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多年前, 一封出自西晉云間陸機之手的信札,因有“ 彥先贏瘵,恐難平復”的 字樣,故名《平復帖》。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這一書法認為是現存年代最早并真實可信的西晉法帖,也是中國最早的名人墨跡,比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還早50余年,被后世譽為“祖帖”與“墨皇”。
“云間二陸”中的云間即是上海松江,由于這一淵源,十年前,“平復帖杯”國際書法篆刻大賽創立。2019年12月24日,第三屆“平復帖”杯國際書法篆刻大賽入圍作品展在中華藝術宮舉行。這也是去年在中國美術館開展“祖帖故里,云間墨韻——上海松江書法晉京展”的基礎上舉辦,并由上海市書法家協會、中共上海市松江區委宣傳部、上海市松江區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松江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等聯合主辦。

第三屆“平復帖”杯國際書法篆刻大賽入圍作品展展覽現場
從云間二陸到董其昌,松江之文脈
陸機的《平復帖》是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重要藏品。論書體,《平復帖》源于解散隸體,赴速急就,顯現出章草隸書并重的特色;論字法,《平復帖》構件錯落,逸筆草草,頗有奇趣險崛之意;論字勢,《平復帖》末筆收束向下牽引,縱向伸展,字字翩翩自恣。

西晉 陸機《平復帖》 故宮博物院藏(非此次展品)
作為現存文人書法中最早的傳世書法墨跡法帖,董其昌曾言“吾松書自陸機、陸云,創于右軍之前,以后遂不復繼響”。而近代學者啟功亦尊《平復帖》為“墨皇”,并言:“在近代漢、晉和戰國的簡牘大量出土以前,數百年的時間,人們所能見到最古老的并非摹本的墨跡,只有這九行字。若以今存古代名家法書論,這帖還是年代最早的一件,以今存西晉名家法書論,這帖又是最真實可靠的一件。”自此,《平復帖》遂定其書壇“祖帖”之地位。

展覽布展與陸機《平復帖》有關
此外,陸機和他的胞弟陸云被稱為“云間二陸”, 陸氏兄弟的文學與史學成就,堪為時代翹楚。二陸家住松江小昆山下,至今小昆山北麓仍留有“二陸讀書臺”。陸機與同時代的衛瓘、索靖是西晉時期著名的章草三家,他們的書法是章草向今草方向發展的重要見證。
作為陸機的故鄉和出仕前的隱居之地,松江文脈綿遠流長,開一代之風氣。回顧中國書法發展史,元代松江的書法向文人書體發展,與趙孟頫在松江的帶動密不可分。據史料記載,趙孟頫的妻子管道昇為松江人,趙孟頫也因此曾長期居住在松江,并為松江一地培育了眾多書法人才,對推動元代松江書法的繁榮做出了關鍵貢獻。其至今仍遺留在松江的《寶云寺碑》《前后赤壁賦》等書法碑刻作品,已成為書法藝術史上的珍品。而后松江一地隨之出現了任仁發、曹知白、柯九思等畫家,以及曹永、管道昇、唐伯讓、張君錫、劉世昌、朱芾、陸居仁、章弼、邵亨貞、中峰禪師等書家。元代中后期,當時的詩壇領袖楊維楨徙居松江,設館收徒,袁凱、陶宗儀皆執弟子禮,一時間東南才俊競相登門。此一時期的文史大家陶宗儀耕讀松江泗涇,其所著《書史會要》,是這個時期重要的書法理論著作。

展覽現場還原古時書齋場景
元末以降,風流俊彥一時云集,為東南之冠,云間聲名漸起。到了明代,松江書法開始逐漸從江南文化的邊緣走向了中心,并深度參與整個中國書法史的建構。這是松江書法發展史乃至中國書法發展史上的一大亮點。明前期對松江書壇影響最大的是被稱為“三宋”之一的宋克。宋克洪武年間游歷松江,他對西晉陸機時代章草藝術的復興,并賦予章草這一久不流傳的書體形式,以更為明確的法則,便于后人更為深入地領悟傳承章草藝術的獨特魅力。而到了明后期是松江書法發展史上的輝煌時期,也是整個中國書法發展史上的巔峰時刻。以董其昌為首的“云間書派”,給晚明以來的書法風尚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明 董其昌書法(非此次展品)
其中被譽為“云間書派”三杰的莫是龍、董其昌、陳繼儒,在繼承“吳門三家”文人書法基礎上,在書法實踐和書論建構兩個方面,同時將中國書法推向了那個時期的頂峰,開辟了帖學書法的一代新風。董其昌是宋元明三朝以來帖學書法的集大成者,影響波及明末及清代三百年,甚至在清中期碑學興起后,也不能無視他的影響和作用。

明 莫是龍《游九峰記》(非此次展品)
二十世紀的松江書壇也先后出現了以王紹文、陸維釗、白蕉、程十發等為代表的書畫大家,他們在糅合漢魏金石碑版的基礎上,創立了個人的書體新風,從而推動了海上書派的新發展。
對于有1700余年書法歷史的松江來說,深厚的書法傳統正是她的城市特色。2012年,松江被中國書法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書法城”,書法逐漸成為松江的城市文化名片和標志。2018年開展“祖帖故里 云間墨韻——上海松江書法晉京展” 便是以松江地域書法文獻為依托,以視覺化方式呈現中國書法史上的松江軌跡。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