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屆新星星藝術獎終評會議現場
12月23日下午,由新星星藝術獎組委會主辦2019第九屆新星星藝術獎終評會議在江蘇舉行。以新星星學術總監呂澎為首,評審團胡斌、藍慶偉、李國華、廖廖、宋振熙、王春辰、鄭聞組成的評選團隊參與了這次會議。在此之前,評審團通過[新星星美術館]小程序,作為第一批觀眾身臨其境地觀看“2019第十屆新星星藝術獎入圍百位藝術家聯展”。經過緊張工作,終評會議圓滿結束。

學術總監 呂澎(著名藝術史家、策展人)
今年4月新星星開啟線上報名通道,組委會共收到來自全球的4764位青年藝術家,總計11910余件作品。12月6日,在新星星學術總監,著名批評家、藝術史家呂澎的主持下,中國優秀藝術評論人王春辰、胡斌、藍慶偉、廖廖、鄭聞、宋振熙、李國華組成的學術評審團,通過官方線上學術評審通道在限定同一時間進行無記名打分,最終按總分高低,評選出第十屆新星星藝術獎入圍100的藝術家。
在線觀看所有提名入圍藝術家提交的完整資料后,評委們進行了激烈的討論。評委們一致覺得本屆參賽作品是歷屆以來質量最高的一屆,作品完成度高,通過作品有明確的思想傳達,作品有問題意識,裝置類作品品質高。有來自全球293所高校,例如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CA)、杜塞爾多夫美術學院、舊金山藝術學院、法國阿爾勒國立高等攝影學院、倫敦藝術學院、費城藝術大學等。

新星星藝術CEO 樸爾敏
評委們分別通過無記名多輪次投票選擇最終獲獎的藝術家。經過唱票后,本年度新星星藝術獎獲獎藝術家最終抉擇而出。
本次參評的十周年作品形式豐富,值得眼前一亮的是,評委們發現從新星星走出去的藝術家們都有不同程度的探索,作品有明確的思想傳達與問題意識。

評審團成員 胡斌(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藝術管理學系教授)
胡斌:青年藝術家的作品消除了符號化
問:作為參與到新星星最多的老師,您看到它一路走來最大的變化是什么?
胡斌:原來繪畫比較多,可能跟引導與創作狀態有關系,從形態上來說,之前的年輕藝術家比較符號化,以平面繪畫、平涂為主,慢慢地藝術家面貌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例如在媒介與觀念上,符號化的傾向越來越少。另外學院教育也越來越多元,以前基本都是受國內教育,近幾年尤其是今年,在國外受教育的藝術家越來越多,這也是一種趨勢。它進一步打破了國內教育某種定型化的表達方式,與國際探討的話題連接起來,進一步消除了符號化、本土因素的傾向,但是這并不代表不關心國內的問題與現象。近幾年由于評委的提倡,仍然保留了中國現實與社會問題的介入,在當下青年藝術家或者整個藝術圈來說,是比較難得的,這個在新星星參與名單中體現的比較突出, 如關于社會與身體行動的話題,在這幾屆中都有所體現。
問:新星星作為推青年藝術家的平臺,它對年輕人的幫助體現在什么方面?
胡斌:首先,每屆新星星藝術獎都能收到青年藝術家的踴躍投稿,大家都愿意參與進來,而且覆蓋的范圍越來越廣,以前每屆都有配合展覽,展覽是一個重要的展示平臺,評委中很多都是策展人,他們會挖掘發現年輕藝術家,把他們帶到別的展覽上。在去年的獎項本身就以展覽的方式來體現,做展覽是表達自己、呈現自己的舞臺,對他們是有所推動與鼓勵的。第二,對于研究者來說,新星星藝術獎容納了盡可能多元的青年藝術探索的取向,可以作為覆蓋到很廣泛領域的青年藝術家的采樣,而且這個采樣是動態的,每年都有這樣的樣本,構成了對青年藝術探索動態的觀察。

評審團成員 李國華(評論家、獨立策展人)
李國華:青年藝術家需要考慮商業操作
問:您看到新星星藝術獎一路走來最大的變化是什么?
李國華:首先,第一屆參加的時候還有很多六零、七零后的藝術家,這一屆八零后的藝術家都有些顯得老了,很多九零后藝術家;第二,作品原來繪畫類的比較多,現在影像居多;三,留學背景的多起來。
問:商業引入對于青年藝術家的成長有什么樣的影響?
李國華:幾年前,大家一直在反思市場對藝術家的侵襲,當時市場很火,那時候青年藝術家的獎項與買賣相關,很多畫廊會根據獲獎結果來選藝術家。隨著近幾年藝術市場的波動與衰落,商業的作用反而顯現出來,如果沒有商業的支持,第一,藝術家可能沒有獨立的時間去創作;第二,藝術家需要生存的話,就需要依附于體制,這樣他的創造性與思維的寬度就會受到限制。某種角度上來說,商業雖然有金錢的限制,但是他反而是自由的,因為你是可以選擇的。但如果進入制度中,你的選擇是小的,各種限制與審查會更多。商業衰落的時候,你會發現,做大型展覽的藝術家都是在學院或者體制里面的藝術家,接下來這個趨向可能會更嚴重。所以,現在青年藝術家需要去考慮商業操作,假如你想要更獨立有自己的空間,必須去從商業角度來養活自己,特別是做新媒體、錄像的藝術家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不然做藝術會很難的。

