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艦證中德交往——中山艦出水文物特展”26日在位于武漢市江夏區金口街的中山艦博物館開幕,54件(套)涉德出水文物集中亮相,其中八成以上首次對外展出。
據悉,去年中山艦博物館在對中山艦出水文物進行修復保護工作時,發現一批“德國造”或仿“德國造”文物,包括駁殼槍、電風扇、訂書機、軍用雙筒望遠鏡等,涉及武器裝備及生活用品。
中山艦博物館館長何志林介紹,這批“德國造”文物,對研究清末民初的中德商貿和軍事關系具有重要實物價值。因此,經過近一年的策劃籌備,推出此次特展。
展覽分為“以物易貨:近代中德貿易”“仿德制器:中國軍工建設”“以德為師:中德人才交流”“合作共贏:當代中德關系”四大板塊,以中山艦出水文物為線索,反映和記載了從清末至抗戰初期,中德兩國交往狀況。

記者當天在展覽現場看到,一把德國制M1934型手槍上,左右兩側分別有毛瑟兵工廠廠標及中文繁體“德國制”銘文;兩個歐司朗公司制造的白熾燈玻璃罩完好無損,頂端還印有該公司商標圖案;德國亨索爾特公司制造的軍用雙筒望遠鏡盡管周身包裹的皮革已經破損,但連接處的商標標識依然清晰可見。
中山艦博物館文物保管與學術研究部副主任呂昌霖介紹,據查證,1930年左右中國曾向德國進口一批光學望遠鏡。該館還查找到這批望遠鏡報關單、出貨單及商品宣傳冊頁,經過實物與文獻對比,可以證實此次展出的望遠鏡出自當時那批進口貨物。
中山艦,原名永豐艦,1912年6月建成下水。1925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名為中山艦。1938年10月24日,中山艦在“武漢保衛戰”中于長江金口水域被日機炸沉。1997年1月,中山艦在武漢被整體打撈出水,隨艦出水文物達6000余件套。2011年9月26日,中山艦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