤(1939.9—)中國美協會員,華中師范大學教授

《雨》137×68cm

《藤雀》50×50cm

《老秋》50×50cm

《苦禪》50×50cm

《小院秋風》60×40cm

《秋深》60×40cm

《桃花嫂子》50×50cm

《花開深處是我家》180×97cm

《太行梨花開滿山》180×97cm

《空谷蕩笛幽韻遠》180×97cm

《滇西途中》137×68cm

《太行小景》50×50cm
藝術活動年表
1989年影視劇本《胖大嫂》發表于《新作家》并獲獎。
1997年總書記訪美前夕,接受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中國農民營救美國飛行員”歷史專訪。隨后在《中國青年報》,《河南日報》頭版等發表《美國四星上將和中國農民》等文章。
2002年書法作品入選河南省首屆楹聯展。
2003年書法作品入選中國文聯“中華魂”全國書畫大展。
2004年作品《松雀》入選中國美協杏花村首屆電視中國畫展。(北京)
2005年—2006年在西安研習國畫創作。期間多次隨王金嶺先生赴陜北采風及終南山造園“南圃”等。
2008年應邀赴陜西商洛采風寫生。
2008年作品《金絲峽之秋》參加全國山水畫作品展。(西安)
2008年《皓月》入選全國花鳥畫作品展。(山東)
2008年接待美國迪.索斯威將軍(美四星上將)子女訪華,并向將軍及夫人其贈送作品《和平》。
2008年至2009年在蘇州,無錫研習“園林”藝術。
2010年作品《家園》入選中國美協“迎亞運”全國中國畫展。(廣州)
2011年在《河北美術》發表論文“也談中西融合”。
2011年作品《紫氣滿乾坤》入選中國美協“輝煌浦東”全國中國畫展。(上海)
2012年赴海南保亭,三亞等地采風。
2014作品參加“荷鄉情”全國中國畫展。
2014年赴黑龍江北極村采風,在黑龍江里喜得“來洲石”
2016年赴青海海西州,敦煌等地采風寫生。
2016年赴耀州窯,堯頭窯采風。
2017年《素顏》入選全國花鳥畫名家作品展。(成都)
2017年隨恩師王金嶺先生赴深圳參加國畫大師王子武先生80壽辰慶典。
2017年赴貴州黃果樹,湖南鳳凰等地采風。
2017年赴瑞麗畹町和騰沖駝峰兩地祭奠抗戰英烈,并創作系列作品。
2018年《崔來州中國畫作品》畫冊出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萬俊人教授作序。
2018年赴江蘇啟東采風。
2018年陜西省山水畫研究會太行山分會在河南安陽成立,任分會主席。
2018年參加河南省17屆花鳥畫展。同時當選為河南省花鳥畫研究會副會長。
2018年作品《庭前梅開喜事多》獲中國美協“江海門戶通天下”全國中國畫展入會資格(全國最高獎)。
2018年作品《春聲慢》獲中國美協第四屆“八荒通神”哈爾濱雙年展入會資格(全國最高獎)。
2018赴安徽涇縣考察宣紙制作。
2018年作品《家國頌》入選中國美協“神圣長白”全國中國畫展。
2018年作品《遠去的吐谷渾》參加江浙滬陜學術交流展(杭州)
2019年赴云南瑞麗,南澗寫生。
2019年赴石阡采風。
2019年作品《晚秋故事多》入選“美好中國—24節氣”全國中國畫展。
2019年作品《山鄉喜訊》獲第十三屆全國美展河南省作品展二等獎。
2019《廣場上的舞者》獲全國中國畫名家作品邀請展優秀獎。(鄭州)
2019年在西安同著名國畫家趙振川,梁云,謝安寧等先生研討“太行山百米長卷”創作。
2019年應邀赴中國國家博物館參加“百年石魯藝術展”開幕式(北京)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