評審團成員 藍慶偉(藝評人、策展人、博士)
藍慶偉:我希望新星星藝術獎可以幫助與伴隨藝術家成長
問:新星星藝術獎對青年藝術家有怎樣的幫助?
藍慶偉:我擔任評委以后,是希望新星星藝術獎可以幫助與伴隨藝術家成長的,而不是發現、肯定與獎勵這種簡單的形式。我們想力所能及的提供到一些條件給青年藝術家,讓他們在未來當代藝術界有重要的位置這樣的傾向。
問:商業引入對于青年藝術家的成長有什么樣的影響?
藍慶偉:首先,這類獎項本身就面臨著商業與學術之間的矛盾,最初獲獎者很多都是繪畫藝術家,后來偏向影像、裝置、行為、實驗藝術類,這些藝術形式的市場并不是十分明朗;第二,其實這兩屆,“艾佳生活”已經引入版權的使用為藝術家提供收入,將藝術品植入到家裝設計,客戶使用的話,就要支付版權費,去年最好的藝術家拿到了三四十萬的費用。因為有“艾佳生活”,主辦方也是希望我們評委不要有商業上的壓力,我們主要從學術等綜合角度來選擇獲獎藝術家,而讓大眾來選擇他們喜歡的。

評審團成員 宋振熙(獨立策展人、藝術批評學者)
宋振熙:我對獲獎作品的選擇標準是一定要狠
問:您作為評委評選的標準是什么呢?
宋振熙:首先是藝術家的成熟度,雖然有很多人解讀的文字寫得很好,作品的觀點也很好,但是作品的形式跟他的文字沒有很好的匹配,體會不到他提到的東西,這就不行,文字與作品傳達的信息一定要是一致的;還有作品要比較狠,要有感受力,如果沒有感受力,他的作品也沒辦法成立。新星星藝術獎每年面對的藝術家的群體都是非常年輕的,他們是在校學生或者剛畢業三到五年的狀態,所以他們的創作手法與成熟度都有所欠缺,但如果用高標準來要求的話,能看出苗子的話,具備一定優勢的話,就是可以入選的。比如我看到有的大三大四做新媒體的學生,他們的角度與其生活狀態是契合的,同時還有一些反思與暗示性的訊息在里面,這就是很好的。
問:對獲獎型藝術家這個問題怎么看?
宋振熙:我一直建議組委會的關注角度要有個系列性來關注,比如去年、前年是做什么作品,至少看到他的一個脈絡,而不是三年只出一兩個作品,而且互相間的關系不大,會很投機地去做作品,這一類的藝術家就不能選。還要看每個獎項專業與研究的方向是不是一樣的,新星星藝術獎更偏重藝術家的活力與創造力,我們認為要拉開每個獎項之間的側重點,否則會給一些比較投機的藝術家機會。

評審團成員 廖廖(批評家、策展人、文化專欄作家)
廖廖:獲得成熟評委的意見與認同對青年藝術家非常重要
問:今年新星星藝術獎參與的藝術家最大的特點是什么?
廖廖:今年有比較突出的兩個特點,一是,新面貌比較多,以往我們看到很多連續投稿的藝術家,都比較熟悉,而今年看到了很多本科就做得不錯的青年藝術家,新人新面貌比較突出;還有一個另外是,今年投稿以及最后獲獎的藝術家很多都是在國內念了本科,然后去到國外進修的青年藝術家,這類的數量比較多。
問:新星星藝術獎對青年藝術家的幫助體現在哪些方面?
廖廖:新星星藝術獎作為一個不過多考慮商業資本,注重學術與實驗性的青年藝術家評獎的平臺,他對青年藝術家有很大的幫助。作為青年藝術家,不論是本科還是研究生畢業,他的市場都是不太好的,他們需要更多學術上的鼓勵,新星星藝術獎在他們剛開始創作的道路上在精神層面有很大的激勵作用。另外新星星藝術獎對獲獎的前幾名藝術家有進一步的學習規劃,比如送他們去歐洲駐留,以及評委還會對他們的作品進行深度的評論寫成文章,這些條件加在一起,對那些以后想從事純藝術創作的藝術家來說是非常好的契機,在他們剛起步的階段,在自己認定的方向上能夠獲得成熟評委的意見與認同,對他們來說應該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第十屆新星星藝術獎終評會議現場
新星星藝術獎始于2010年,前身為“新星星藝術節”, 是中國第一個全國性青年藝術家甄選平臺,每年舉行一次,旨在全球范圍內選擇最具有潛力的,最有藝術創作新觀念的年輕藝術家,并通過每年藝術獎組織的一系列學術研討會,研究當代中國青年藝術家的藝術創作生態和現狀,搭建中國年輕藝術家和國際藝術潮流交流的平臺。藝術家所提供的個人檔案資料,也將被用于新星星藝術基金研究,為未來全方位的簽約、展覽、海外駐留等一系列活動做為參考。
今年的獎項設置? 新星星獎共26名
#新星星十周年#青年藝術大獎1名
#新星星十周年#青年藝術獎20名
2019年度學術獎1名
2019年度先鋒獎1名
2019年度實驗獎1名
2019年度人氣獎3名
2019新星星藝術獎
學術總監:呂澎(著名藝術史家、策展人)
評審團:
胡斌(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藝術管理學系教授)
藍慶偉(藝評人、策展人、博士)
李國華(評論家、獨立策展人)
廖廖(批評家、策展人、文化專欄作家)
宋振熙(獨立策展人、藝術批評學者)
王春辰(中央美術學院(微博)教授、央美美術館副館長)
鄭聞(策展人、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